“#COVID-19疫情系列”完整记录了我在新冠疫情三年期间的感悟和建议。当此之时,我愿意将八个月前的公开建议再次复述一遍(
所有文字取自2022年4月以来本公号三篇文章的原文
),再详细告诉各位读者,过去八个月除了公开建议外,我们自己做了哪些准备。同时也希望位高权重的专家们,能够在百忙之中抽时间告诉大家,过去八个月以来,你们都曾经做过哪些决定,哪些做到了,哪些没做到,以及,为什么没有做到。这是历史需要你们回答的。

一、2022年4月6日清零还是躺平》原文摘选
Omicron带来了新问题,大城市频繁的封控将是难以承受的,无论经济上还是心理上。因此在以传统手段压制这一波疫情的同时,更重要的措施就必须同步进行。
一是要以最快的速度让足够多的老年人完成国产灭活疫苗的加强针接种,或者仍要寻求接受防护效力更佳、产生效果更快的其他疫苗……目前的情况是,无论大陆、台湾还是香港,由于前期防疫较好,老年人更多受到疫苗副作用宣传的影响,错失接种良机。如今必须尽快消除网络流传的各种疫苗阴谋论和不实信息,加速老年人接种。
二是要加大特效药物的储备力度、加快替代药物的研发。在给定医疗条件下,这对全面降低中小城市及以下的救治压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在特定时期防止出现医疗挤兑。目前美国已开放从新冠诊断到口服药物开具的一体化免费流程,这是以药品的充分供应与医保的可负担为前提的,应当尽快做好准备。
三是要加速中小城市医院ICU病房的设置,尤其要加快相关医护人员的培养和待遇的提升,这其实不只是为目前,也是为今后。
四是要与民众进行充分的沟通,做好预期管理。新冠疫情总体朝着流感化的趋势发展,有必要降低民众的恐慌,以更加科学的态度来看待疫情的发展。
在“动态清零”仍需要坚持的阶段,很可能应对Omicron代价之一,就是要对更多群体直接进行现金补贴,以维持生计。
二、2022年4月9日珍惜用巨大防疫成本换来的宝贵时间窗口》原文摘选
2021年10月,李显龙总理与新加坡民众做了细致的沟通,提出新加坡不可能无限期严控,并提出未来放开的四项前提条件:疫苗有效性强、疫苗接种率高、药品供应充分、病床充足(“防疫四要素”)
中国当前“动态清零”的真实目标是什么呢?我认为就是用今天非常大的防疫成本换来更为宝贵的时间,将未来可能出现的病亡数量降至尽可能低。这个宝贵时间,就是用来建设和提升“防疫四要素”并做好其他准备的时间。
1、通过引入有效性更强的疫苗节约宝贵的时间。灭活疫苗在接种两针后,重症和病死防护的有效率超过70%,但与mRNA疫苗90%的有效率仍有差距。要提升到共同的接近98%的有效率,需要接种三针灭活疫苗。区别在于,接种两针只需要间隔一个月时间,而接种三针却要在接种第二针的6个月后,产生效力还要再加半个月时间。因此,针对完全没有接种疫苗的60岁以上老年人(这也是基础病最为集中的人群),应当考虑引入接种两针防护有效率更高的mRNA疫苗,这样,最快在接种后一个半月时间内,就能很快建立老年人的防护屏障。
2、尽快全面提升三针接种率。除了因疾病或身体原因确实不能接种的以外,应当尽快实现“应接尽接”……应当考虑采取海外实施的“软强制”措施,没有医院诊断不宜接种证明而未接种者,限制其进入工作区域和公共场所。年轻人也应当向老年人宣传接种的重要性,因为防控的目标是争取宝贵的时间,而不是消灭病毒。
3、以最快速度加强药品储备、病房建设,全面提升核酸检测能力储备,建立疫情大规模出现时针对弱者的“反向隔离”措施。这是官方必须自上而下强力推行的。
三、2022年5月12日上海疫情接近触底,过渡期将至》原文摘选
针对Omicron的特点,疫苗方面主要需要观察老年人(也是基础病的主要群体)的接种率情况。60岁以上老年人全程接种达到85%应该是一个重要指标,加强针接种达到80%可能是下一个重要指标……建议尽快开始定期披露各省、市60岁以上老年人(包括分年龄段)的接种数据
针对可能发展成重症的感染者,有效药物在当前而言主要是paxlovid,主要功能是降低重症率、缩短转阴时间,今后可能还会出现其他药物。中国老年人口占比已经达到18.7%。考虑到中国医疗资源不均衡和病床数量不足,在疫苗尽可能接种的前提下,有效药物的储备达到总人口的10%应当是一个比较理想的数字药物是对病床数量和病床利用率的有效弥补。
————————————
以上,是我2022年4、5月份公开提出的主要防疫应对建议,各位读者可以回溯品评。上述部分建议在今天可能已经显得不太合适,但如果我们在过去八个月时间里,能够做得更好一些,是否今天的压力会小很多呢?
与许多网络作者写疫情只为赚流量、打嘴仗不同,我写每篇文章的出发点都是自己的切身利益。坦率的讲,我与身边朋友对于此次放开的准备,很可能是要比绝大多数人做得更充分的。我们最近两天回溯了相关准备过程(依据是各个时点的聊天记录):
1、2022年5月21日,判断按照Omicron的传播速度,很可能会出现防控失效、被迫放开的情况,因此建议身边朋友尽快安排家人(尤其是老人)完成当年的住院、手术治疗,避免被迫放开到来时的医疗挤兑冲击。
2、2022年10月下旬,家里老人完成今年必要的住院治疗。
3、2022年11月5日,第二次提示身边朋友,要抓紧时间进行必要的手术、住院。首次提示身边朋友要开始准备感冒药、制氧机、血氧仪,并对是否需要准备呼吸机进行了讨论。
4、2022年11月6日,以疫情三年,防控为何越来越难公开委婉提示,BF.7的传播速度难以再以清零策略应对,尤其是对制造业的冲击,使得严格防控政策难以推行下去。
52022年11月6日,完成第一批家庭用药储备,包括布洛芬、美林、头孢;2022年11月9日,完成第二批家庭用药储备,包括盐酸氨溴索口服液及其他咳嗽用药、老人需要用的泰诺林、蒙脱石散。以上均是从京东购买,没有任何限制。
6、2022年11月11日,二十条发布。

7、2022年11月19日,对paxlovid(或仿制药)需求进行详细讨论,并进行第一次储备。
8、2022年12月5日,完成paxlovid用药冲突的研究讨论,根据各自家庭情况,对老年人用药方法进行了充分讨论
9、2022年12月7日,新十条发布。

目前,我身边的朋友们(包括各自家庭成员),基本已经平安度过第一波疫情冲击。我相信,上述先于政策的全方位准备,是这个国家的大多数人都做不到的。这些准备并不源自我们提前掌握了任何放开的信息,而在于过去三年,我们每次都把疫情当做自己的“家务事”在讨论。
如果仅考虑自己的家庭,我们很可能无法判断疫情及防疫政策转变的时机。但对公开的公众利益的讨论,我们无法像内部讨论那样“自由”。例如,我们无法在2022年5月21日就公开讨论因病毒传播速度的不断提高,很可能会在不远的将来导致被迫放开,并需要由此做出各种应对。这些讨论理应是这个国家的专业人士和决策者们去做的。我们认为,既然我们作为普通个体都能够预见,都能够在政策变动之前就做好准备,那么专家和决策者们,在掌握信息远比我们更为充分、掌握资源也远比我们更为丰富的前提下,是否可以做得更好?
我们作为个体,在没有与公众利益冲突的提前下,努力维护自身及家庭的利益; 我们也希望,那些对公众利益负有责任和拥有决定权的人,能够勇敢的面对历史,担负起自己的责任。
正如在2022年5月12日文章中的建议,我曾经希望在放开时已经备有10%人口的特效药,这样可以大幅降低医疗系统的压力。我认为以中国的市场空间和药物集采制度,将所谓的高价进口药压低到一个很低的完全可接受的水平是没有任何问题的。我也认为以中国巨量的市场,完全有足够的可能性谈判出仿制药本土使用的空间。然而我确实没有想到,我们在此时短缺的不是所谓“特效药”,而是退烧药。

过去八个月,在未来书写的历史中,不应当简单的被一笔带过。
每个人都会记录这段历史。
以上。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