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云南咖啡
要经历多少
才能来到我们手中
12月的云南,日照充足,万物生长。

王万东在崎岖山路间开了5小时车,SUV两侧已沾满泥泞。此时正是咖啡的采收季,他赶着去给当地的咖农做培训。
他在云南当了近10年星巴克农艺师,早已和农户处成朋友。咖农们遇到任何问题,大到如何施肥,小到一片叶子黄了,事无巨细都会来问问他。有他指导,心里就踏实了。
培训结束后,他正准备回家,却突然接到几十公里外另一位咖农的求助电话。
电话那头急得拖着哭腔,说自己出的好几批咖啡都有陈年豆的味道。王万东只言片语解释不清,干脆又驾车几小时,去现场“出诊”。
10年来,包括他在内的3位星巴克云南农艺师们,都习惯了这种车轮上的生活。
他们在这片土地上行驶过的路程,累计约48万公里,相当于每年绕地球一圈。
王万东的车
一天忙完后,已是日暮时分。咖农感谢地留他一起吃晚饭,但他还要赶往别家解决问题,匆匆离开了。
车子发动后,王万东透过后视镜,看到咖农站在门口,不停向他挥手道别,直到越来越小、消失不见,心中感慨万千。
这样的场景放在10年前,他根本不敢想象。当时,星巴克刚在云南成立种植者支持中心,农艺师们想向这里的农户提供培训和帮助,面对的却是不理会、不理解。
没想到如今不仅和他们建立了深刻的感情,脚下这片土地,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01
走进田间地头
却遇上闭门羹
10年前说起云南咖啡,大多数人都会摇摇头,觉得品质不好。
王万东还记得第一次去咖啡庄园,咖农的种植水平千差万别,咖啡品质参差不齐,稳定性差,让他大感心痛。
云南明明有那么好的气候和土壤,但当地人对怎么种出好咖啡知之甚少,全凭个人经验。再加上不少采购商看上了云南咖啡的低价量大,这里一度成为了速溶的天下。
星巴克建立云南种植者支持中心后,农艺师们驻扎下来,希望给咖农做培训,传授种出优质咖啡的科学方法。
星巴克云南种植者支持中心

他们挨家挨户找到咖农,请大家来听第一场分享。但最后,到场的仅寥寥20人。
当时多数农户不知道“农艺师”“咖啡医生”是什么意思,态度不太热络。
最受挫的一次,王万东直接吃了闭门羹。对方一听说他的来意,连连摆手:“反正最后卖出的价格是一样的。地里长出来什么我就卖,没有就算。”
他没有放弃,决定直接到农户家中一对一地实地指导。那段时间,他每天跑6-8个农场,主动帮咖农找出问题,再提供解决方法。
咖农最怕锈病、天牛,以前都是听天由命,直到听了农艺师的建议,发现还真能挽回损失,渐渐就愿意与他们攀谈两句了。
那一年的王万东刚30出头,在许多年纪大的咖农看来,可能还没有有自己懂得多。
有一次,他在普洱的一个农场见到一位种了一辈子咖啡的老咖农,对方看着眼前这个年轻的小伙子,将信将疑。
但当两人从咖啡地中走过,王万东根据咖啡树的田间长势提出正中要害的问题,并推荐了相应的改进方案,让咖农刮目相看。
农艺师们就这样一点点与当地人之间建立起了信任。他们不厌其烦地向咖农普及知识,脚步遍及云南4个地、15个县、68个乡、178个村委会。
但新的困境很快给他们泼了盆凉水。为了鼓励咖农对种优质咖啡的积极性,2014年,星巴克提出“优质优价”的收购策略,以高于市场均价20%-30%的价格收购高品质咖啡豆。
尽管农艺师大力宣传,咖农却观望不前。“他们觉得,你价格再高,跟我没关系,反正我也达不到标准。”
早期起步的艰难,遇到很多的是不理解、没信心。王万东意识到,对当地人来说,“优质”还是个遥远的概念。要让他们改变想法,只能付出足够多的耐心,从基础做起。
02
从零开始拓荒
见证咖农的成长
优质优价,其实不难实现。王万东不希望咖农错过这个增加收入的好机会,他联系了很多人,告诉他们这件事其实没有想象中难,而且自己一定会全程提供支持,终于说动了一些咖农愿意尝试,其中一位叫李兵。
他教李兵改善了几个采收和处理过程中的小细节。比如把饱满的红果和过度成熟的黑果分开、用虹吸池将浮上水面的过轻豆子筛除……这些调整不怎么费功夫,效果还好。
最终,李兵的豆子被星巴克以每公斤提高0.57元的价格收购,一下子多赚了几千元,让他又惊又喜,逢人就说,“以后只做星巴克的豆子,别的地方我不卖。”
其他咖农看了也羡慕不已,纷纷效仿,开始踊跃加入。
王万东还记得,起初大家对种植和采收的许多环节都不够重视,没有动力去增加成本改进。
“我们一直告诉他们,鲜果红的和绿的不能混在一起,但他们就是不愿意改。
他干脆直接到农场,做实验给咖农看,让他们直观感受到采收对豆子瑕疵率的影响。
渐渐地,农户们开始主动向他寻求帮助。他的微信和电话响个不停,“王老师,树枝要怎么修剪?”“王老师,帮我看看我的肥料够不够?”
农户施肥往往没什么章法,导致咖啡豆品质不稳。农艺师就会根据他们的土壤情况,提供更为科学、精准的肥料配比和施肥量。
让他欣慰的是,团队刚来时,很多小农户的加工条件还比较简陋。而这些年,随着咖农的技术不断成熟,家家户户有了稳定的生产系统,他们向农艺师提的问题也一直在与时俱进
从一开始集中在基础的种植环节,逐渐转向更高阶的发酵、脱胶、水洗……
因此,农艺师提供的帮助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不仅要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应对各种变化,还得像咖农本人一样了解每个庄园,真正走近他们的世界,理解他们的需求。
10年来悄然发生在咖农身上的,不仅是技术的改变,也是观念的渗透。
不知不觉间,追求优质和精品,已经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
如今的云南咖啡,品质提升有目共睹,各种品牌的入驻层出不穷。
但10年前,没有人相信这片土地也能像危地马拉、埃塞俄比亚一样产出好咖啡。
星巴克率先做了拓荒者,在咖农们习惯以原始状态种植咖啡的背景下,从零开始,授人以渔,教会他们学习系统化、科学化生产咖啡,获得国际认证。
到今天为止,农艺师们累计免费培训30000余人次,通过咖啡和种植者公平规范认证的农场达2860个,面积34.03万亩,比31000个标准足球场还大。
咖啡豆收购时的合格率,也从曾经的20%-30%,提升到现在的80%以上。
“10年前,采收季大概只有十几个人来星巴克问询。现在到了1、2月份,外面停满了排队来卖咖啡的车。”
03
精品咖啡走向世界
背后还有更多人的心血
农艺师们带来的,不只是科学种咖啡的理念,也让“精品咖啡”出现在咖农视线中。
它的标准更高,达到这个级别才能入选星巴克的“臻选咖啡豆”,是很多咖农的终极梦想。
这些人中,王万东对叶萍的印象格外深刻。他刚到达支持中心时,叶萍是为数不多主动来求助的农户。
她的天宇咖啡合作社在2011年成立。咖啡的生长周期长,3年才成熟。2013年,当她以为自己终于可以迎接收获,却遇上了严重的霜冻。
一夜之间,果实几乎颗粒无收。就在这时,她听说普洱来了一批星巴克农艺师,能提供免费技术培训。她将信将疑地找了过去,导师正是王万东。
“王老师告诉我,咖啡还有救,给我指明了方向,教我把冻死的部分砍掉。”
他还叮嘱叶萍,咖啡要种在向阳坡上,能防止以后再霜冻。
此后的日子里,农艺师更是将各种技术倾囊相授。除了提供免费指导,星巴克还通过共享价值咖啡产业扶持项目,为叶萍捐赠了晒床、高架等设备。
天宇咖啡合作社的咖啡豆,渐渐有了质的飞跃,多次在云南生豆比赛中夺冠。
此时,农艺师纷纷鼓励叶萍,挑战入选星巴克臻选,让自家的好咖啡走向世界各地。
不过,星巴克的挑选体系相当严格,叶萍连续两年都以失败告终。为此,王万东不知道和她沟通了多少次,耐心给她解释落选原因,告诉她改进的方法。
2021年,她的咖啡终于入选“天佐之合”拼配豆的一部分。今年,她第二次成功入选。她种咖啡的目标,也从最初的贴补家用,变成了“年年上臻选”,带着村里的姐妹们干出了一番事业。
每次提起这些,王万东的语气里都充满自豪。农艺师为咖农所带去的,何止金钱的收益那么简单。
从卡车司机转型咖农蔡晴开夫妇
目前,星巴克累计推出了10款臻选云南咖啡,让云南咖啡摆脱了“重产量,轻质量”的标签,被世界看到。
它也不遗余力地向顾客介绍这些精品咖啡背后的咖农,以自身的影响力为他们背书,给他们提供成长环境,让他们有机会获得国际的认可,甚至自成IP。
有的人甚至走向了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这样的大舞台,开拓了更广阔的世界。
10年间,除了王万东,还有许多扎根在云南当地的星巴克伙伴。
云南种植者支持中心负责人Alan Tong,放弃了繁华的都市生活,深入乡间,与咖农打成一片。
杯测师郭琼,为了确保自己嗅觉和味觉的灵敏,10年不化妆,不用任何有香味的护肤品,远离辛辣与油腻……
他们都通过真心付出,从让当地农户戒备的“外人”,变成了信任的“家里人”。
杯测师郭琼
一颗咖啡豆,从种植到收获要经历相当漫长的周期,正如星巴克对云南咖啡所做的努力一样。
这不是一件短期内就能看到收益的事。在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处处讲求速度的浮躁时代中,愿意付出十载光阴、默默与土地打交道的开荒者少之又少。
但偏偏却有这样一群人,凭着一腔热爱,沉下心,耐下性子,走进田间地头,坚守在农户身边,只为种出更高品质的咖啡,这一种就是10年。
今天,当我们坐在星巴克门店,点一杯浓香四溢、风味绝佳的臻选云南咖啡,细细品味那份干净、高级、柔和又醇厚的惊艳口感,骄傲地说出它丝毫不比埃塞俄比亚的豆子差,或许很难想象,在它的背后,是星巴克伙伴们花了10年时间,投入巨大精力和情感,才有的根深叶茂、开花结果。
让王万东感动的是,咖农现在也对这片土地充满了信心。正如叶萍所说:“希望有更多人喜欢和认可云南咖啡,因为云南咖啡真的很好!
这支短片,记录了星巴克与云南咖啡的10年。点击查看,了解更多背后的故事:
文、编辑/strawberry
图片来自受访者、星巴克
以上内容来自“外滩TheBund”(微信号:the-bund)
已授权律师对文章版权行为进行追究与维权。
本文为推广内容。
欢迎分享,留言交流。转载请注明出处。
- THE END -
点击关注"外滩TheBund(the-bund)"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