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凌想

来源 | 凌想亲子心理
ID | lingxiang127
一件小事
一天晚上,我和橙子一边吃晚饭,一边听樊登读书。那一期正好讲一本家教书,讲到父母在教育中出现的种种问题。
这时,橙子故意意味深长地看了我一眼。
我问:“你是啥意思?你说说,我是不是做得还可以?”
这么问的时候,我多少还是有些信心的。谁知橙子说:“哪里,你还总是拿我和别人比较呢!”
我一愣,要知道,在这方面我已经很注意了,橙子从小到大,我感觉拿他和别人作比较的次数,双手双脚加起来,应该能数得过来。没想到,他还是认为我做得不够好。
委屈之下,我忍不住脱口而出:“你还拿我和别的家长作比较呢。”
这一刻,我没有在妈妈的位置上坐稳,没有接得住孩子的攻击,而是下意识开启了防御和反击模式
橙子说:“是你先拿我和别人作比较,我才拿你和别的家长作比较。”
我说:“谁说的,是你拿我和别人家长作比较,我才拿你作比较的。”
……
眼看变成两个小孩掐架的车轱辘话,我哼了一声,不再应战。
心有触动
这件事,虽然有些玩笑在里面,但还是挺让我触动的。
我们这代人,很多都是被比较长大的,父母有意或无意地会拿自己和别人家的孩子作比较,我也是其中之一。
虽然也会因此激励着自己更加上进,但长大之后才发现,这种努力很累。
而且,从小习得了比较模式,遇人遇事都下意识地作一比较,很难有平和的心态,这种感觉更累。
所以做了妈妈后,我非常注意这一点,尽量不拿孩子和别人作比较。很多时候,比较的话都到嘴边了,又硬生生地咽回去。
这些年,一点点地改变自己的习性和思维模式,我知道自己为此付出了多少努力。 
然而,尽管我付出了很多努力,在橙子眼里,我却仍然做得不够好。
听到橙子这么说时,我有些委屈,有些沮丧,还有些愤怒。 
然而,在这些情绪中,我突然就理解了我的父母——
他们付出的努力,我是否看到了呢?
我眼中父母的问题,是否已经是他们所能做到的最好?
越学习,越戾气,怎么回事?
很多人接触心理学后,知道了很多问题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原生家庭,也由此对父母生出了多多少少的怨恨和指责:  
都是因为你们的问题,才导致我现在变成了这样。
顺着这个思路,进而生出期待:
我的问题都是你们造成的,所以你们要改变。你们要变成好父母,这样我才会变好。
我曾经也有过这样暗地里的抱怨,也或隐或显地期待父母能有所改变,甚至还试着去改变父母。
但我发现,用这样一种挑剔和评判的心态和父母相处,会导致更多的抱怨和冲突
父母们也是一肚子的委屈:
辛辛苦苦养你这么大,没一句感激的话就算了,还反过来挑我们的毛病。
就像网上流传的那句话:
你等着父母说抱歉,父母却在等着你说感恩。
是哪里出了问题?
为什么越学习越心生戾气?
随着更深入的学习和成长,我渐渐意识到:
如果学习心理学只是为了站在理论的制高点上评判别人、希望别人改变,那是误入歧途,还不如不学。
正途在哪里?
首先,我们追溯问题的由来,不是追责,而是为了看清来路。
原来自己是被这样养大的,原来自己的问题是这样形成的。
从无意识地被问题支配,变成有意识地觉察,不再莫名其妙地被所谓的“命运”所驱使。
这才是我们追溯问题的意义所在。
其次,期待父母改变,其实是一个孩子对父母的理想期待。
我们吐槽父母,期待他们改变,在潜意识中,是希望他们能变成理想中的父母,这样才能养育出理想的自己。
这样的期待,还是一个孩子对完美的执着。我们还是站在孩子的位置向父母发出渴求。 
可是,现实就是如此,哪里有完美的、理想的父母?
父母和我们一样,都是芸芸众生中的一个。
什么时候,我们能意识到父母是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我们对完美的执着破灭了,我们才真正长大了。
最后,期待父母改变,本质上还是一种逃避——逃避自我负责。
“都是你的错,所以你要改。只有你改变了,我才能好起来。”这是一种受害者思维。
如果一直秉持着这种思维,那么,学习再多的理论也是没用的——
你只是用看起来高大上的理论把自己的软弱包装起来,逃避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当然,如果你还未成年,心智未成熟,需要依赖父母生活,那么,父母的改变对你来说确实很重要。
如果你已经是一个成年人了,就别再指望别人来救赎了——你首先得自己救自己
总之,当我们知道了原生家庭这回事,却总是期待着父母改变,这说明,我们的学习之路才刚刚开始,后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那该怎么办?
有一个问题我琢磨了好久:
通过学习,我看到了问题的由来和发展,然后呢?然后我们该怎么做?
带着这个疑问,我继续摸索着往前走,这几年,渐渐有了自己的一些体会。
首先,当你不想去改变什么时,改变才会发生。
当我们执着于解决问题时,其实是不接纳自己现在是这个样子的,总想着如果怎样怎样,我就会怎样怎样。
我们总是活在过去,活在“如果”中,不愿意接受事实本来如此。
抗拒现实的后果是,我们会很痛苦,心生烦恼。
只有不再忙着抗拒,不再虚妄地假想,我们的心才能定下来。心定方能生慧——
好,不管以前如何,现实已经如此;
那么,从现在开始,我可以做些什么?
从这一刻起,我们的思考才回到当下,认清事实,改变由此发生。
所以,改变的前提是:臣服现实,接纳自己。
其次,我发现,很多问题,其实可以转化为契机,甚至礼物。
当我们在混沌中,问题就像一堵墙,把我们困在其中,无路可去。
当我们开始成长,会发现问题更像是墙上的裂缝,那是光透进来的地方。
通过学习和成长,我们可以改变看问题的视角,赋予问题积极的意义;我们可以积极转化问题,从问题中寻找资源。
还是拿被比较作例子。
正因为从小被父母拿来比较,我希望变得更好,所以不断努力,才成就了今天的我。
同时,正因为深知被比较的滋味,我对这样的事非常注意,在教育中尽量避免。我的孩子因此受益。
而且,因为有过这样的经历,我特别能理解有类似经历的人,对他们的内耗、无力、心累特别能感同身受,因此多了一份慈悲心。
更重要的是,面对这个问题,我的心路历程,我的应对经历,成就了我独特的人生故事。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故事。你可以书写一个自怨自艾的故事,也可以书写一个自我突破的故事。
原生家庭会影响我们的一生,但绝不会决定我们的一生。
最后,也是我特别想说的:
我们也要看到,尽管父母有各种不足,但他们已经尽了自己所能,尽量做好父母。
就像前文所说,父母也是普通人,和你我一样,会受时代、文化、认知、个人经历所限,我们觉得他们问题多多,殊不知,他们为了我们,可能已经尽了力,做到了自己的最好。
就像我已经尽力不拿橙子作比较,但在橙子看来,我还是一个爱比较的妈妈。
当我们处在了父母的位置上,才会对自己的父母有更多的体谅和理解。
养儿方知父母恩,这句话在这里有了新的意义。
原生家庭,是一个人的来处,我们有着太多捋不清道不明的情愫。
也许,只有当我们成为了孩子的原生家庭,才能更平和地看待我们的原生家庭。
只有不断地学习和成长,才能更智慧地超越原生家庭,并与之和解。
我们才能更好地成为孩子的原生家庭。
文章转载自:凌想亲子心理(ID:lingxiang127)。凌想:橙子妈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青年文摘》特邀心理成长导师,专注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健康,帮助千万父母构建更好的亲子关系,著有《好妈妈都懂的心理学》。
 ▷武志红心理咨询工作室◁ 
专业:严选300+咨询师 

 保密:严守原则 保护隐私 

口碑:10年老品牌 上万来访者信任
 缓解父母的育儿焦虑 
 面对现实,接纳自己 
 心理咨询开启养育新视角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