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有个提问:你是哪一刻对父母失望透顶的?
有人回答:当向父母寻求帮助时,他们会觉得你没用,不安慰反而喋喋不休说一大堆人尽皆知的道理,错误还归在你身上,最后让你无助感倍增,想死的心都有。
再比如,无论和父母谈论什么,最终都会上升为思想教育课,翻出陈年旧账来证明子女有问题,抱怨自己多么不容易,最后得出“我真是白养你了”的结论。
久而久之,为了避免被指责甚至语言暴力,子女选择不报喜更不报忧,对父母永久性关闭内心的大门。
唠叨的杀伤力何以如此强大?
常年被唠叨的人都有相似的体验:生不如死、想原地爆炸。
喋喋不休的那个人,TA在以嘴巴做武器,单方面强行输出,逼迫对方妥协和顺从,而不考虑对面的人是什么感受。从心理角度看,这属于婴儿级别的表现。
婴儿才不管照顾者有什么难处,反正有需求就用嘴巴表达,或吃奶或哭闹。
婴儿太脆弱了,要活下来完全仰赖照顾者的回应和满足,而照顾者也甘愿向婴儿臣服。但是,一个几十岁的“老婴儿”仍缺乏觉知向身边人索要照顾,以嘴巴打天下,就不免令人崩溃了。
依照精神分析经典理论的说法,他们处在口欲期的固着当中。一个人早年期间被过度满足或者该满足的被剥夺,心理发育就可能停滞在这一时期。
多说一句,养育中的匮乏不难理解,那为什么过度满足同样会导致创伤?
因为养育者只一味提供照顾,少有提供孩子继续发展的空间,去探索如何通过自我调节以及与人妥协、合作的方式进行自我满足。
所以当这部分人成为父母或伴侣以后,他们看不见对方的处境和需求,只是通过不停地唠叨来迫使别人跟随自己的意愿。
“有一种冷叫做你妈觉得你冷”其实就是固着在口欲期引发的一种自恋性的控制。
一个女孩在家里感觉热,就把裤腿撩上去,但妈妈觉得她冷,亲手把裤腿拽下来;几分钟后还是热,女孩又撩上去了,妈妈又过来给放下去。
几番拉扯后,女孩子急了:“我真不冷你能不能别给我拽啊?”
接着事件就升级了,妈妈也生气了:“你姨都说你脾气不好爱耷拉脸,你这样跟长辈说话礼貌吗?以后你这样跟婆婆说话人家都不搭理你!”然后让女儿一边反思去。
这位具有高度的自恋性控制的母亲,带给女儿的感觉是:仿佛我不配有自己。
如果一个人感觉到不配有自己,那TA就置身于极度共生的关系当中,每每想迈出自己的一只脚,都举步维艰。
就像一位网友说的那样:我父母这辈子也不会知道我是如何撑过去的。可能他们也不想知道,他们只要确保我不给他们丢脸就好。
谁不想做自己呢?绝大多数时候能够做自己,和绝大多数时候只能做别人;后者,想想都万分愤怒和悲凉。
我有缺陷,所以无法停止指责你
喋喋不休的人最致命的地方在于,能够化玉帛为干戈,无孔不入地找出对方的缺点加以指责。
很多人有过同样的经历,就是自己从未在任何一件事情上得到父母彻底的肯定,相反迎来的是挑剔和批评。
比如一位网友在机场看到有个人好像丢失了贵重的东西,那个人痛心疾首的样子,让一旁的他看得很难过。
本来是当聊天在家里提起此事,结果被父亲一句话终结:“你这个孩子就是心肠软,心肠太软不是什么好事!”
这样的交流真让人堵得慌。但是,我们需要忍耐一下,利用这种堵的感受去反推一下父亲的心里发生了什么。
首先,可以想象父亲可能在心肠软这件事情上吃过亏,也许在现实中他因此被骗过伤害过;也许是在曾经的成长过程中,养育者将心软视作一种自作自受或缺陷,并加以指责。
那么接下来,父亲在对待自己的孩子时,就会阻止孩子去体验这些所谓不正能量的情绪反应。
否定孩子的感受,实际上也是父亲的自我否定。
还可以解释的是,父亲阻止孩子与他人共情,一方面是自身害怕亲密,也就是激活了心理上的融合焦虑;另一种可能是引发了嫉妒,意思是:你是我的,你得时刻关注我。
我们假设,孩子如果对父母心肠很软,相信父母不会有什么意见。
喋喋不休的人,内在一片贫瘠
很多父母絮絮叨叨把子女“逼”到三缄其口后,又反过来指责你有什么事情都不和家里说,你性格不好,太内向。你这样出去怎么和人交往?怪不得你难找对象!不结婚你老了以后怎么办?
有位读者留言说,她前夫就是每天喋喋不休,自己懒什么都不做又喜欢指责别人,各种挑剔,嘴巴又特别毒,他自己不觉得,但说出来的话让人听了想死,还被他PUA。
生活中还常见一些老人喜欢唠叨自己过去遭受过怎样的不公,自己怎么受害,即便眼前的生活早已很舒适,但他们好像视若无睹,总是朝着苦难的方向用力。
以上例子当中的这些人,他们的共同点是:我喋喋不休让你“想死”,以便你体会我心中绵延不绝的抑郁。
抑郁的人,放不下过去,又以过去的眼光判断未来。已经发生的和未曾到来的,都不可控,只能通过喋喋不休来获得一些可控。
他们的内在一片贫瘠,缺乏生机,指责别人的那些缺点、罪责,全部都来自于早年的内部客体带给他们的体验;同时,他们用这些糟糕的唠叨,亲自教会了身边人对他们冷漠。
所以,我们看到被唠叨的人出现了两种情况:一种是因常年被指责而变得自卑、戾气很重,某个瞬间发现自己竟然和对方成了一样的人。
另一种是很分裂,在外面和别人交往时阳光明媚,但回到家里不自觉就阴云密布,有时还会自责不该这样。
当然,还有一些人的喋喋不休表现为自言自语,他们是用来自我安慰的,并没有朝向别人那样的杀伤力。旁边的人,理解就可以了。
愉悦和痛苦,都是寻求关系的方式
一般来说,人们通过两种方式来确认自我存在的价值。
一种是自我的认知与肯定,另一种是通过与他人建立关系来体验。心理健康的人,能够在这两者之间灵活切换。
但不幸的是,有的人是通过自我否定或否定他人,以及让他人难受的方式来建立关系,从而让自己感觉到是活着的。因为这是他们过去人生经历当中最熟悉的版本。
有读者说,我爸抽烟我妈天天说他还越抽越厉害,我听了她的喋喋不休真是头痛。
那可能真正让人头痛的是,父母这种富有张力的“秀恩爱”模式挑战了我们已有的认知。
也有人问:如何让老人意识到自己喋喋不休这个问题呢?说啥都听不进去。
但问题的重点不是想个办法让老人停止喋喋不休,而是不断让自己相信,我并不会在你的喋喋不休中消失。
这跟一个人自体的内聚性相关。人格越结实,有比较强的自我确认感,就越不容易被外部的干扰所瓦解。
正如有人想知道,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都是喋喋不休,这对大众的身心健康是如何影响的?
我个人的理解是:这两方面在本质上没什么不同。都是在考验一个人在自己主体性上的拿捏程度。
在铺天盖地的纷扰中,我们有权力决定自己被影响多少,然后也就知道该怎么做。
最后想说的是,如果你身边有一个唠叨很厉害的人,你又感到不堪其扰,多半你的主体性已经被削弱了。
你必须对此有所觉察,然后让批判和指责随风,去跟更多愿意给你正向反馈的人在一起。
作者:徐亚辉,二级心理咨询师,UM心理主笔;做人性的观察员与理解者。
编辑 | 花花
- 好课推荐 - 
课程含“曾奇峰65集初级视频”
3本精分书籍
5位导师倾囊相授
- 报名方式 - 
第16期最新升级 开启报名
65集视频观看已开放
扫码 或 点击阅读原文报名
明日13:30直播,点击预约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