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七叔东山再起”关注公众号
和十万投资人,分享别样人生
我发现最近自媒体行业不太好,接不到广告。
我认识的好几个同行,最惨的已经几个月开天窗了,一毛钱收入都没有。
这些同行有些曾经还是赫赫有名的大号,现在说不行就不行了。
七叔我自己也不太好,你别看11月份好像广告很多,其实是因为10月份被封号一个月,原来约好的广告都集中放在11月下旬,于是有了广告很多的错觉。
12月份至今为止只接到一个广告。
不客气地说,我也快吃土了。
相比今年二三月份几乎排满的状态,经济的急转直下几乎可以用肉眼看出来。
以前还能接到一些品宣类的广告,现在想都别想。
在我看来,品宣类的广告才叫广告,人家就是给自己的品牌或者公司做宣传,比如你在电视上看到的传统广告,都算品宣类广告。
这种广告只有大公司才舍得花钱做,毕竟品牌效应不是一天两天可以有效果的。
但遗憾的是,现在这种品宣类的广告几乎消失,貌似大公司都开始学习华为的战术,保持现金流,减少对外扩张。
可以想象的是,今年广告业也是哀鸿遍野。
那退而求其次,我接卖货的广告总行吧?
这种直截了当,一个广告下去,总有客户有类似的需求,那么只要他可以下单,甲方便可以立竿见影地有收益回来。
但这两个月,这种模式也越来越难了,好像大家连卖货都不想卖了,日子真的太难过了。
无独有偶,我身边的一些小朋友,就业状态也不容乐观。
有一位资深供应链专家,他说今年自己被裁了2次。
对,你没看错,2022年一年被裁两次。
前段时间他投了400多封简历,有回复的10封,最终面试4家,两家发了offer。
还有一位医疗器械行业的数据分析师,到现在好像都没找到工作。
我不知道大家身边情况如何,但想来应该八九不离十。
而且第三季度开始,可以很明显感觉到经济的滑坡,从上海地铁客运量月平均值上,也能看出一点端倪。
10月份同比下降16.6%,环比下降12.6%,几乎和前两年春节时期相当,这就很不正常。
可能有小伙伴觉得,是疫情的原因导致。
我觉得不太像,因为6月份以后上海就没有大规模封控过,就算有零星地区封控,也不应该有这么大的下降幅度。
大家出门的需求好像变少了,而且这种变少是一瞬间的,显然和居家办公没有直接关联。
所以我相当怀疑,有相当一部分外地人离开上海回老家去了,所以导致地铁客运总量明显下降。
上周我坐地铁一号线到上海火车站下,熟悉的小伙伴应该知道,一号线出站到南广场有一段很长的地下通道,两边都是做小生意的人,卖饰品服装玩具之类的。
那天我真的看呆了,至少2/3的店铺是关门的。
以前这段路熙熙攘攘全是人,你想跑步是不可能的,但这次让我感觉完全可以横着走。
这可是火车站到地铁站的必经之路啊,这段路的客流量应该是全上海之最了,然而我看到的却是满目的萧条。
上海都这鸟样了,其他城市会如何?
我不知道。
但是我知道的是,随着政策的逐步开放,经济环境很难立马复苏,甚至能不能复苏还是个未知数。
你会发现一件非常矛盾的事情,就是国家在如此高强度的疫情管控下,GDP下降并不严重。
比如上海封城那两个月,GDP只下降了16%,从我们朴素价值观的理解,应该归零对不对。
实际上,上海是一个以金融和制造业为核心的城市,只要保证这两者在闭环环境下复工复产,GDP的大头就保住了。
同理,郑州那个富士康也一个道理,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亦如此。
但是那些小微企业就没那么幸运了,在这次疫情管控中,死掉的基本都是这批小微企业。
比如一家小餐馆,一个小超市,它们可能都没有达到国家的交税标准,连被统计到GDP的资格都没有。
可是它们却是十几个员工的衣食来源。
这些直接面对C端的服务业,可能只占到总GDP的20%,但是它却提供了80%的就业岗位。
而这些人,在2022的这场疫情封控中,几乎全部被地方简单粗暴地牺牲掉了,因为它们可以带来的经济贡献,实在是太有限了。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感觉好像周围的人都在降薪失业,但是国家经济数据却比想象中好太多,这种感官上的背离,让人觉得恍若隔世。
所以我们真的想要让经济复苏,就不应该再去把大量资源给到这些大型国有企业,而是让更多的小微企业存活下来,因为这些小微企业才是人心所向。
我们可以作出一定的牺牲,但是这种牺牲希望能被看到,能被肯定,能有一定的补偿,而不是理所当然地成为某种垫脚石。
这些都是活生生的人,有房贷要还,有老人要看病,有孩子要上学,靠的都是这些不起眼的小微企业。
他们,不是数据,是人,是家庭,是民生。
▲ 我是七叔,一个亏了大钱,又爬起来的男人
这个人,有点风趣,也有点骚气
往期好文: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