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名誉院长陈孝平在《医学与社会》杂志发表《当今我国医学教育值得思考的几个问题》一文,其中言辞犀利地指出,应关注医学类教材建设的问题。
出版社是否有能力出版发行医学教材,国家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资质审核标准……很多专家教授,甚至院长、校长、书记都积极申请当教材的主编或编委,这是好事,但也存在一些问题:①有些专家不够负责,不认真或不亲自撰写书稿,叫学生或助手代写;②有些专家虽然很认真,但水平有限,写出的书稿不能用;③有的专家既没有水平也不认真。
陈孝平院士同时也是《外科学》教材的主编。「根据我的经历,有的作者编写的章节,来来回回要修改 6、7 次,仍很难达到要求,这种现象时有发生。」
我们的教材,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经典,但算不上好用
实际上,从上世纪 80 年代卫生部组织全统编教材开始,我国的医学类教材已经有了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截至 2000 年底,共出版了面向 21 世纪的医学教材 112 种,而这其中的绝大多数教材经过几轮更新后均沿用至今。
然而,在广泛使用的同时,也时常出现一些对于教材的质疑声音。
在网络社交平台上,可以能看到不少医学生对于教材课本的讨论:「有错字」、「内容前后不一致」、「逻辑混乱,大段文字阅读起来非常困难」……甚至还有不少人推荐其他版本的辅助教材作为参考资料。
「刚开始学医的时候我还买过几年教材,也买一些自己学校出版或老师推荐的其他出版社的教材。后来都不买了,直接打印课件。」国内某 TOP 医学院学生吴梦槐(化名)说。「比起教材,课件对知识点和考点的总结归纳要更清晰,而且教材上的内容太多太复杂,有些章节的逻辑也不是很清晰,所以还不如打印课件。」
「看教材考八十几,直接看课件能考九十几。」吴梦槐这样总结。
除了医学生,不少医生和教师对医学类教材的评价也并不算高。
「如果让我从 1 到 10 分给我们的教材打分的话,我认为可以打个 5 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沈凌这样评价,「我觉得从理解、记忆、实用性等方面来看,我们目前的教材都还不是很理想。我曾经比较过,现行教材和 20 多年前我读书时的教材相比,虽然内容有变化,但整体编排的变化不大,还有很多可以改进的地方。」
「中国的医学教材,最大的问题不是某些知识点错了,而是缺乏得出结论的过程。」《心外传奇》作者、哈尔滨市儿童医院胸普脑外科副主任医师李清晨说,「学生为了考试,硬着头皮背,但没有思考,没有真正理解。这也说明了,我们的医学教育在培养逻辑思考能力上仍有不足。」
知贝医疗创始人,儿科医生欧茜曾仔细研读过不同版本的儿科学教材,并比较了其中的变化。
「坦白来说并不能算得上好用,各个版本的迭代其实是没有达到我的预期的。」欧茜说,「虽然很多教材都是五年一更新,但更新内容的比例差别很大。我比较欣赏的教材,不但更新的内容占比高,而且对新增、扩充、修正、更新的部分做重点说明。我认为这也是对读者思维方式的引导,即告诉读者应该养成关注知识更新的习惯。」
与临床脱节的课本
在沈凌看来,医学教材带来的问题中最明显的是与临床实践的脱节。「真正到了临床上之后会发现,很多学的知识根本用不上,或者说和临床相差很大,从教材到实践中间需要走一段很长的弯路。」
沈凌记得,二十多年前自己刚走上临床的时候,就曾遇到过类似的事件。
在当时,对于如何鉴别胸腔积液是渗出液还是漏出液,沈凌按照教科书上的表格记忆,内容包括 Rivalta 试验、颜色、性状、细胞数、蛋白水平、乳酸脱氢酶和葡萄糖含量等等,但到了实践时,还是经常会判断失误。
第九版《内科学》中对漏出液和渗出液的鉴别
一天,沈凌的上级医生问道:「你难道没听说过 Light 标准吗?只要用三个指标就能很好地区分渗出液和漏出液,不仅好记而且更管用。」
Light 标准:
①胸腔积液蛋白与血清总蛋白比值 >0.5;
②胸腔积液 LDH 与血清 LDH 比值 >0.6;
③胸腔积液 LDH>2/3 血清 LDH 实验室正常值上限。
胸腔积液如满足以上 1 条或 1 条以上即可诊断为渗出液。
「那是我第一次知道 Light 标准,在当时我们的教科书是没有这个内容的,但这个标准实际已经在国际和国内临床上得到了普遍认可。」沈凌说。
如今,Light 标准已经被写入了新版本的教材中,沈凌自己也成为了一名有教学任务的主任医师。而在教学过程中,他发现相似的情况依然存在。
沈凌举例了慢性阻塞性肺病的诊断。
在第九版《内科学》教材中,这样描述慢性阻塞性肺病的体征:
第九版《内科学》截图
「按照我们内科学教材,对于 COPD 的体征比较关注的是桶状胸。」沈凌回忆自己刚开始临床工作时,见到年纪较大、桶状胸表现的患者,再加上吸烟史,也会首先联想到 COPD。「但按照这个思路,很多病人可能就会漏诊或者过度诊断,做了肺功能检查结果出来其实是正常的。」
那么,在诸多 COPD 体征中,哪些才是最有诊断价值的呢?沈凌提到了 Hoover 征,即吸气时胸部收缩伴腹部膨出。
图源:沈凌个人公众号
「实际上,Hoover 征是比桶状胸更具有临床价值的体征,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理解 COPD 的病理机制。但在我们现行的教材中,目前对于这个体征的描述还是缺失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沈凌给学生们留下了这样五个问题:
图源:沈凌个人公众号
什么样的教材才是好教材?
真正开始意识到教科书的重要性,其实是在工作之后的才有的。」
欧茜回忆,自己读书时,得益于所在学院的氛围,除了教材还有很多其他获取知识的渠道,如最新的学术期刊、专家共识、指南等。「教科书不是唯一的内容来源,因此也显得没有那么重要。」
创业后,她在招聘的过程中接触了更多来自不同院校的医生,也是在这时她开始发现,对于一些医生来说,教科书几乎是唯一的信息来源。「一些基层医生检索、获取信息的能力有限,对于他们来说,教材就是最权威的著作,他们的临床诊疗也会依照教材给出的方案进行。
欧茜提到,在儿科领域同样存在教材内容落后于临床实践的情况。
「有些指南已经更新了好几版,但教材仍然沿用的是 20 年前的内容。负责教材编写的人,应该说是全国在这个领域可以引领潮流的人,教材的更新也应该更及时。」
陈孝平院士在另一篇文章中曾提到,教材的编写不同于其他参考书或者专著的撰写:
参考书可以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仅供读者参考。但是教科书中的内容必须是业内公认,且已经成熟的观点。
医学教材要体现时代的进步与发展,适应国内外医学科学的新进展和诊疗技术的进步,但是不能完全摒弃传统技术。因为高精尖技术可能在国内顶尖医院已经广泛使用,但仍有大部分市县级和乡镇医院,可能未达到其技术水平和条件。
由于教材的广泛适用性,建议可适当介绍新观点、新技术,但保留仍在使用的传统技术。当然,如果是已经很落后的方法和技术,比如手术人员术前刷手法,临床上已经基本不使用了,也可不用赘述了。
欧茜认为,教材除了提供知识,也可以提供获取知识的渠道,如中华医学会杂志、最新国际国内指南等。「这种方式可以指引医生们自己去找答案,去主动学习。」
陈孝平院士在最近的文章中还提到了关于教材的标准和质量问题:
出版社是否有能力出版发行医学教材,国家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资质审核标准。有些出版社邀请一大批专家编写教材,而且还要求参与编写教材的单位一定要使用他们出版的教材……很多不是教材的书也都挂上教材的名称,影响了教材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医学教材或许可以考虑做做减法。」李清晨这样说,「或许可以不需要那么多版本,好好的编写一套教材,其中不仅要讲结果,也要讲过程,不仅要讲医学,也要把循证、人文的思想融入进去,在对不同学制、不同层级的学生因材施教。」
而在沈凌看来,医学教材的编排还有很多提升空间。
「我们现在的书还是太薄了,讲得不够透;但同时字又太多了,总结性的图表比较少。」沈凌说,自己在教学的过程中,经常有意识的补充一些更贴近临床实践的内容,或参考其他版本教材,补充图表以便学生理解。「我们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能说尽我所能去影响一部分同学,但如果想给更多人带来好的影响,还是需要教材的改变。」
在沈凌看来,虽然教材只占到整个医学培养的一部分,但作为入门书,教材对医生的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说实话,很多医生的知识是上了临床后有意识地学习、有意识地纠正错误观念而得来的,但还有很多人是没有这个意识的。」沈凌说,「好的教材编写者不一定是名牌大学名牌教授,出版社可以考虑大胆启用一些有新的观念的编者,编写出有价值的教材,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医生。」(策划:z_popeye|监制:gyouza
题图来源:小魔笛提供
丁香园是面向医疗从业者的专业平台,以「助力中国医生」为己任。下载「丁香园 App」可以和同行讨论病例 ,在线学习公开课,使用用药助手等临床决策工具,在丁香人才找可靠医疗岗位。
↓↓↓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丁香园 App」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