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酷玩实验室(coollabs)
这两周,各地防控陆续放开之后,最直观的变化就是,参与核酸检测的人数大幅降低,“阳性”不再被流调系统全程标记、不再被强制待在固定空间,大家的恐慌情绪快速蔓延。
毕竟,高度紧张了3年,“一夜放开”大家担心自己随时会成为下一个,这也是人之常情。
12月6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原副主任、国家新冠病毒肺炎联防联控机制专家组成员冯子健预估,预估会有80-90%的人感染。
这个比例很高。
而随着“小阳人”从新闻案例,变成朋友圈“阳友”,并在最近几天呈现刷屏之势。大家也越来越相信,专家预估的90%,恐怕还是保守了。
在每个人都变成健康“第一责任人”之后,各个社交平台也开始弥漫起“自救之风”。尤其是熬过阳性的人,纷纷现身说法,分享疫病防治攻略。
最常见的攻略,把整个防治过程分成了预防、前期、中期、后期等5个阶段,或者6个阶段。针对每个阶段,累计推荐了约10种药物。
这种不断弥漫的情绪和病毒式传播的自救攻略,导致各地市民跟风抢购药品。
事实上,大家多少有点过于恐慌了。事实上,很多攻略是出自“阳友们”的个人感觉,并不科学,不能盲信。
比如抗生素、各种抗病毒冲剂,吃了大概率并没有明显效果。更严重的问题是,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有效药物,又存在很大的错误用药风险
如果对奥密克戎有科学的认知,就会知道,其实普通人根本不需要准备十几种药物,最核心的“储备”只需解热镇痛抗炎药、维生素C,以及高烧时按需补水。
其他的如果抢不到,随缘就好。
01
“肺炎”已经变成了“流感”
12月5日晚间,北京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中华中医药学会感染分会主任委员谷晓红,在专家会上表示,她和十几名副主任委员达成共识:
新冠肺炎应更改名称,改为新冠病毒传染病。
消息发出后,在网上引起不小争议,有不少人认为这是“粉饰”。难道通过改名字就能改变疫情吗?
针对当下关于病毒的争议、如何囤药、感染了之后怎么办等一系列问题和争议。12月9日,钟南山院士接受新华社独家专访时,就上述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
钟南山表示:“奥密克戎的表型可以说是‘新冠上呼吸道感染’,这一点非常明确。它极少导致人死亡。”
给病毒改名字并不是要通过“文件”消灭病毒,而是当年的新冠肺炎,真的已经变成另外一种疾病了。
从2019年11月9日到今天,疫情已经持续3年零1个月。
3年多的时间,对于人来说是一个初中或者高中时期,对于繁殖周期中位数为20天的新冠病毒来说,则已经繁衍了大约55代。
而病毒繁殖次数越多,“毒性”就会越弱。
因为新冠病毒是单链RNA病毒,和DNA病毒相比,稳定性更差,更容易发生变异。
不论是RNA病毒,还是DNA病毒,只要在宿主体内复制,复制次数越多越容易出错。这就像是两批人手抄传单,DNA病毒这组抄完之后,有人专门检查,检查通过才贴出去。RNA病毒这组抄完就贴出去,并且一人抄错了之后,还会有人按照错的继续抄继续错。
疫情3年来,初代毒株之后,先后产生了5种主要受到全球关切的变异毒株,分别命名为:阿尔法、贝塔、伽马、德尔塔、奥密克戎。
尤其是奥密克戎,和原始毒株相比,奥密克戎已经有96%的表面蛋白位点发生了变异,几乎全部抄错了。
不同毒株,除了微观层面基因变异位点不同,宏观层面最大不同就是——致死率。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原始毒株致死率约为1.7%。2021年以前,全球主要流行的德尔塔病毒,致死率为1.5%。
新一代的奥密克戎毒株,于2021年11月27日传入香港,12月9日传入内地。目前,它不仅是国内优势毒株,也是全球最流行的毒株。
在答疑会上,钟南山表示,“近期奥密克戎的致死率已经降到0.1%左右,跟流感差不多。”
其实,关于这个问题,不只是国内民众,或许全球的民众都很好奇,为什么病毒如此“善良”,越变异致死率越低?
如果我们换个角度,站在病毒的“进化”立场,就会得出不同的答案了。
原始毒株和阿尔法病毒,在致病性方面,是奥密克戎病毒的40倍。在肺部的繁殖能力,也是奥密克戎的10倍。
按照奥密克戎近期的致死率0.1%计算,原始毒株和阿尔法病毒也是奥密克戎的20倍左右。
然而,高致病率、重症率,对于病毒进化并不是“好事”,因为一但宿主症状明显,除了宿主被隔离,病毒还会面对各种药物的“杀害”。
对于繁殖周期中位数只有大约20天的病毒来说,21天严格的隔离和药物干预,会大概率导致自己在宿主体内消亡,无法将自己的后代扩散出去。
致死率高的毒株同样如此,宿主死亡率越高,病毒对外扩散的机会越少。在全球流行方面,越不具备优势。
病毒“进化”的目的并不是杀死更多宿主,而是繁衍更多后代。
从这个角度来说,奥密克戎是新冠病毒家族中很“成功”的后代。尤其是,奥密克戎很少感染肺部细胞,而在上呼吸道内的繁殖速度是初代毒株的70倍。
这一点对病毒进化也很重要,上呼吸道的病毒,随便吐口痰、咳嗽一声就能把病毒传播出去了。而肺部的病毒要想出来,则要经过“漫长”的气管。
适者生存。
因此,初代毒株对肺部损害大、致死率高,但是致死率低、盘踞上呼吸道的奥密克戎出现之后,很快就取代几乎所有前代,成为全球最具优势的毒株。
因此,与初代病毒导致的“肺炎”相比,奥密克戎病毒引发的疾病更像是“上呼吸道感染”,或者说更像“流感”。
因此,我们应该按照防治“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的方式来对待当下的这场疫病,而不是盲目用药。
02
不要滥用任何药物
如果大家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几乎每个“自救”教程中都配备了阿莫西林、头孢等抗生素,好像不配上显得自己不专业。
而事实上,抗生素不只是对新冠病毒无效,而是对几乎所有病毒都没有效果。
病毒不是细菌。病毒没有细胞壁、细胞膜,连基因转录都是“委托”给宿主细胞来完成。可以说,抗生素主要发挥作用的环节,病毒都完美避开了。
如果只是新冠阳性,并没有合并其他的细菌感染,滥用抗生素对治病没有好处,反倒会增加耐药性以及肝肾功能损伤。
更不应该吃了阿莫西林感觉无效,又去吃头孢。这样只会造成抗生素双倍滥用。
除了抗生素,另一款在各种自救攻略中常见的药物就是,包括小柴胡、板蓝根、莲花清瘟胶囊等口服液/冲剂在内的“抗病毒药”。
目前并没有直接的临床数据证明,任何一款抗病毒药物单独使用,对新冠病毒尤其是对奥密克戎病毒有明显效果。
即便是疫情以来就受到狂热追捧的莲花清瘟,虽然有体外试验证明对新冠病毒有一定杀伤作用,也并无单独使用的体内疗效数据。
上述抗病毒药物之所以受到追捧,原因应该是在疫苗普及之前,普遍缺乏药物的背景下,抗病毒药物与其他药物联合用药时,一定比例上提升了治愈率。
至于原理,一般认为这些药物中的连翘、板蓝根等成分具有“清热祛湿,凉血解毒”的功效。
服用各种成分复杂的抗病毒口服液也应该注意,虽然药品名字各异,但是很多药物成分相似。只要说明书上写的效果都是“清热”、“解毒”,那么只需要服用一种即可。
各种止咳、平喘的药物,也是如此。
过度用药,必然加重肾毒性和肝脏损伤。
虽然疫情放开了,大家成了健康第一责任人,情绪恐慌,大家大可不必病急乱投医,扎堆哄抢各种药物,乱吃一通。
所有的药物都有禁忌症和不适用的人群,比如最近各地疯抢的布洛芬,有严重冠心病、心衰病史,有严重消化道溃疡、出血病史,肾功能不全等患者,都要慎用。
毕竟,抗疫并不是不顾一切、一次性的战斗,而是一场“拉锯战”、“持久战”。
按照钟南山院士所说,感染奥密克戎之后,一段时间内感染率会下降。但是,并不意味着感染之后就不会再感染。
例如广大无症状者,感染之后,甚至可能都没有明显触发免疫反应。人体的免疫细胞就“记不清”病毒的模样,病毒下次来了还是“新面孔”,还是和第一次感染一样。
即便是患者表现出明显的阳性症状,随着病毒的不断变异,病毒逃避免疫的能力也会不断变化。感染之后,不做好防护,还是会有很大概率再次感染。
大概率上,我们每个人都要做好90%概率被感染、感染之后还会被反复感染的长期斗争的思想准备和作战经验总结。
因此,我们的“奋战”的重点和最大的难点,不是抢购一堆药物、饱和式服用一劳永逸,而是如何将身体状态维持到最好。
正如钟南山所说,奥密克戎感染不可怕,99%可在7-10天内完全恢复,重点应放在防控重症上。
感染之后,大家体感最难受的阶段,当属发热期,这是人体最虚弱的时期,也是防治过程中最关键的阶段。这个阶段控制好了,不转变成重症,就会有99%的概率熬过这一轮。
病毒入侵之后,人体之所以会发热,主要是病毒会释放内毒素,导致体温调节紊乱。不过,发热不全是坏事,一定的发热,会抑制病毒的繁殖。
新冠病毒繁殖最活跃的温度大约为33℃,超过37℃繁殖就会受到明显抑制,所以病毒会在温度低的天气传播更快。盘踞在上呼吸道的奥密克戎就显得格外“聪明”,在寒冷天气人体,人的上呼吸道粘膜表面温度更接近病毒最喜欢的温度。
但是,如果人的体温过高,超过38.5℃,人体各个器官细胞、尤其是脆弱的脑细胞也都难以忍受,就需要主动干预进行降温。
临床常用的退烧药是解热镇痛抗炎药,其原理主要是通过抑制花生四烯酸、降低肾上腺素生成,起到解热、镇痛、抗炎的效果。
这类药物比较多,比如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复方金刚烷胺等。某某感冒灵、感冒通、白加黑等“商品名”虽花哨,有效成分也基本一样。
上述解热镇痛抗炎药,都是有效的退烧药物,是疫情防治中的关键用药。但也不能叠加服用。
过量服用解热镇痛抗炎会造成肾损伤,长期过量服用甚至会造成肾衰竭。
因此,有很多药,不必买,也不用一个功能的药买很多种,更不能混着过量服用。
而不论“自救攻略”写还是没写,现在和感冒发烧相关的大部分药物,都很难按照攻略集齐。
事实上,大家也根本不需要抢购这么多种药物,其实,有些“药”厨房和超市货架上就有。
面对接下来即将到来的“持久战”,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尽量学会“调动一切能调动的资源”。
03
善用生活用品
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尤其是当家庭成员、舍友或者同事出现阳性,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进行日常消杀。
使用84消毒液,就可以进行消杀。
针对餐具、蔬菜水果、织物、地板等不同应用场景,可以按照84消毒液的浓度按照说明书进行稀释,使用稀释后的消毒液浸泡物品时,需要戴防护手套。
在使用84消毒液进行卫生间消杀时,要注意避免和洁厕灵混用。因为洁厕灵中的盐酸会和84消毒液中的次氯酸钠反应生成对人体有害的氯气。
如果84消毒液用完,紧急情况下,在卫生间或者卧室的封闭的小空间,可以蒸煮高浓度白醋。普通食用白醋,浓度较低效果差。高浓度白醋对呼吸道刺激很大,应该无人使用的前提下进行。
当对于如何消杀、润喉、清肺,如何在感染之后顺利度过发热期、降低重症率才是关键。
而在大家抢购的药品清单中,有一种看着不像是药的“药”——维生素C,却有一定的效果。
维生素C又叫作抗坏血酸,临床证明它能够增强中性粒细胞的分化、增值,提升机体对病原体的吞噬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按时按量补充维生素C。
维生素C如果买不到,可以买一些富含维生素C的食材,比如柠檬、橘子、橙子等,以及各种绿叶蔬菜。
如果刚开始出现咽干、干咳等症状,没有明显升温,也不用太着急服用退烧药,此时,可以多喝点柠檬水、水果汁、蔬菜汁、果蔬汁,或者姜糖水,补充体液,加快体液代谢,起到一定的降温作用。
而如果体温明显升高,就需要服用解热镇痛抗炎。如果服用药物之后,短期内没有起效,必要时也可以用温水擦拭体表,进行物理降温。
一般来说,高烧可能会持续1—2天。如果连续3天或者以上高烧不退,就可能是病毒合并细菌感染,需要赶紧送医院治疗。
不论是病毒造成的高烧,还是病毒合并细菌感染造成的高烧,都会带来肌肉乏力、嗜睡、肠胃不适、心动过速等并发症。
之所以出现这些症状,很大原因就是在体温升高抑制病原体繁殖的过程中,身体微观层面“自损了八百”——电解质失衡。
在体温升高过程中,人体为了抑制体温升高,就会通过蒸发体液的方式进行调节。
由于人体细胞膜对钾离子有较高通透性,正常情况下,细胞内钾离子浓度是细胞外的30倍。而细胞膜外钠离子浓度是细胞内的15倍,细胞外钙离子浓度则是细胞内的10000倍。
高温导致的电解质失衡,就是细胞内外各种离子流失之后,无法维持在原有比例的平衡状态。
钾离子流失之后,就会出现浑身无力、嗜睡、反应迟钝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造成心率失常。钙离子流失后,会造成腰酸腿疼、肌肉乏力等症状。
钠离子流失,除了精神萎靡、乏力,还有一个“隐患”——会告诉机体“不渴”。导致患者喝水的欲望并不强。
其实这也并不是恶意的欺骗,如果把人体体液比作水溶液,在钠流失之后,相当于溶液中可溶物减少了,相对而言,并不是缺水,反倒是水太多了。此时再喝水,不仅不是灭火,甚至是火上浇油。
正确的做法是可以补充富含电解质的食物,在脱水不是很严重、体力尚能支持的情况,可以自己做一些粥品、汤品。
总之,在补水的同时,也要把电解质平衡所需要的元素都补上。
如果大家仔细看各个医学机构和专家总结的“居家自愈指南”就会发现,在医学专家的建议中,整个发病期都要补水,但是在最关键发热期,尤其是高烧期,除了服用退烧药,首要建议的不是补水,而是补充电解质,饮水时最好饮用含有人体出汗后需补充的钾、钠、氯等离子的电解质水。
电解质水本身并不是药物,也没有任何治疗功能。不过,随着体内电解质重新恢复平衡,因为电解质失衡导致的乏力、嗜睡、心跳失常等并发症则会有所缓解。
随着医学专家们的科普,最近,网友们对补充电解质的重视度也越来越高。根据新华社报道,近日电解质水搜索指数增长了50倍。
在这方面,不得不说,以南京为代表的一些地方社区,在防控期间就做得挺到位。
除了口罩酒精、等必要的防疫物资,在食物方面,有鸡蛋、蔬菜、水果制品,在饮料方面就配备了电解质水。
其实,最近还有一种和电解质水一样备受关注的“非药品物资”——黄桃罐头。
黄桃罐头并不是民间传说中“包治百病的神药”,也没有神秘力量。
但是,根据农学家研究,黄桃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同时铁、钙含量也比较高。
在发热期,食用黄桃罐头,除了补充维生素,也能帮助身体维持电解质平衡,对抗因为发热带来的并发症。
因此,抢购黄桃罐头,也并不算是盲目抢购,这也属于是“有效物资”。
归根结底,不论是解热镇痛抗炎药,还是维生素C、蔬菜汤、电解质水、黄桃罐头,都不具备直接杀伤病毒的效果。
这些手段,只是将人体微环境的各种离子含量、温度维持在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缓解并发症,同时刺激免疫系统更好地发挥作用。
要“抗疫”,最核心的主力还是人体的免疫系统。
尾声
从近期的重症率、致死率来看,奥密克戎病毒并不可怕。
但是,奥密克戎的传播能力很可怕。
根据之前病毒变异的规律,作为目前优势毒株的奥密克戎,不会是最终形态。接下来,可能会有新的优势毒株袭来。
更新一代的毒株,大概率来说重症率、致死率还会下降,但传染能力或许更强,更加让人类防不胜防。
因此,相对于“防疫”,我们更应该做好被感染,甚至被多次感染的“抗疫”准备。
尤其是在发热期,更要充分做好“善后”工作,尽最大可能避免发展成重症。
在此过程中,我们每一个人都不要在战略上偷懒,不要盲信任何一个攻略,不要盲目囤积各种药品,更不能盲目用药。
有时候装备看起来“简陋”,实际上已经足够。
在接下来不知终期的“抗疫”过程中,我们每个人都要需要尽快摸索出自己最便于操作、最简洁方便的长期战斗经验。
我们都希望很快有一天,某个国家某个实验室突然发明出一种药物,或者某个创新创业小镇发明了某个看似和医学无关的设备,可以彻底杀死病毒。
按照人类的历史剧本,这样的时刻,迟早会到来,也应该到来。
当然,也很可能,在某一刻之后,人类“吸收”了病毒。
根据目前研究,人类的基因中,约8%与已知病毒重合。
这些基因片段,很可能是就是人类和远古病毒长期战斗的过程中,所俘虏的“战俘”。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酷玩实验室(coollabs),已获得授权。
—— END ——
往期文章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