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或许能发现,北京的朋友感染新冠病毒后症状很明显,发烧高热,咽喉疼痛…… 而广州的朋友也有不少已经感染,怎么他们似乎就很平静。
有个想当然的说法是广州的病毒和北京的病毒有差异,所以患者表现不一样。这个我们过一会儿再谈。
即使是同在北京的感染者,症状表现差异也比较明显,有的人觉得很痛苦,有的人感受很轻微,甚至还有段子说要去主动感染一个「比较温和的病毒」……
造成这种差异都有哪些影响因素?
我们先说一个前提:同一个城市流行的病毒毒株基本上是一样的,比如说北京,不太可能在短期内病毒就进化出了很多个版本。要想感染一个「相对温和」的病毒当然是不可能的。面对病毒,你以为是开盲盒,但拆开盲盒,其实里面的病毒都一样。
这个前提是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每个人感染的病毒,我们得默认是一样的,也就是病毒「杀伤力」是一样的。
那么,为什么个体差异这么大呢?
至少会有下面这些因素值得讨论:
有些读者肯定先想到免疫力高低的说法。所谓免疫力高低,是个很模糊的概念。对于一个没感染过的病毒,我们先默认每个人对病毒的抵抗力一样。影响因素是什么呢?疫苗接种带来的差异。没接种的和接种过的,会有差异。接种了一针和两针、三针的,也会有差异。接种了不同的疫苗或是顺序有变化,也会产生差异。
然后个体的免疫水平也肯定会导致差异。当然,不同个体之间的免疫能力没法比较,又不能跑个分啥的。
还有一点很容易被大家忽略的因素:疫苗接种时间。随着时间推移,同一个人体内的抗体会有变化,当然不是增强而是衰减。如果区分年龄段的话,那么年龄越大,在相同时间内,疫苗产生的抗体,衰减速度越快,衰减程度越大。也就是说,尽管有些老年人打了三针疫苗,但时间过去很久的话,疫苗对身体的保护力也比较小了。
我做个预测,在明年或许会开展抗体检测的工作。对于高风险人群,如果检测不到抗体或抗体很低,那就适合主动接种后续的加强疫苗。
性别上的差异。男性和女性感染后表现会不太一样。这涉及到体内雄性激素水平的差异。新冠病毒刚出现的时候科研人员就已经发现了面对病毒「男女有别」这个现象。
体重和肌肉含量的差异。不同的体重,尤其是不同肌肉含量的个体,对抗病毒的时候会有明显差异。其实我们在面对流感的时候,肌肉含量这个因素也很重要。
外界自然条件的差异。患者所处环境的空气温度、空气湿度、气压,对于患病感受也会有差异。广州和北京的差异,不排除有这个因素。
认知差异产生的行为差异。举个例子,有的人感染后说吃了某款感冒药后睡不好,如果看一下吃的药,发现里面有咖啡因。或是因为白天喝了咖啡,晚上吃的感冒药里有些成分让自己更兴奋。休息不好当然也会影响感受。
当然,还有个体主观上产生的差异。同样的高烧温度,有的人会觉得问题不大,有的人就会觉得身体扛不住。
个体之间至少有这些因素的影响,使得每个人感受的病毒破坏力是不一样的。
我们在前面忽略了广州的病毒和北京的病毒差异的话题。但我估计一提及这个话题,读者的关注重点或是留言方向就会跑偏。如果大家留言,建议注意一下本文所讨论的重点。
我只能说一下个人结论:我不认为广州的病毒和北京的是两个版本如果确实是两个版本,那么这两个版本的病毒在毒性上也没什么区别。
当然社交网络上有个典型的说法是北京的是 BF.7,广州的是 BA.5.2。我对后者存在疑问,因为我怀疑广州所说的 BA.5.2 其实就是 BF.7。如果哪位读者认为肯定就是两个版本的病毒,那我也尊重你的观点。
如果我错了怎么办?当然,很大可能是我错了。这就好比看足球比赛,我希望阿根廷队能进决赛,但阿根廷同样可能输球。但不能说阿根廷输了,我这个球迷就成了傻子或是坏蛋。
目前没有更坚实的证据说广州的病毒和北京的不一样,有证据的话,我尊重证据。
那么,为什么好像北京每个阳性病例怎么都有明显的轻症症状?都会发烧,肌肉酸痛,咽喉肿痛?不是说无症状感染者很多的吗?
我的解释是,这是典型的「孕妇效应」,大家能看到的病例当然都是阳性病例,难道会有人跑社交网络上自己是无症状感染者还能得到关注吗?而且,因为现在已经停止做大规模核酸检测了,不排除有很大比例的人即使感染过了自己也不知道,因为无症状。
当然这只是一种解释,不少读者会用「身边统计学」的数字或观察到的现象来反驳。我认为,「身边统计学」的适用范围其实很窄,能不用就不用。

题图:由 DeepAI 生成
延伸阅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