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个鬼故事:2022年快要过完了。
时间的流逝速度,好像猝不及防地加快了。童年记忆里的暑假长得永远都过不完,中学时一个发呆的下午也足够回味;你的记忆或许还停留在2015年高考,自我认知还停留在2019年初入职场,但残忍的现实告诉你,2022年快要过去,连00后都大规模成为你同事了。
我们的焦虑,也部分来源于此:要如何才能充分地感受时间,抓住时间,而不至于在回望过去的时候,为时间流逝而白白遗憾?
时间,怎么和钱一样不经用啊
不知道什么时候起,时间就和口袋里的钱一样,变得越来越不经用。小时候短短两个月暑假,我们去同学家写作业、吃零食、打游戏,学游泳、骑着自行车在街上闲逛……一天可以掰成几瓣花。
而现在,别说两个月了,哪怕是两年,上班下班、周末点个外卖、看看电影打打游戏,也就这么过去了。除了手机上的年份,好像什么都没变。
究竟是什么,让我们产生这样的错觉?
小时候的假期,溜冰、逛集市,总是热闹又漫长
一种典型的解释认为,大脑的内部的时间计算,依靠对事物从“无意识”到“有意识”到的认知过程;即使持续的客观时长相同,在主观感知上,新奇的刺激往往比你习以为常的刺激更能“拉长时间”
在美、英、加拿大三国学者的一项联合实验中,视力正常的受试者们坐在显示器前接受一项测试。
研究人员设置了两种刺激方式,一种是静止的黑色圆盘,代表着一般的刺激;另一种是动态扩张的黑色圆盘,代表新奇刺激。在测试中,受试者坐在显示器前,需要比较屏幕上静止圆盘和动态圆盘出现时间的长短。
事实上,新奇刺激(动态圆盘)出现的持续时间平均为675毫秒,而一般刺激(静止圆盘)出现的平均时间为的1050毫秒,但研究结果显示,它们在受试者的感知中是一样长的。
小时候玩游戏,什么都是新的,也就拉长了时间
这正是典型的主观时间扩展(TSE, Time’s Subjective Expansion)现象。斯坦福大学的神经科学家大卫・伊格曼(David Eagleman)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解释,
世界变得越熟悉,你的大脑记下的信息就越少,时间就似乎过得越快

小时候,大千世界就像万花筒一样在你眼前展开,各种新奇事物的细节你都记得清清楚楚。而当我们长大成人,对世界自然没有当年的好奇。
考试取得好成绩或者过生日,爸爸妈妈奖励去游乐园,各类设施玩法让我们大开眼界。
失败无数次后终于夹到毛绒玩具,过山车到达最高点时突然刹车,漂流时水花溅进雨衣打湿衬衫,独自走出光线昏暗的迷宫,这些对我们来说都是一次次的新奇冒险。夜晚躺在床上,那些精彩纷呈的时刻能像电影一样在脑海中一遍遍回放。
小时候去公园,也充满了新奇的刺激
长大后,虽然我们能够自己支付游乐园的门票,但其实也心里清楚,玩法不过是熟悉的常规乘骑设施和体验模拟的排列组合。无数次打开乐园介绍,看着越来越大型的设施和逼真的制作,我们也难有小时候的那种惊喜与好奇。
如果让我们回想自己第一次恋爱,略微躲闪的对视和小心翼翼的触碰,都是无比新鲜的经历与尝试;但现在,换过几个对象后,大抵也明白了恋爱的套路,好奇、试探、上头、厌倦,再没有新的转机与出路,相同的情绪一遍遍上演,一颗心便像大型商超里杀鱼的一样冰冷。
没有了新鲜的刺激,你对世界也就没有了当年的好奇。既然如此,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够还原青少年时对生活的新鲜感知,让时间走得慢一些?
什么都没做,最让人心慌
“好像什么事都没做,夏天就快过完了。”每个秋天都有人在朋友圈发《蓝色大门》的截图,但是承认吧,我们早已不是可以心安理得地无所事事的年纪了。
好像什么事都没做,今年就过完了——这大概并不是你想要的那种年终总结。
大多数人都曾在年初立下过flag,学习一门语言,认识新的朋友,实现几次旅行,期望用这些新奇体验来填充不断循环重复的365天。
混入人群中交一个新朋友,也是一种有趣的体验
学者曾跟踪了213名像我们一样,在新年伊始立下flag决心改变的成年人,发现77%的人仅仅坚持了一周,保持了6个月的仅占比40% 。
我们也不例外。年终总结时,对照立下的flag,日语的五十音图早已忘得一干二净,跟新朋友的最新联系停留在互加微信后的礼貌拍一拍,旅行攻略只做了一半,更别提实际体验。
这一年到底做了什么?为什么每天都忙忙碌碌,到头来自己的事情一件都没完成?往后的每一年都像这样一事无成,这一辈子还能有什么出路?
再问下去只怕自己会崩溃,每当这时我们总希望时间能够过得慢些,但归根结底,我们并不只是想放慢自己对时间的感知,而是希望当自己回望过去,可以看到更丰富、更充实、更不像“虚度”的一年
那么,有没有什么方式,能让时间“充实”起来?面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追根溯源,从时间认知的本质原理来找寻答案。
晨跑的人群。早起也常常给人一种充实的感觉
小时候我们体验过的那种“充实”感觉,其实对应的是“记忆隆起”的现象。
在针对中老年群体的研究中,调查发现他们更容易回忆起发生在10岁到30岁之间的事情;一种解释是,这一阶段发生的事情塑造着我们的自我认同,影响着我们的人生目标、态度和观念。
按照这个原理,要充实时间、放慢岁月的步伐,可行的方法正是在流逝的时间中进行多样尝试,不让“自我”被某个时间和阶段固定,而是让它肆意飘荡在充满好奇与复杂的时间洪流中。 
时间,是神经科学上的大脑主观感觉,来自大脑皮层和神经节的协同工作,更是现代哲学层面上,基于思维着的人的当下感受、记忆存留和前瞻期盼
星空代表着一种永恒的天文时间尺度,但我们对时间的认知并不一样
我们的感觉、想象都处于绵延之中,这种感受、体验和想象的绵延,可以说就是时间最原初的基础。
既然外在的客观公共时间无法改变,想要让飞逝的时间变得充实,我们更应该在时光的海洋里找回“自我”的主体性,让自己的“感受、体验和想象的绵延”更私人化、个性化,用自己的内在经验,拓宽对时间的感知。
在过去,追赶时间的我们,实际上被时间操控;而现在,就是反转与颠覆的时刻。
每一个美好瞬间,
都让时光不虚度
如果我们甘愿成为时间的附庸,为时间流逝感到焦虑则是必然;再次谈论时间时,我们或许可以试着从自我主体出发,让我们的主观感受成为时间的尺度。
正如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所写:“人的感性就是形体化了的时间,就是感性世界自身之存在着的反映”。时间就发生在人的感性知觉的过程中,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感性知觉正是时间的源泉
事实上,一个没有个人时间的纯粹公共时间的世界,是一个完全由外在必然性主宰的异化的世界,缺乏自由性与多样性的干巴巴的机械世界。
超越僵化的外在形式,才能具身地体会世界的日新月异。无论哪个年龄阶段,保持探索的步伐才能带给我们新的思索与转变,才能让自我的体验真正成为时间的尺度。
普通街道上每一个可爱的瞬间,也可以是一段新奇的体验
留住时间的脚步,充实每一段人生,掌握生活的主动权,把生活当作一场开放世界的大冒险,每一年都可以过得充实而漫长
心态放松,我们当然可以与朋友一起在校园里遛纸狗,去公园相亲角进行一场人间观察,或是为无聊的话题争论不休,用欢笑和眼泪告别一段真挚的大学时光;
带着新的目光和好奇去探索城市,也是一种丰富体验的方式
积极生活,一个人去探索小巷子里的脏摊,壮着胆子吃一口生腌,按照指南亲自动手发酵咖啡豆,在未知面前时而紧张时而信心满满,我们也不知道会尝到什么味道的巧克力。
找一个好天气的下午在城市里游荡,时间也可以拉得很长
越过藩篱,来一场说走就走的自驾旅行去俯瞰头顶的星空,找到那部自己一直不敢打开的恐怖片细细品味,或者混进钓鱼喝茶盘串玩摩托的队伍里,假装自己是个心态稳重的成年人。
起个大早,吃一笼热气腾腾的包子,或许也能打开新大门
时间,应该存在于自我的感受与体验里。不再被时间裹挟漂着走,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用我们的行动,把那些在岁月中磨损的“锚点”找回来。
不再压抑自己的欲望,用私人性、当下性、自由性的时间体验,来对抗社会时钟对我们的规训,把时间流逝的阀门握在自己的手里。把这些幽微的瞬间收集起来,你会发现这一年也变得充实无比。
每一个色彩浓郁的黄昏,也值得特殊纪念
自我,持续性地存在于时间流动的瞬间和体验中。当我们主动掌握了生活创作的权利,作为感官延伸的手机,便可协助人眼去捕捉、记录并讲述属于自己的故事。
照片,帮助我们丰富每一个自洽的当下。当相册被填满,时光的意义也就自然被发掘。饱满、鲜活、热烈、澎湃的生命力量,是时间长河中每一个自我时刻迸发的证明。
用vivo X90 Pro+手机镜头对准每一个具体的当下,我们期待更专业的成像体验、更准确的感同身受、更默契的人文情怀。
vivo X90 Pro+手机对准每一个值得纪念的当下
毕业典礼上的你自信从容,父母眼中的你博学多才,vivo X90 Pro+镜头中的你青春灵动,聚焦瞬间感知当下,像一双清澈的眼定格你年轻的真相。
于莽莽原野中仰望星空,既是拷问内心的时刻,也是向外探寻的过程。vivo X90 Pro+与你的凝视合二为一,帮你留下广袤的景色,发掘思维的深邃。
游走在城市间,小吃摊老板掀开蒸笼时腾空的蒸汽,地铁口零落的树叶,烤红薯淌出的一丝甜蜜,vivo X90 Pro+如你的知己,和你一起生活在感知的水流中。
人的一生都在与时间周旋,记忆和展望填充着平凡的日常;当时间由机械的外在形式内化为自我的内在说明,自由就是生成与创造,每一个当下都变得更有分量。
[1]Herzog, M. H., Kammer, T., & Scharnowski, F. (2016). Time Slices: What Is the Duration of a Percept? PLOS Biology, 14(4), e1002433.
[2]Tse, P. U., Intriligator, J., Rivest, J., & Cavanagh, P. (2004). Attention and the subjective expansion of time. Perception & psychophysics, 66(7), 1171–1189.
[3]The New Yorker. (2011). The Possibilian : What a Brush with Death Taught David Eagleman about the Mysteries of Time and the Brain.
[4]Norcross, John C.; Ratzin, Albert C.; Payne, Dorothy (1989). Ringing in the new year: The change processes and reported outcomes of resolutions. , 14(2), 205–212.
[5]Demiray, B., Gülgöz, S., & Bluck, S. (2009). Examining the life story account of the reminiscence bump: Why we remember more from young adulthood. Memory, 17(7), 708–723.
[6]Conway, M. A., Wang, Q., Hanyu, K., & Haque, S. (2005). A Cross-Cultural Investigation of Autobiographical Memory.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36(6), 739–749.
[7]高秉江.(2001).胡塞尔的内在时间意识与西方哲学的时间观. 求是学刊(06),29-35.
[8]杨耕 & 赵军武.(2008).关于“时间是人的生命尺度”的断想. 学术界(02),7-14.
网易文创浪潮工作室出品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微信编辑 | 唐不苦
❖  欢 迎 分 享 到 朋 友 圈 哦  ❖
浪潮工作室长期招聘作者,稿费千字300到800
公众号后台回复“招聘”即可查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