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数据,来辨清事实。
关键词:COVID-19;识别虚假信息
虚假信息从来都比真相传播得更快,因为尤其那些能够迎合大家喜欢“与众不同的重大突破”心理的信息,很快就随着朋友圈的传播而流行开。
新冠虚假新闻不仅仅在中文社交圈流行,在欧美人群也同样非常常见。
Front Psychol杂志系统总结了对于COVID-19的虚假新闻【1】,发现2020年初46%的英国人、48%的美国人接触过新冠的虚假新闻
其危害也同样严重,2020年针对英美两国的调查发现,1/3人群认为新冠病毒要么是人造的、要么是由强大的组织故意制造的;甚至有28%的美国人认为比尔盖茨正在计划使用新冠疫苗在人体植入微芯片。
为此,世界卫生组织(WHO)与全球各国合作的一个重点项目之一,就是“在
COVID-19流行期间与错误信息做斗争”【2】。

随着近期疫情加重,各类虚假或不确定的信息再次大量出现。
部分信息传播开了非常有害,我之前没有意识到这点,直到最新看到很多亲朋好友也在看这些,让我十分担忧。
如何识别虚假信息?
判断一篇“与众不同”的新冠信息是否靠谱很简单:
1,谁写的。
如果是专业人士写的,可信度自然大增
因为科学家大都对“科研进步是一点点拱出来的”深有体会,不会轻易用这些吸引眼球的题目。
我们总说“把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
病毒学、免疫学、流行病学从业者,往往需要(4年本科后+5年博士)教育;然后3-5年博士后训练。
中国的临床医生现在普遍需要(本科5年+3年硕士+3年博士)或8年博士毕业;然后再进行3-5年规培/专培;
在美国则需要(4年本科+毕业后1-2年生物研究+4年医学院)或8年MD/PhD双学位培训;然后3年住院医+1-2年fellow。
这些专业需要10年训练才能对相关专业知识技能有所掌握,并恰如其分地表达清楚。
2,是否有资料来源或者参考文献。
能溯源是科研的最基本要求。
如果文章提供了“经过同行评议研究论文”的参考文献,且对得上,那就是靠谱的文章了。
如果这些是临床研究且发表在高质量期刊,如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柳叶刀杂志(Lancet)等医学顶刊,那么其学术可信度最高。
说一个小故事,我们团队从疫情之初就关注着疫苗研发,有两位从1期临床的中和抗体水平就判断出疫苗的有效性,并由此在很早就大量购入Moderna公司的股票。
后来讨论时,发现这两位仁兄从2014年起就做着类似的数据分析,独立管理着自己的退休基金账号并受益巨丰;
让人由衷地感慨真知就是财富”

3,理解临床“突破”的过程
我们经常会收到一些信息,“重磅”突破,但打开文章才发现只是临床前阶段的研究。
这类对于民众最有欺骗性;因为这个发生在“细胞水平”的研究突破是真实的,但距离进入到上市应用还有太长的具体。
(新药研发,万分之一的成功率)
实际上,“将癌症患者的生存期延长3个月”、“将患儿的20秒行走距离延长数米、但仍未改变死亡时间”等药物已属于来之不易的突破;已经是从上万个潜在有效的靶点中脱颖而出的“突破”。
一个“潜在的新药”从被筛出、到分子机制确认有功能、再到动物实验验证有效,然后转入到临床阶段,这个过程既漫长、成功的几率也极低。
(漫长的新药研发过程)
4,注意信息的原始发布时间、是否完整。
我们对任何新事物的认识都有一个过程,会越来越准确。

所以早期专业人士提供的信息,受制于当时的知识和对新冠疫情的理解,后面再看可能就不一定仍然正确【3】。

同样,获得信息的完整性也非常重要。

小结:

来自于专业人员、且能够溯源的文章,是可靠的新冠信息来源;如果您有专业阅读能力,则可以关注“突破”所处的研发阶段、信息的时间性和完整性。

写在最后:
及时传递准确的科学信息,科学家
们责无旁贷。

民众的责任则是爱护和珍惜愿意“发声的科学家”。
很遗憾的是,我们看到了越来越多科学家和医生等专业人士选择了“销声匿迹”。
当专业人士保持沉默时,普通民众却仍需要医学信息;那么能够获得的信息质量会怎么样?
最后,
祝朋友们:
一切顺顺利利、全家平平安安!
参考文献:
【1】van der Linden S, et al. Inoculating Against Fake News About COVID-19. Front Psychol. 2020 Oct 23;11:566790. doi: 10.3389/fpsyg.2020.566790. PMID: 33192844; PMCID: PMC7644779.
【2】 https://www.who.int/news-room/feature-stories/detail/fighting-misinformation-in-the-time-of-covid-19-one-click-at-a-time
【3】 https://www.europol.europa.eu/covid-19/covid-19-fake-news

本期编辑Henry,微信号healsan。
Hanson临床科研团队,由6位在美国的医生及医学科学家组成;目前在美国主要从事新药研发和临床科研。
作者简介:
王宇歌 博士,一直在美国从事病毒新药和疫苗研发。微博:子陵在听歌。
Mark 博士,一直从事临床免疫研究。博士毕业于协和,北京行医8年,美国新药研发4年,从事医学大数据分析6年。
点击👆,关注医学科研进展
更多新冠信息,点击👇阅读
🔺从2020年1月19日开始的记录
🔺因合集只能收1000篇,故开了新冠合集2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