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青豆
【编者按】艺术疗愈,旨在通过音乐、绘画、舞蹈等艺术形式,通过协调感官和肢体动作,帮助参与者用安全的方式,看到、宣泄自己的真实情感和内心的创伤,从而增强自我察觉,实现自我成长。
2020年11月8日下午,王静老师在渡过北京之家带领了一堂艺术疗愈课程。本文是一位参与者在活动后写下的体验,希望帮助大家了解艺术疗愈。
对于抑郁患者而言,想要向他人倾诉自己情绪时如鲠在喉是常态,这时我们就需要探索一种新的载体来帮助患者表达自己,艺术疗愈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作为一种非语言的心理治疗方式,艺术疗愈以画笔作为媒介,将视觉形象与交流联系在一起,参与者能透过艺术创作,更加了解自己的潜意识,从而梳理身心内部的矛盾和问题。
在2020年11月8日,艺术疗愈师王静京之家带领了一场了线下艺术疗愈体验工作坊活动,我有幸参与其中。
活动主要分为三个环节:自我介绍、绘画和交换作品。
老师首先请每个人选择一种能代表当下的自己的一个颜色,选好后大家轮流做自我介绍,并说明自己选择这个颜色的原因。随后,所有人在《我要的飞翔》音乐背景下使用自己选择的单一颜色进行随意创作。
我要的飞翔不是借双翅膀,自由是个不能代替的地方。
用旅途的孤单来收获成长,直到遇见了你一起分享。
——《我要的飞翔》
第一轮点评后,参与者可以随意选择颜色,在原画的基础上增加内容。紧接着,相邻的两个人交换作品,每个人都在对方的画上增加新的东西,给对方的画取一个名字,将取好名字的作品返还给本人,并交流感想。最后,所有人都需要说明自己手中的作品到现在为止给自己的感受。
过程中,有的家长画了绿绿的草原,充满着生机和活力,原来他想表达让自己的孩子早日康复、重新开始的愿望;有的孩子画了童年的乡村生活,闲适惬意,蕴含着对往昔的追忆和对现实的无奈;有的人画了舞蹈演员在台上翩翩起舞的模样,笔触很轻,似乎表达了希望被人认可却又时常陷入自我怀疑的矛盾。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每个人所画之物都可以理解成心理的投射,旁人的解读或许只是一种猜测,但是却可以成为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画外之意的一条路径。
在最后的交换作品环节中,大家积极地互动,有的伙伴看到对方画中的太阳太大,担心画中的小女孩被晒伤,便给她画上了一顶草帽;有的伙伴看到对方笔下的打工人深夜孤独地加班,便热心地给他的办公室添了两盏灯。
艺术疗愈是一种超越语言的力量,它能够很容易地避开人类的自我保护机制,从而表达出人内心真实的感受和想法;在视觉、触觉、肢体运动同时启动的过程中,参与者不仅能够被听到,更能从他们的作品中被看到。
这样,所有到场的人都在自我分享的同时看到了他人,在宽容的互动中敞开心扉,在一个温暖的、有安全感的场域中,实现自渡与他渡。

渡过北京青少年之家 | 两日艺术疗愈营

用艺术探索深层的生命议题
 时间:8月20日-8月21日
(预定,招满8人正式开营)

地点:
渡过北京之家

(朝阳区傲城融富中心B座601)
点击下图海报了解详情、报名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