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了一则笑话,很有意思。飞机上,乌鸦对空姐说:给爷来杯水!猪听后也一样这么喊了一句。空姐把乌鸦和猪扔出窗外,乌鸦笑着对猪说:傻了吧?爷会飞
然后这位博友还发了评论:人家举A4你也举,人家去浪你也去,人家38.2度进豪华方舱还嫌没人给倒水,你40度在家里买不上药叫不到救护车……
还附带了一句英语:you see see youone day daywhat yet not。(你看看你,一天天的,啥也不是)。
这位博主说的啥事呢?说的是北京电视台记者吕梓源。吕梓源曾公开鼓吹躺平,不满国家的防控政策,暗戳戳地声援学生闹事,不戴口罩四处浪。
然而她阳了之后,虽然体温只有38.2度,就进入了豪华方舱。为什么说是豪华方舱呢?因为这是小汤山的单间。
明明是两个床位,为啥说是单间呢。因为目前就她一个人住,剩余一个床位是给同事预留的,不知道算不算占座。
这个小汤山方舱,可不是大通铺,而是非典时期建造、疫情期间启动并完成升级改造的高端传染病医院。
这里设备先进齐全,有电视机、有网络、有三餐、有空调和暖气,药品保障充足,有专科医生全天监护。
这么好的条件,遭到了网友们的质疑。因为她发烧仅仅是38.2度,但是北京小汤山医院的李专家说,60岁以下无严重基础病无需去医院……
为什么吕梓源感染第三天,且体温仅仅38.2度就可以入住小汤山了豪华单间了呢?且体温正常了,依然没有让出床位。
问题是,多少人烧到了40度,依然在家死扛。他们不是不想去医院,是因为120根本忙不过来,几小时都不到。还有多少人直接到医院排队,几小时都见不到医生。
问题是遭到质疑之后,人家还觉得委屈,说这里开水还得自己烧,药还得自己定表吃,还得自己打扫卫生。
她可能不知道,多少人在家自己病着,还得照顾老人孩子。
专家不让去医院,我深表理解,因为人太多了,而我们的医疗资源严重不足。就算去了,体验也非常糟糕,未必能看上病,普通方舱也未必能住的进去,一铺难求。
她大概不知道普通方舱是个什么样子。条件虽然差点,但是大家还是愿意去,因为那里有安全感。
专家建议不去医院,但是生病了又不能不治,尤其是发高烧,真的会烧坏了身体,甚至有生命危险。但是专家又不让乱吃药,说也能吃坏身体。
更要命的是,有的家庭根本无药可吃,因为现在的药店已经抢不到药了。而吕梓源在豪华病房吃着儿童版的布洛芬。所以人间的悲喜,并不相通啊。
有人说,吕梓源入住小汤山方舱,是为了更好地报道。我觉得这个理由不成立,因为小汤山医院的条件和状况,无法代表真实的状况。
此外,她占用的并不是一个床位(甚至两个),而是别人的生命通道。真正需要住院的患者和家属,正在寒风中苦盼呢。
这也提醒我们,有的人看似为民请命,看似为我们说话,实际上正如同飞机上那只乌鸦,人家早就留好了后路,早就买好了船票,随时上车。
这件事反应的不仅仅是特权问题,而是某些媒体已经严重脱离了群众。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享受了特权之后,人家竟然堂而皇之的进行报道。
我国新闻发布,从选题到决策,再到内容审核,是要经过很多环节的,光审核程序就有三道。但是整个链条竟然没人发觉问题。
这就说明,我们的一些媒体,已经严重脱离群众了,他们不知道现在医疗资源有多紧张?不知道多少人打120排不上号?不知道多少人在家死扛高烧?
脱离群众可能还是轻的,因为出发点也许还是好的,但如果是故意为了流量而炒作,那就是彻底坏透了。
有问题的可不只是北京台,还有某退休主编胡锡进。他表面批评吕梓源,实则是为其辩护,大意是:小年轻,不懂事,不该拍出来。
老胡一向是这种论调,就像深圳宾利大战劳斯莱斯的事件发生后,他不去批评丑恶现象,竟然说干部及其家属,应该低调……
他这一次继续为吕梓源辩护,说这一定是偶然事件(个案),说记者哪有什么特权,并且还很苦逼,要经常加班。
这种现象其实并不是个案,大家想想疫情之初,武汉医疗资源有多紧张,医生都没有口罩用。但是某八角一边写着小日记控诉政府,一边却有自己渠道拿到N95,还能在封城期间找到专车送自己的亲戚离境。
他还说,大家肯定都在一条船上。这个我承认,但问题是,一条船上,有头等舱,也有二等舱和三等舱,还有人也许站票,老胡是什么舱呢。
胡锡进自己也早已脱离群众了。虽然他身为厅级退休干部,但他还是参与了北京疫情的报道,问题是他的报道也有点问题。
比如胡锡进昨天探访了宣武医院,然后得出结论,说如今发热门诊还没有2020年人多,医疗资源并没有发生网友们说的医疗瘫痪。
然而真相是,这附近的医疗资源优势非常大,而人口密度相对较低。这家医院附近2.5公里半径,有12家三甲医院。
这就是老胡的聪明之处。老胡自己家住朝阳区,结果他跳过了朝阳区,跳过了东城区,跑到大西南的老宣武区去探访。也许是怕感染,也许是想得出自己想要的结论。
不管咋说,我们的一些媒体,存在严重的问题。一方面,他们严重脱离群众,一方面他们又打着为民请命的旗号。
这个信号很危险,因为到最后一定会发展为挟民自重。因为他们掌握着话语权,可以托词民意,影响国家政策,影响司法审判,最终服务于某些既得利益者。
对于疫情,无论是清零还是放开,从来是国家的选项。放开,也是迟早的事情,最关键的问题是放开的时机。
什么时候放开,是个科学问题。一方面,病毒的危害性要降低到一定程度;另一方面,放开做好充足的准备。
我们这一次放开有点突然,准备上是很仓促的,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准备都不太充分。原因的确有偶然事件和舆论的倒逼。
无论准备是否充分,既然国家决定放开了,我们就坚决拥护,开弓没有回头箭。这一关既然必须要闯,我们就继续团结一心向前冲。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