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非马
热点解读
即便是在我自己的“主场”,上一篇关于大S、汪小菲离婚血战的推送《
如果大S汪小菲听了刘若英演唱会,会有不一样的“后来”吗?
》发布后,也引来了激烈争议。这让我有了深究的兴趣:

明明是大S、汪小菲张兰的家事,但看客们(也包括我),却有意无意间就选了一方站队,甚至还为此打起“口水仗”?
又为什么,在这次的三方舆论大战里,张兰明显占上风,而原先形象跌至谷底的汪小菲,也神奇地实现了某种口碑逆转,被称为“地主家的憨儿子”。只有大S,虽然仍有一部分人(以女性为主)在力挺她,却遭遇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公共形象危机。
这一切的一切,Why and how?
这一篇,我就试图学术地八卦下大S、汪小菲、张兰舆论战背后的“密码”。
01
明明是大S汪小菲张兰的家事,
却为啥你我也打口水仗?
原本只关乎大S、汪小菲两人的离婚大战,因为拉扯进了欧巴具俊烨,顿时让这桩明星夫妻的离婚八卦“破圈”成全网关注的焦点。
因为具俊烨的加入,大汪夫妻之战被演绎为“围绕性展开争斗的主题”——性,叠加上争斗,它所能激发的公众兴趣、产生的关注吸引力,从来都远超过其它任何主题。无论东西。也就无怪乎,几乎全民都在吃同一个瓜。
可是,虽然看上去大家都在看同一个故事、啃同一个瓜,但尝出的味道却并不尽相同。
其实也很正常。正如李普曼在他被奉为媒介研究经典的《舆论》中所言:
人们接受讯息(尤其是图片)的时候,总会将其“私人化”,并将之转化成属于自己的故事。
当人们听故事时,故事也一定会在看客的头脑中被重新编织。人们会用自己的方式重新演绎故事,并将自己的情感渗透其中。
因为每个听到故事的人都会对自己看到的、听到的讯息,进行自己的编辑、修改。这世界上其实也就不存在“同一个故事”。
而观众的成分越复杂,对故事的反馈就会越趋于多样化。听故事的人总是各怀心事,不断将自己的个人特质附着于其上。
这就是为什么,听的是同一个“故事”,大家却永远唱不出“同一首歌”
看客之间真正“交锋”的,可能并非几个戏中人的是与非,而是看客自己的经历、三观、思维模式,甚至是看戏时的“情绪”。
打个比方,一个事业独立,婚姻幸福的女性,和一个曾经遭遇丈夫出轨伤害的女性,对待这场离婚大战,态度可能会很不同。而一个遭遇出轨还被前夫转移了财产的前妻,则可能又觉得汪小菲已经做得很好了。
再比如,如果你把婚姻忠诚当作评价一个人“唯一”或“最为重要”的指标,那么一个人一旦出轨就意味着万劫不复。但如果你赞同人都有不同面向,婚姻忠诚只是评价人的“一个”、并且也不是“最重要”的指标,那么你可能就更愿意关注到汪小菲在离婚时为自己过去的错误所甘愿付出的代价。
再比如,你如果对疫情之下的实体经济、尤其是酒店餐饮业的艰难有感同身受的苦楚,也就会更容易共情赚钱不易的汪小菲。
所以,影响每个人“解码”故事的因素,太多。有分歧也就再正常不过。
那为什么,明明是别人的家事并不关己,可“看客”之间却也会因观点异途而代入自己的情绪,起口角之争?
这是人类过往观看“故事”的经验决定的。在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构建系统里,故事中的道德、善恶、是非观,通常都是通过“正邪对立”来传递的。最后,正义终于战胜了邪恶。
你只要稍加留意,就会发现在我们自小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这样的故事,比比皆是。
所以,“观众”的一大特点就是“辨正邪”。评判是非,已经是“观众”的下意识动作。
“观众”的另一大特点是什么呢?将自己代入。
或者是代入为手握裁决(判案)权的“判官”角色,或者是代入为故事中的某个角色,并产生情感认同。
“判官”通常会更加理性一些,但如果代入的是“戏中人”,一旦选了两方中的一方去“站队”——有时候可能自己都没意识到,就会下意识地将另一方划归为自己的“敌方阵营”。而人一旦有了“敌我/你我”的立场之异,你懂的:非我族类,其心必诛。
立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对信息接收的筛选、编码和转码过程,更关键的,它影响人的情感取向。
在人群中发生意见冲突时,“求同存异”从来不是靠的人类天性,而是靠的后天修养。只有时时自省且具有较好情绪管理能力的人,才更有可能理性、温和地面对分歧与冲突。只不过,通常情况下,人情绪一旦上头就不管三七二十一了,我自己也是。
这就是为什么,明明是大S、汪小菲张兰的家事,你我也可能会打起口水仗。
02
徐熙媛VS张兰:
为啥战兰明显占上风?
在大S徐熙媛和汪小菲的对弈中,有个不容忽视的婆婆战兰。通常,在传统婆媳之战中,婆婆占婆婆,儿媳占儿媳居多。有意思的是,这回很多儿媳妇也占了“战(兰)婆”。也因此,虽然具有发声能力的“婆婆”网民数量要少得多,但张兰还是在与前儿媳的对决中明显占了上风。
坚定挺大S的看客,自然是必须反张兰的,在这部分人眼里,张兰是一个可以凭空捏造诽谤、为了卖货不断消费前儿媳流量的恶俗婆婆。这当然也是一个站得住脚的视角。
一些没有证据的事儿直接当事实说出来,说好听点是“满嘴跑火车”,但如果最终并提交不出证据,那就是造谣诽谤。而直播间里直接开战怼前儿媳、前亲家一家,既是个人情感发泄、舆论战需要,也的确是蹭儿子家事的流量。
张兰圈的,是那些“路人粉”。如果你不是坚定的挺大S,那么你就很有可能会被战兰圈粉。六十多岁的张兰,在直播间里生龙活虎的生命力、表现力、战斗力,尤其是那种经历重挫依然不服输的倔强劲头,实实在在地打动了许多人,因为这其实是一种蛮稀缺的、也是很多人求而不得的特质与能力。我一个进取心特别强的师妹就说:每个人看人,点都不同,反正我很佩服她身上不认输的劲头。
而曾经,嫁给汪小菲之前的大S看上去也是与战兰颇多相似处的,个性倔强、要强,奋力在台湾娱乐圈拼杀,是颇能对自己下狠手的徐家长姐形象。但结婚之后,大S最重要的“作品”,就成了她的婚姻生活真人秀,成了纯粹靠人设与流量与吃饭的“职业明星”,而不再是个演员或者说艺人。
大S的“长姐”性格,遇到汪小菲之后,也愈发地“长公主化”。比如她的一面是控制欲很强的“汪小菲闭嘴”,另一面却是“吃虾必须老公剥”。今天回过头来看她的“剥虾论”,其实还真是很不“女性独立”。
如今我冷静、理性地看这些相冲突的细节(包括我上篇文章写到的大S“既要又要”),我更倾向于认为,这些可能都是真实的大S,只不过是她人格中的不同面向。人人都会有多重子人格,只不过大S身上互相冲突的子人格有点多,合成起来之后,就会容易显得拧巴,或者部分网友口中的“装”、“虚假”。从心理学角度讲,当一个人的多重子人格呈现出矛盾时,人们就容易不信任ta。
而反观张兰,她的身上就比较少相冲突的子人格,体现出了一种稳定性和连续性。她野心勃勃,也从不掩饰自己的野心勃勃;她好战好斗,也从不掩饰自己的好战好斗;她虚荣爱名,以爱新觉罗的姓氏为荣,也从不遮掩自己的虚荣。这样的人,可能会招人不喜欢,但不太会让人觉得假和装。
如今,继床垫、电费、信用卡等等一系列事件之后,再比较大S和张兰的公众形象,她们之间最最根本的差异就成了:
一个是靠刷前夫信用卡维持高奢生活,一个是六十多岁了还靠自己双手来挣钱;一个靠营造明星人设赚取高额的代言费,一个就像所有的创业者一样(不论是实业的还是内容向创业者),赚的还是个辛苦钱。
这样的公众形象对比之下,普通大众的心理天平当然很容易发生倾斜。普通人更容易共情跟自己一样辛苦讨生活的人;那些没有豪门信用卡可刷,或者不想刷豪门信用卡,更想自己挣面包和裙子的女人,也会更容易共情张兰。
事实上,张兰今天在直播间也进一步强化了上述“对比画面”:我卖酸辣粉我光荣,每一分每一厘都是我自己踏踏实实赚来的,我不去刷别人的卡。
这样的“话术”,不同立场、不同视角的人肯定会有不同的解读。
站在大S的角度,张兰就是在偷换概念——汪小菲婚内出轨,妻子理应获得离婚补偿,这和独立女性不冲突,也没关系。我拿了补偿想倒贴谁,是我的事儿,和你们家也不再有关系。
但从张兰的视角出发,撇开护儿子这一层因素,她这种一辈子花钱都靠自己双手挣的女人,恐怕就是会认为那种刷别人卡高消费的行为,都不叫“踏踏实实”。
如果诚实地问我自己,在大S和张兰所代表的两种女性形象之间,会更倾向于谁,我的回答也会是:更倾向于战兰。虽然我丝毫不认同她的满嘴跑火车行为。
为什么?从我的角度看,不论是离婚索要巨额补偿的大S,还是在所谓豪门联姻中一直隐忍、坚持不离婚的小S,还是前阵子我写过的选择不离婚的章泽天,本质都是一样的。
离,或者不离,都因有“丰厚”的回报。
别说东哥之于章泽天了,一个许雅均尚且让小S离不掉,如果汪小菲还是昔日的汪小菲,大S是选择离还是忍,恐怕也是个未知数。
对我个人来说,站大S,就等于变相地鼓励女人此生要尽力择“豪门”而嫁,因为不论离或不离,总归在经济“回报”上都是好的。
但我并不主张女人汲汲营营地去把男人和婚姻当作自己的“财富密码”。它导向的,并不是真正的女性独立,而是围绕所谓男性资源而展开的“雌竞”。
我认为女性要真正赢得独立,还是得像张兰这样,把所有的希望、努力,都搁自己身上。
当然,我也理解有部分女性会因为历史长久以来对女性的不公,而选择在依然力挺女方,尤其还是被出轨伤害过的女人,哪怕这是一个分割了巨额财产,拿着高额赡养费,维持着奢侈消费习惯,并不能代表普通女性境遇的女明星。
我也理解有部分观众在看这场离婚大战时,会把直接张兰等同于汪小菲,进而讨厌她。因为他们痛恨汪小菲的婚内出轨,并且疑似用夫妻共同财产给张颖颖的父母买房——我也是这两天才被读者朋友们新普及了买房的“知识点”。毕竟,当时汪小菲的婚内出轨相关的“连续剧”,远不如这次的“八卦”破圈。
所以你看,每个人的信息基础不同,每个人被触动的点不同,都会影响到观点、态度与情绪。
03
汪小菲VS徐熙媛:
“酸辣粉家的小儿子”扭转形象,
靠的是“百亿补贴”吗?
毫无疑问,在“具划算”的衬托下,“百亿补贴”的确在很大程度上扭转了汪小菲的公众形象。毕竟,有点社会阅历的人,通常都会认同这一点,钱品上最见人品。而不论自己是慷慨大方,还是小气吝啬,人都会喜欢看别人大方,这就是人性。
但汪小菲打赢这次的“舆论战”仅仅是靠“百亿补贴”吗?
战兰的加持、渣对手的反衬,就无需赘述了,同时,汪小菲的“打法”——也许是有意为之,也许只是本性使然,但不论是什么原因,这个打法在客观上是符合舆论战规律的。
首先,汪小菲的语言表达特点是非常具象化、形象化的,这就要比大S更抽象化的语言表达方式,要更富有感官冲击力。
大S直接是一纸诉状告汪小菲,要求法院强制执行“欠费”,而汪小菲却直接甩出了床垫、巨额电费这种非常具体、也很容易有画面感的细节。结果是,他以一己之力在网络上推动了一场围绕床垫而展开的超级遭梗大赛,各种带着床垫的图片、表情包出炉。
此等种种,都让这条八卦迅速“出圈”。就算还有部分看客记得汪小菲此前的出轨,但人类接受讯息的特点就是,新信息通常会替代掉旧信息占据“人心”,何况还是这么有冲击力的。
其次,汪小菲也很善于使用直观的图像信息。比如他不止甩出了信用卡扣款记录,更甩出了若干张消费图片,满眼看去,尽是女方的奢侈衣饰、爱马仕豪包的消费,还有分外“抢目”的男鞋、男裤、男帽。
于是,大S靠刷前夫信用卡维持高奢生活、甚至是用前夫的钱养现夫的image,迅速被立了起来。然后,你就看到《联合早报》等媒体用的标题——网友叹:哪个前夫能忍?
这种直观具象、富有视觉冲击力的画面信息,在占领观众心智方面,效果要远胜看上去体面的文字,也胜过主要是以文字和数字形式呈现的欠条、银行流水记录。(至于说这里面双方互斥的信息冲突,我在上一篇有分析,有兴趣的可以点文末链接阅读。)
汪小菲身上这种具象化的特质,一直fight在直播间的战兰其实也有。
第三,汪小菲的另一大表达特点是极度情绪化。在舆论战中,这是一把双刃剑,既能让他成为发疯文学代言人,但一旦抛出的讯息点对他有利,也会更容易感染听众,让观众代入他的情绪。你看那些著名的演说家、善于蛊惑人心的煽动分子,哪个在表达时不是情绪激昂?因为情绪从来都比理性更富有传染性、煽动性。
所以,不论出发点如何,客观上,汪小菲的表达特点就是非常适合或者说善于打舆论战的。而大S过去立的“体面”人设,也恰恰在表达形式上束缚了她,而其后期抛出的语言嘲讽——诸如“卖酸辣粉的”、“爱新觉罗汪”、“嫁豪门稳赔”,则又撕下了她的体面人设,给她的对立方提供了更多槽点,未得分反丢分。
04
最后的话
今天这篇“后续”,更多是个舆情分析的“技术贴”,当然我也不可能完全摘清自己的立场和态度,毕竟大家都是看戏要代入的“观众”。
最后我想说的是什么呢,其实,在一桩复杂的家庭离婚案当中,会有太多不为外人知的细节,看客看到的,永远都是冰山一角,而每个人身上,也一定都各有槽点,有着复杂立体的面向。而大部分观众看戏的习惯,其实是不太喜欢“复杂”、“不好下结论”的,因为这会严重影响“观众”对“故事”的参与感和投入度。观众需要的“故事”是,正邪分明,可以方便地下结论,可以直通式地代入情感和立场。
而如果,“故事”本身太过复杂不具备这样的“简单”特质,“观众”最容易做的一件事儿就是自己简化它,下意识地过滤筛选信息,一直简化到便于自己对故事的投入和参与。
其实,这些特质,正是每一个“观众”都需要警惕的。共勉。
谢谢阅读。也欢迎你在文末留言,交流你的看法。
 推荐阅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