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的“新十条”明确规定:“除养老院、福利院、医疗机构、托幼机构、中小学等特殊场所外,不要求提供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但是昨今两天,很多地方出台的落实具体措施,都提出餐厅堂食需要提供48小时核酸证明,这个要求明显是没有必要的,并且是不合理的。
第一,   社会流动面已经几乎全部放开,单独限制堂食对控制疫情影响不太大。
最近一周,地铁、公交、机场、车站、写字楼、公园等场所都已经不再查验核酸证明,为什么唯独限制餐厅堂食呢?是因为堂食是控制社会面传播的关键环节吗?我们通过对比堂食人口在社会流动面的占比,可以看看这个举措到底有没有必要。
我们以北京为例,2021年首都地铁、公交系统年发送旅客人数分别为24.8亿、53.6亿人次,也就是说,合计起来每天大概有2147万人次;三大火车站和两大机场出行人次也有150多万;公私营企业全部在岗职工1069万,如果说其中一半人口需要集中生产、办公,那么每天因工作产生的聚集人口也至少500万;同时,去年公园、景区接待客流量2.55亿人次,平均每天近70万,这还不包括不收门票的普通市民公园。
而餐饮场所产生的聚集人口有多少呢?根据北京市统计局的数据,2021年全市餐饮业收入1134.6亿元,这其中包含大约有300亿外卖营业额,那么堂食部分,每天收入大概在2.3亿。如果按照午餐和晚餐堂食人均支出25元、早餐堂食支出15元计算,全市每天堂食人次约353万。也就是说,即使在疫情限制下,采取了各种管控措施,公交、地铁、车站、机场、办公楼、公园等场景每天人流量仍达2800多万,远远高于餐饮行业350余万的人流量。
即便考虑就餐期间,大家都不戴口罩的特殊情况,但是由于奥密克戎传播性极强,传播途径也很多,单独对堂食做出限制意义其实不大。
第二, 中央一再重申杜绝“层层加码”,堂食核酸令是不是地方私自加戏,明显违背了国务院规定?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的“新十条”明确规定:“除养老院、福利院、医疗机构、托幼机构、中小学等特殊场所外,不要求提供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同时指出:“坚决纠正简单化、一刀切、层层加码等做法,反对和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那么,餐厅是否算特殊场所呢?根据大家的普遍常识,它明显不属于。为什么地方又可以做出对堂食做出48小时核酸的要求呢?地方制订法规的一个基本原则是:不得违反上位法和上一级规定,不得随意增加或删减职责。这些地方随意限制堂食的要求,是不是违背了地方立法的基本原则呢?
还有,至今令很多人难以理解的是:既然国务院都明确做出了二十条、十条规定,为何每次各级政府都要再搞一个地方版的二十条、十条,对国务院的规定进行实质的虚化或异化呢?原原本本执行国务院的规定不就行了吗?以至于现在大家每次看了国务院的规定还不放心,看了本地的执行细规才觉得最权威,这种现象不是很可笑吗?
第三, 延缓餐饮业、乃至整个服务业复苏,加剧中小企业倒闭潮。
疫情三年,受冲击最严重的就是餐饮业,就拿北京来说,今年没有几天它们能正常营业,五月份全市范围内停止堂食,11月中旬以来又大规模停止,每次感染者或密接流调,也都会让很多餐厅中招,动辄要停业半个月左右。到了下半年,即使是平时排队最火的餐厅,也都是进去随便可以找到一个舒适的靠窗景观座。
餐饮业是解决就业和普通小业主生计出路的最重要载体之一,以北京市为例,全市拥有餐饮店21万家,就业人员40余万,是无数家庭生计所系。对于小微企业来讲,如果三个月以上流水中断,就会发生倒闭潮。现在市面上歇业的餐厅已经很多了,本来经历了三年疫情的摧残,餐饮业终于盼来时来运转的好时机,但是对堂食的严格限制,是不是会进一步延长餐饮业萧条,导致更多餐饮店停业破产?因为破产、失业对生命健康产生的间接影响是不是比奥密克戎更大?
出示核酸48小时报告看似要求不高,但是现在核酸点几乎都撤了,并且大面积混阳,好几天都不检测结果,一般市民总不至于为了吃顿饭再去排队两小时做核酸吧!实在不行,能否借鉴以下东京或香港今年的防疫政策,限制堂食时间长度以及餐桌人数,给餐饮业一个维持最低限度运转、度过疫情的机会呢?
再者,餐饮业更是综合商超的引流纽带,由于普通购物实现网购化,现在多数城市商业综合体主要靠里面的餐饮服务吸引客流,以带动服饰、家居、亲子等方面消费。对堂食的限制无疑会产生联动影响,影响整个消费服务业。
所以,期待地方政策制定者,综合考虑经济、民生与防疫的要求,给餐饮业一条生路,也给市民一个方便,相信餐厅和市民为了自身安全和利益,都能够主动做好自我防范保护的。12月6日,中央政治局做出了重振经济的总体部署,着重提出要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重振市场信心,那么,适当进一步优化防控措施,解决好涉及中小企业数量最广、就业最多的餐饮等社会服务业的经营环境,是不是也是重振信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呢?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