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北京宣布放开进返京,以后不再查验核酸和健康宝,也不再执行落地三天三检了, 北京现在到处都是小阳人。现在的段子就是如果你不认识几个阳的人代表你社交能力不行。刚问了下成都的朋友,也是扩散了。

很多人感觉放开的很匆忙,其实当大规模基层冲开水马,推倒铁皮,实质上意味着已经无法控制病毒的扩散。当前的放开的确准备的非常不充分,但在一个动态变化的世界中,恐怕当前的放开只能是最优解了。
外需下降
疫情三年,欧美印钞,我们开足马力生产,外贸一片大好,而印度和越南都遭受到疫情冲击工人返乡,产能急剧减少的过程。本来以为2022年,中国的经济要靠内需,结果没想到的是从上海封控开始,内需仍然受到巨大的限制,相反外贸却仍然繁荣,在GDP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外贸,和消费中,外贸是唯一的亮点。
但随着发达国家在2023年经济集体进入低迷或衰退,全球经济将在2023年遇到重大挑战,外需减少,对我们的外贸也将提出巨大的挑战。
根据美国CNBC的报道,中国至美国集装箱总货运量下降21%。
“由于需求锐减,来自亚洲的集装箱运费持续下降,在船舶利用率达到新低的情况下,迫使航运公司取消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航次。”
而由于订单减少,相关美国专家认为中国的工厂在春节期间将比往年提前两周停工。
由于当前中国的贸易结构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和中国贸易排名第一的是东盟,第二是欧盟,第三才是美国。
而俄罗斯和阿拉伯地区的外贸增长也相当迅速,比如中俄贸易明年要破2000亿美元,阿拉伯地区2021年达到3303亿美元,而在2022年前三季度,中阿贸易额达3192.95亿美元,同比增长35.28%,接近2021年全年水平。
所以2023年,我们的外贸仍然有机会录得增长,但和过去三年的风光无限相比,2023年恐怕外贸无法再承担起增长的发动机。

世界紧缩
那么西方国家当前有怎样的措施来对冲2023年经济下行的趋势吗?
并没有什么顶层设计的政策,各国当前奉行的是以邻为壑的贸易保护主义,最典型的如美国正在通过所谓的对华制裁,俄乌战争的能源价格抬升,和通胀削减法案的赤裸裸补贴,正在上演抢夺盟友产业的大戏。
这是因为无论是货币政策,还是财政政策,当前西方都无法宽松,为了支撑岌岌可危的货币信用,各国都在开源节流。
比如英国,苏纳克已经宣布了未来五年要加税几百亿英镑,之前15万英镑年收入适用最高税率的门槛降到了12万英镑。同时英国政府还打算削减几百亿英镑的开支。
而12月16日是美国国会就2023财年整体预算案达成最终协议的最后期限,但现在普遍不看好国会能达成预算协议,最后的结果将是通过一个短期拨款法案以继续谈判。但如果短期法案到期后,国会还是无法达成一致意见,就会有一个为期一年的“持续决议案”(continuing resolution)替代正式的预算案。


这个持续决议案军方能用的钱比2023年的财政预算案,要少3.7%,即少290亿美元。军方如此,就不用说美国政府其他的花费了,都会受影响。
由于共和党在众议院的获胜,拜登政府未来两年的很多预算将被喜欢“节约”,反对负债乱花钱的共和党杯葛。
所以美国在财政政策方面,未来两年很难指望能比过去有更大的支出,相反支出很可能比过去缩减。而在货币政策方面,美联储当前的加息政策有放缓预期,但离降息重新宽松还远。
即使降息,由于利率政策对经济影响的传导是六个月以上,也就是说即便明年中美国经济深陷衰退,美联储打算降息救经济,能传导到经济也要到明年年底了。
所以至少整个2023年,西方每个政府都处于没钱的状态。而各个企业由于能源价格飙涨,引发的螺旋通胀吞噬了大量的利润,企业和个人的财政能力也都不会好。
世界各国唯一日子还不错的就是各大能源国,但2023年随着经济放缓和削减产能,能源国也必然会受到全球紧缩的影响。
稳增长
我们在2023的经济已经靠不了外部世界,2023年我们的经济非常需要内需。
严格封控清零不影响经济大盘的逻辑是病毒能封的住,这就是2021年经济繁荣的逻辑,即使各地都此起彼伏有过疫情,但只要封住了,清零了,其他区域的繁荣就不受影响,该旅行旅行,该在本地吃喝玩乐消费都不受影响。
但如果封不住,当中国的若干个经济繁荣,并且有巨大节点作用的城市广州,郑州,重庆,武汉,石家庄等都封控停摆,基层胥吏和核酸集团的勾结无法通过上层监督而荡清沼泽,严格封控就无法持续。
特别当北京被沦陷的河北包围,而北京所具有的政治意义无法实施全城静默,病毒扩散到全国就是时间问题。
若继续实施鸵鸟战术到明年两会之后,代价就太大了,因为放开一定会对经济产生短期严重的冲击,无论是制造业的产能,还是居民不敢出门对服务业的影响。如果到明年3月以后再放开,那对经济再冲击个三个月,再花个几个月恢复,明年就又白干了,还谈什么稳增长。
中国疾控中心原副主任冯子健在清华大学的报告中指出根据数学模型测算,当第一波大规模冲击达到最高峰时,感染率可能达到60%左右,随后会逐步回落到一个平稳期。
所以未来两个月对于大多数城市都是疫情冲击最厉害的时间,而对于我们重点要保护的制造业,如果正好卡在春节假期能释放部分风险,那远比等到两会后的风险小多了。
而服务业将短期受到影响,但在感染人数过了高峰,疫情稳定后,人流就会重新回来。所以春节也同时给服务业提供一个缓冲期。
在最新的政治局经济会议中,专门谈到 “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还强调了明年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的合力。
在当前放开的情形下,怎么解读呢?
1.     所谓的稳,其实就是管控未来几个月给经济造成的冲击和风险。
2.     稳中求进,是希望度过这个阶段后,能迅速恢复生产生活秩序,从而在常态化的防疫情况下重归成长。
3.     大力提振市场信心,那是肯定要有很多的促内需的配套政策,不仅是降税降费,延期还贷,还会配套消费券等拉动内需的手段。
4.     积极的财政政策,代表政府在房地产下行的情况下要通过基础建设等来兜住投资。
5.     稳健的货币政策,和高质量发展,这表明不会为了经济增长而追求大水漫灌。中央的调子没有变,还是追求科技产业投资,追求的是高端制造业,追求的是高质量成长。
在外贸下行预期下,2023年的增长就要靠内需和政府拉动的投资,但恐怕政府期望的更多仍然是内需的恢复和成长。
结语:
当前段时间市场抛售,中国资产跌成狗屎时,我一直在我的星球说要买入。
但当中概股等大力反弹时,我提醒大家不要指望大牛市开启了。
因为未来几个月会有极多的不确定性,而经济真正能恢复,能在各行各业把疫情的影响减到最低,恢复常态,恐怕要半年。
我们不要对2023年的经济有太高的期望,很多供应链,工厂都有可能因为缺工而造成产能不足,或者延期交货。

但我们即使不那么成功,也会装作很成功。但这可能是必要的,就如我说的,掩耳盗铃,未来的疫情数据将不值得再被参考,甚至死亡数据也将极不准确。台湾媒体人黄智贤质疑了广州的零死亡,她较真了,我非常能理解她。
一般情形下我不支持任何掩耳盗铃的行为,但是这一次我支持,为了不引起更大的混乱,为了大国博弈我们不能行错一招,被西方攻击带来产能下滑,从而产能迁出。

大家都尽力保护好自己和家人健康,以乐观心态面对未来,积极复工复产,把疫情对自己和身边的影响减到最低。
(全文完)

后记:大家知道我个人观点是希望能把病毒控制的住,在更有把握的情况下再放开。这是因为病毒扩散对经济的短期影响很大,类似香港那样负增长的代价,如果不需要承受,当然就最好不要承受。
但是形势比人强,从资本市场上来说,买预期,卖现实,所以今天股市又跌了,今天跌我昨天预期到了。
灵哥财富课的新群A07已建立,旧群全部解散,现在扫码加入或者续费灵哥知识星球会员的同学都可以免费进群,和优秀的群友们一起进步!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