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亚当进入13岁,我家正式有两个青春期的孩子了。今天我给大家发个锦囊,和青春期孩子碰撞的十八般武艺。

青春期的孩子,从原来的小可爱,一下子变成了不可理喻的小恶魔。让我们看看发生在他们行为上的变化,看看你家小孩的举止有没有被包括在内?
  1.  从父母是最可爱、最正确的到父母百般不是
以前你可能是孩子眼中的天,全知全能;妈妈是他们眼中最美的人;爸爸妈妈说的话都是对的;如果惹父母不高兴了,孩子会内疚,会尽量来哄父母开心。对不起,这些已经是过去时了。进入青春期,他们开始觉得父母并不是万能的,而且常常是无能的。比如“说了您也不懂!”“你们在中国上学时只有学习,我还要有生活呢!” “您是Boomer,根本不懂我们Gen Z。 ” “唉呀呀,您怎么说话这么霸道,一点情商都没有。” “你这样对他吼有用吗?教育他是你们父母的责任,不是我的责任。” 
2. 从“我要粘着你”,到“离我远点”
以前他们会贴上来,要你抱,要你亲,时不时会用小胳膊环抱你说“我爱你妈妈”。现在你要是想去抱他们一下,他们会全身肌肉紧张,要是你想去亲他们,他们干脆爽快地扭过头大声说:“不要!”连带把你推开。曾经的小可爱整天喜欢粘着你,一天寸步不离,睡觉也要你哄,曾经你盼望着他们能够独立,但是这一天来了,又打了你一个粹不及防。
忽然有一天,他们的房门上出现了“闲人勿进”的贴纸,还会把门插上,告诉你“不要不敲门随便进我的房间”,你会气得把门板拆下来吗?你发现他们的手机或者电子设备也加了你根本没法破译的密码,每天在和你不知道名字的人在网上聊天,你会生气吗?平时他们即使下学回家,也不喜欢在家里的公共区域厨房客厅呆着,而是直接跑到自己的房间,嘭地关上房门。只有叫他们吃饭的时候,他们才会出来,匆匆扒完饭,又回到自己的房间去了。你想找他们聊一聊,他们无奈地摘下耳机,说“我正忙着呢,有什么事吗?”“我没有什么可以聊的。”“我对您说的事不感兴趣。”如果你想找孩子过来做什么,可能发个短信给他们更迅速有效得多。
3. 从“我要听听父母怎么说”,到“我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我们吃的盐比他们吃的饭还多,自然我们也是更有智慧的。我们更不希望孩子走弯路,走错路,跌跟头,所以我要把正确的路指给他们。曾几何时,孩子会沿着这条我们指出的路走,会去我们为他们好而报的辅导班,会从事我们认为将来申请大学管用的兴趣爱好,会跟着我们给他多方寻找对比选择的老师好好学琴。可是现在,孩子的主意非常大。他们经常会说“不”,“我不喜欢”,“我不愿意”,“我不会去”。即使勉强同意,也是阳奉阴违。去上补习课,却不做补习作业,因为他们觉得“已经够了”。“我知道了”“我已经知道了”“你已经说了很多遍了,我知道了,太烦了。”

4. 情绪化成为常态
小的时候,他们在“good morning Sunshine"的唤醒中起床,用热乎乎的小嘴给你一个大的kiss。现在你叫他们起床,起床气一下子氤氲了整个房间,甚至可能伴随的第一句话就是“你不爱我”。如果你还不知道什么叫做负面情绪,那你可以陪伴我家的亚当一天,你会妥妥地领略这个词的杀伤力。“你不喜欢我了”“你不希望我是你的儿子”“你想把我卖了”“You are mean”。。。。。。如果你问了问学习怎么样,考试怎么样,那么一堆牢骚可能就扑面而来了:“除了学习你一点都不关心我。”“您是典型的亚洲家长,只知道问学习,根本不知道我的生活。”

真相了吧?!

青春期的孩子真不是好对付的。我相信我家的孩子绝不是特例。我也相信你家的孩子绝不是特例。千千万万的孩子,不管国籍和肤色,都可能有着相似的青春期经历。万万千千的父母,不管教育背景和经济基础,都可能在为青春期的孩子感到头疼。

我想把我这几年的心得分享给你。

第一,多听,少说
家长最喜欢的就是输出,但是当孩子青春期的时候,家长一定要记住少说多听。有的时候,我学会闭紧嘴唇,压紧牙关,把自己认为对的东西吞在肚子里。
最近亚力因为爵士钢琴弹进了全地区第一名,紧接着要参加全德州的比赛。比赛是由专门负责的人来给各个参赛选手录音,然后把录音发给评审。当天录完音出来,亚力就跟我说:“今天弹的钢琴不行,没有调音。” “怎么可能?” “本来他们调了一架琴,可是那个琴有个键粘连。就换了一架,可是这架并没有调过琴,所以有点问题。”“那影响你的发挥吗?”“还是会有影响。”“那你得跟老师说呀?”“说有什么用?”“起码你得跟你们乐队的老师说一下,看看有没有可能重新录一下?”“我们老师也管不了州里比赛的情况。”“话是这么说,但起码他应该给你争取一下机会,因为这不是你个人的事,也是你们学校乐队的荣誉呀。”“等我明天上学了再跟老师说吧。”“要是我,我现在就给老师发邮件。”“我会处理的,我明天跟老师当面说。”这时候,亚力明显地已经不耐烦我的压迫了。于是我不再说话。
第二天亚力放学,我问他:“你和老师说了吗?”“没有,今天没有合适的机会。”“怎么会?你今天有两节课和音乐老师在一起呢,怎么还是没有说?”“没有机会坐下来说这个事呀,很多人围绕着他。”“你抓紧跟老师说一下,不然截止日期该到了。”“我知道了。不过老师肯定也没什么办法。”我心里有和老师去说的冲动,但是我压抑住了。
做母亲的心非常不安,因为我知道亚力为了这个比赛的努力和付出,如果因为钢琴不好而影响他的成绩,多冤枉。更何况11年级任何在课外活动中的取得的好成绩,都对大学申请有好处。有点功利心的我,不想白白浪费这个好的机会。可是孩子这个态度,我怎么办?这个时候我决定闭嘴了,因为再说什么,对他都是压力。

第二,尊重他们的私人空间
孩子们自己的房间是他们的私人空间,我们应该尊重,如果他们关上了房门,我们应该敲门再进入。有的父母为了不让孩子关门,就把房门拆了,我并不认为可取,除非孩子真的有什么恶习,你一定要用让他们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的羞耻感来阻止他们。
孩子的手机可以有自己的密码,我不需要知晓,也就是说他们有和其他人谈话的隐私权。这一点是在基于平时对孩子的了解和信任的基础之上的。因为通过观察,相信我们家孩子是老实本分的孩子,在我多次强调网络安全,强调如果碰到什么样的内容应该马上回避,什么样的内容应该马上告诉大人等等,我相信他们能做出自己的判断。
他们有选择朋友的自由,可以和朋友们单独出去玩耍。亚力的朋友只有一个聊的最多,其他都应该是同学,不能定义为真正的朋友。这和他从小的性格有关,也和他15岁前没有手机来社交有关,更和我们搬了很多次家有关,他和其他同学联系没有那么紧密。但是他是一个很友善的人,能主动想到帮助其他同学,所以在同学里,特别是乐队里,他还是有很多熟识的。亚当从小学四年级就一直在一所学校读书,很多同学都是一起经过了三年,他和很多人生出友谊。今年他开始打橄榄球,所以一下子多了很多喜欢体育的朋友。虽然我更希望他交一些成绩好一点的朋友,而不是体育好但是成绩不好的,但我还是会尊重他的自由,不会故意说他朋友的坏话去拆散他们。同时我会观察他们的朋友的品行,如果被我了解到他的朋友说谎话或者有其他不合适的行为,我会提醒孩子们注意。

第三,允许孩子摔跟头
孩子做错事,成绩不好问题都不大。人生中反正要摔很多跟头,早点摔跟头没什么可怕。比如因为孩子自理能力差,整天东西丢三落四,作业常常找不到、交不了。这种情况孩子有可能打电话让你送过去,头三次我会帮助他,但是之后再发生这样的情况,我就要让他尝到没交作业得0分的痛苦(当然有的孩子是无所谓的态度)。高中阶段所有的成绩都算数,所以我一直告诉初中生,初中一定要养成好习惯,争取在父母不帮忙的情况下料理好自己要做的事情,比如作业按时交付,复习准备考试等等。
比如刚才说的亚力弹钢琴的情况,他不愿意去说,那就让他承担不为自己抗争的后果。你们说说是帮孩子包办所有的事情好呢?还是让他们摔跤长教训好呢?

第四,少说道理,多讲故事
故事是最有说服力的。特别是当我们分享自己的亲身经历。记住不要只讲我们的高光时刻,那样对有的类型的孩子可能是无形的压力和打压,让他们感觉永远赶不上父母。特别要分享我们自己年轻时做的不好或者错误的事情,让孩子们知道父母们曾经和孩子一样经历过,纠结过,挣扎过,同时也走出来过。那么一切都不是事儿。

比如儿子对和女同学的情感有疑问,那我首先就会告诉他我在中学的时候也曾对他人暗生情愫,自己是如何不知所措中做错了一些事情,毁掉了一些关系。你别担心自己的“光辉形象”在孩子心目中会是怎么样,他们都不傻,你可能在这个时候早就没有所谓的“光辉形象”了。他们知道我们也会做糗事,也会不知所措,也会懊悔,也会挣扎和痛苦,这样暴露出来的脆弱,可能更能给他们力量,更能跟你共情,更愿意跟你分享。
道理谁不懂?故事才能打动人心!

第五,我们就在这里,默默地支持着你们

在孩子失落和挣扎的时候,放下我们的评判,拥抱他们,告诉他们:你需要帮助的话,我就在这里。如果你需要什么资源,我可以帮你。你有问题,我可以试着给你解答。如果没有答案,如果你需要,我可以跟你一起去寻找。无论你在学校的表现如何,我们都是爱你的。即使你现在嘴上说不喜欢我们,我们也还是爱你的,爱从来不改变。即使我现在被你烦到了,我可能并不喜欢你的行为,但是我还是爱你的。你如果自己处理不好同学关系,只要你说一声,我可以替你出马(他肯定不会要你出马)。如果你和老师有问题,需要我出面,我一定帮你讨回你的权益,当然如果你让我息事宁人,我也可以不发言,暗暗支持你。
这样的定心丸似的话语,平时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我都会告诉他们,让他们知道万一有什么问题,我可以帮他们托底。
第六,做好饭
孩子们就是孩子,吃到自己喜欢吃的东西,心情就好;反之,则心情很糟。所以作为家里做饭的那个父亲或者母亲,做饭确实要动点脑子,尽量做的可口一些,他们的胃舒服了,情绪也更好。

唠唠叨叨说了很多,欢迎你来分享一下你和青春期孩子的相处之道。不得不说,看孩子儿时的照片,就是我治愈和青春期孩子对抗而产生烦恼的良药。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