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繁华的物质时代

人类心灵为何反而更加脆弱和混乱?

文:金观涛  编:昭昭
自轴心时代以来,寻找真理都是从面对黑暗开始的。而我们已在一个自由的、不断进步的世界中生活得太久,忘记了哲学的精神,也就是真实的精神。


学者金观涛说:在今天,人们对“真实性的判断力”日益狭窄。即是指当下只有具体的科学技术才具有无可怀疑的真实性,而对社会事实的公共性以及“什么是科学”这些整体性问题,大多数人失去了判别能力。

金观涛把“全面而整体的真实性判断力”称为“真实的心灵”,上述种种现象的思想根源可以统称为“真实心灵的解体”。


为此。特别选编了金观涛老师的一篇文章,剖析真实的心灵走向解体的历史过程。



真实性之边界

为了剖析真实心灵走向解体的历史过程,必须先严格界定真实性。


21世纪人类知识爆炸,事物各式各样的细节都有准确定义。
只有一件事情在专门化研究之外,那就是真实性本身。

真实性是主体对对象的一种最基本的感觉和判断,它规定了主体对这一对象是忽略还是注意。


这种最基本的感觉和判断,是进一步评价对象、规定自己和对象关系的前提。
它是人类生存的条件,也是对科学和政治社会、哲学领域进行探索的认识论基石。

真实心灵的形成可追溯至轴心文明的起源。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斯最早注意到,公元前数百年间出现了与消逝的古文明(如古埃及和两河流域的文明)截然不同的不死的文化。此后,西方学术界用“超越突破”的概念来深化这一发现。



雅思贝尔斯

“超越突破”的本质是人从社会中走出来,寻找不依赖于社会的生命终极意义。一种非社会的主体性由此起源。我把经过“超越突破”的文明称作“轴心文明”。


自轴心文明时代以来,
人一直是三种真实性之载体:

第一,每个人时刻面对外部世界,可区分对象是否真实并对其做出判断和反应,我称之为经验的真实性;


第二,主体每天面对自己,自我作为一个行动和价值的载体,存在着行动意义和价值的真实感,我称之为价值的真实性;


第三,人是面对死亡的存在,在意识到死亡不可避免时,主体会对生命终极意义之拷问做出回答,并伴随有相应的思考和行动,我称之为终极关怀的真实性。


在各个轴心文明,上述三种真实性都是互相整合的。它们构成了人类真实的心灵,真实心灵是传统文化的基石。


从此以后,互相整合的三种真实性开始分离,并在各自的展开中走向对自身的理解。这是真实性的大解放。


但人们不知道,
这三种真实性本来是互相维系的;一旦发生分裂,每一种真实性会随着社会发展(现代性展开)和各自依据的认识论逻辑而变化。

其长程后果只能是三种真实性分别基于不同的认识论,因缺乏高层次的反思而不能建立互相维系的机制,并在发展中各自趋于畸变甚至消失,结果就是真实心灵的解体。也就是说,
真实心灵的解体是现代社会发展不可避免的结果。


被动摇的真实性

最先发生动摇的是终极关怀的真实性基础。


众所周知,
在传统社会,个人权利不具有正当性,因为它和三种真实性互相维系的机制是矛盾的。

个人权利来自自然法,
它是天主教中对上帝的信仰和认知理性互相分离的结果。


现代社会的诞生,
是自然法向个人权利的转化。


个人权利成为现代社会最基本的价值,
这意味着人可以从某一种终极关怀中走出来,甚至自由地选择终极关怀。


这时,维系终极关怀稳定的基础已经不再存在,其真实性之丧失是迟早的事。


当终极关怀和价值真实性不存在时,科技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成为人类唯一的目标,但科学技术所依赖的真实性能一直存在下去吗?



启蒙运动以来,经验真实性进一步蜕变为与主体无关的客观真实。进入21世纪,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和虚拟真实的扩张,导致客观真实也处于瓦解中。

一方面,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便捷的信息获取渠道;另一方面,社交网络上充斥着各种虚假信息。真假信息的边界日益模糊,一个真假不分的世界必然是混沌和动荡的。


人类正陷于严重的精神分裂。一些人对科学极端推崇,他们将数学符号视作新的上帝,认为人类极有可能生活在高级文明创造的虚拟世界中。另一些人心中,宗教信仰无疑是真实的,它不仅不受理性的约束,反而是反理性的,各种极端主义思想在此观念支配下兴起。

而今日我们应如何认识符号和经验的关系?在什么情况下,符号可以嵌入经验世界?在什么情况下不能?


当“真”和“假”、经验和符号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时,我们还能判断理论出了什么问题吗?还能对那些不断异化、出乎我们意料的计划和构想做出合理的修正吗?如果说在人文和历史中根本不存在真实性,那历史的教训还有什么意义呢?


20世纪,人们一度相信历史是有规律的,结果否定了人的自由意志,导致极权主义兴起。21世纪,人们否定了历史的规律,却诡异地发现历史正在重复。

今天,我们有繁华的物质文明,但反观人类的心灵,从来没有像今日这般脆弱、害怕死亡、懦弱和怯于反抗。


所以,
如今人文学者要做的事情,是重建人类真实而宏大的心灵,
这个心灵可以与我们的科学技术相匹配,而这绝对不会从技术本身或从科学专业研究中产生出来。




“真实性哲学”之方法


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传统社会的真实心灵是不可能恢复的。

在现代社会,
如何恢复终极关怀的真实性,并使其和价值与经验的真实性互相维系,使人再一次成为三种真实性的载体,这是时代向哲学家提出的问题,我称之为“真实性哲学的探讨。”

“真实性哲学”一词是我提出的。我之所以将真实性和哲学研究相提并论,是想从更高的层次来把握今天哲学研究的方向。


其实,只要从西方哲学史中走出来,分析各轴心文明价值系统的问题,哲学就会从起源于古希腊文明的“爱智”中走出来,转向其隐藏在深处的本质即真实性的探讨。


不同轴心文明有着不同的超越视野,每一种超越视野都有各自的终极关怀和价值,以及由终极关怀、价值整合的经验。
也就是说,不同轴心文明的真实心灵并不相同,古希腊文明的“爱智”对理性和真实的追求,只是轴心文明的真实心灵之一。


正因如此,
今日轴心文明及其现代转型的文化研究,应该以真实性哲学作为框架。
相应的研究问题是传统社会真实心灵的结构,以及现代性展开如何导致传统社会真实心灵的解体。


在此基础上,才能进一步研究真实心灵是否必定与现代性相矛盾,以及如何建立现代的真实心灵。



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我将分三个步骤完成真实性哲学的论述。


第一,
我称之为真实性哲学的历史篇:


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为什么随着现代社会的建立,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结构的形成,真实的心灵会一步步地瓦解。


事实上,现代性起源于对上帝的信仰和认知理性的分离并存,其普世化必定要让个人自主和终极关怀脱离关系。这时,如果找不到个人权利和真实性真正的联系,终极关怀真实性的丧失不可避免。


进一步而言,当经验真实等同于客观实在时,人类迟早会生活在一个真假不分的世界。对于这一命运,人类真的无能为力吗?


第二
,我称之为真实性哲学的方法篇:


提出真实性哲学的方法论,讨论现代社会真实心灵的重建是否可能。

真实性有着不同的领域,如科学真实、社会真实和个人真实,不同的领域不一定相交,存在着不同的真实性结构。


此外,每个领域的真实性都有经验和符号两种类型。在此基础上,我将对符号、经验等概念进行更为严格的定义。也就是说,存在着纯粹符号系统的真实性,20世纪哲学革命因忽略了这一点,最终半途而废,不能建立一种真正立足于符号研究的新认识论。


实现不同真实性领域和类型的整合,就是去建立它们之间的拱桥。一旦不同于科学真实的新的拱桥(如人文真实的拱桥)得以建立,我们就找到了终极关怀、价值和经验真实性互相维系的结构。如果我的分析正确,那么在现代社会重建真实的心灵是可能的。


第三,是分析人文世界的真实性,重心是现代价值基础的再论证,亦可称为建构篇。


20世纪哲学家试图用逻辑语言来分析自然语言。然而,自然语言和逻辑语言有着不同的真实性结构,故必须作为两种不同的符号系统加以研究。

正如现代科学是横跨数学符号真实和科学经验真实的拱桥,社会是一座建立在自然语言符号真实和人的行动真实之间的桥梁。通过分析这种拱桥的结构,可以理解人文世界真实性和现代性的关系。


由此,我们可以从不同层面论证21世纪真实心灵的结构。无论科学真实还是人文真实,自由意志的存在是一切符号真实性的前提,故个人自由是元价值,道德和一切其他价值均由个人自由推出。



现代价值系统来自轴心文明的现代转型,在此过程中,传统社会的终极关怀会逐渐消失。
真实性哲学研究表明:终极关怀退出社会虽不可避免,但与传统终极关怀等价的追求并非虚妄,只是哲学家从来不曾探讨过真实性的整体结构,不知道它们的存在。

在此意义上,现代意义上的终极关怀可以重构,它们是轴心时代终极关怀的现代形态。
多元的现代终极关怀应该可以和价值甚至科学的真实性互相整合,并构成现代人的真实心灵。

通过这三点,
一旦认识到现代性的基础是轴心时代形成的真实心灵,以及现代社会作为轴心文明的独特形态,在其发展过程中会导致真实心灵的解体,我们就可能去想象在新时代用什么样的方式去重建真实心灵。

阿西莫夫在《基地》一书中曾描绘过一个科幻故事:心理史学预见了文明的大倒退,但其研究可帮助人类去缩短那个“漫长的黑暗期”。


现实中当然不存在心理史学这样的学科,我们能够寄希望的,只能是通过不断深入探索什么是科学真实,什么是人文真实,以及有没有历史发展规律,从而发现人类真实心灵的结构和意义。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为人类社会正在进入“后真相时代”(事实的真相是什么并不重要,大众对于事件所产生的情绪及心理已经超过了事实真相本身。)

在这个时代,人们沉醉于虚拟体验,寄希望于科技发展带来秩序的革新和社会的持续繁荣,却无法规避后真相时代的人心浮躁、意义丧失、真假不分。


由于缺乏对现代科学的宏观理解,虚浮于技术带来的狂欢,放弃了思考,因此陷入无可避免的现代性危机。

金观涛认为:“所谓现代性的危机,实质是由于真实心灵的丧失,使人们生活在一个真假不分的世界,而一个真假不分的世界,必然是混沌和动荡的。”

为此,先知书店诚挚推荐金观涛这部《消失的真实:现代社会的思想困境》。
本书不仅从现代种种危机背后的思想困境入手,探索未来开放社会理想的种种可能;且还提出了一种新的哲学概念。本书的研究视野,问题意识等等角度,都堪称金观涛学术研究生涯的集大成之作。


◎系统论+观念史+大历史观:三合一的研究视野
法国作家纪德说过,重要的并非所见,而是目光。如果说,一个人的视力只能让他看见问题,那么,视野才让他看清问题。


本书兼容了“观念史深度、大历史高度、系统论厚度”的视角,将其视野拓展到了哲学层面,透视未来。


正如有些学者所说:历史学研究的极致,便是未来学。
因此,本书不仅可以被称为一部科学哲学
、历史学著作,更是一部绝对前沿的“未来学”作品。


◎探索现代困境的“元问题”,一本
与时代思想“格格不入”的著作


在《消失的真实》中,金观涛直言自己与时代思想格格不入,这样的研究探索更是学术界的“异类”因为“这种事情不仅是19世纪以来没有学者做过的,还犯了学术专业化的禁忌


在金观涛看来,人类在科学、政治和哲学等种种领域遭遇的困境看似并无关联,却有着共同的“元问题——信仰与科学之间的裂缝这一
困境,与“康德时代”极其相似。


而今天最需要的,恰恰是同样的尝试。
但“人类从历史中获得的唯一教训,就是从不吸取任何教训”。


◎另类的学者,为“晦暗不明”的未来,探索一些新的可能


有人说,学者往往分为两种。一种通过聚焦历史,以关怀现在;而另一种通过立足现实,来影响未来。


还有极少数学者,能在他的学术生涯中兼顾二者,既回溯过去,
更能立足现实困境。金观涛,就是这样一个学者。他甚至称自己是学者中的另类。

本书序言中,金观涛通过万字长序追忆个人数十年学术生涯以及80年代至今的思想变迁。更
运用其40年研究方法之大成,结合历史于当下,探寻“思考现实的真方法”。


更值得一提的是,先知书店有幸获得本书的签名私享版,数量有限,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可抢先收藏。
本文节选自金观涛《消失的真实》导论,编辑需要有节删,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延伸阅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