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当·斯密被奉为“现代经济学之父”,是与洛克、孟德斯鸠齐名的古典自由主义的奠基者。然而,亚当·斯密遭遇的误解,与他收获的尊崇,可以说等量齐观。
◎误解一:认为斯密只是一个冰冷的经济理论家

由于经济学“理性计算”的印记太深入人心,作为经济学之父的斯密,常常被误解为理性、冰冷,但事实上,斯密首先是一位道德哲学家。
斯密在格拉斯哥大学担任了十年的道德哲学教授。他涉猎极广,在政治学、修辞学、法学上都有贡献。在出版那本声名遐迩的《国富论》之前,早就出版了更为重要的《道德情操论》。甚至在弥留之际,斯密还强调:在自己的墓碑上,一定要将《道德情操论》排在《国富论》之前。
可见,斯密的经济学,是伦理道德之上的市场经济,而非冰冷野蛮的竞技场。
◎误解二:认为《国富论》只适用于过去,不适用于现代
《国富论》给现代商业文明划定了最基本的原则,奠定了经济学的研究基调,因此被称作“西方经济学的《圣经》”。
规模宏大、论点广博的《国富论》,远非耳熟能详的“自由竞争理论”和“看不见的手”的比喻。《国富论》首先是对“看得见的手”的警惕。
然而,20世纪的“大萧条”之后,斯密《国富论》一书中的秩序与理念不断被侵蚀,到今天,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并且,有些国家和地区甚至未成为斯密意义上的市场经济区,而这,恰恰是今天亟须重读《国富论》的根本原因。
◎误解三:认为《道德情操论》与经济无关,不值得一看
对斯密所有的误解,都源自学界讨论最多的“斯密悖论”。在《国富论》中,斯密认为人在市场中是“利己”的;在《道德情操论》中,斯密又认为人在社会中是“利他”的。
但实际上,斯密 “看不见的手”的原理,首次出现在《道德情操论》中。《道德情操论》是《国富论》的前提,两者的关系,阐明了斯密一个十分重要的观点:法律和道德,才是市场正常运转的前提。
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斯密的《道德情操论》一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而专业的细化、学科的壁垒,也导致斯密的思想被割裂成“无法调和”的矛盾。
误解斯密,导致我们以为市场冷血、人性割裂,以为市场与社会遵循的是两套相悖的逻辑。进而,将魔鬼与上帝混为一谈,甚至奉魔鬼为上帝,而这正是一切危机和灾难的源头。
因此,萧条、动荡似乎要卷土重来的今天,重读斯密,回到斯密,不仅是走出知识误区,更是寻求改革共识,汲取国家自由繁荣密码的努力。为此,先知书店诚挚推荐“读懂亚当·斯密”三书。包括亚当·斯密的成名作《国富论》,被忽视的《道德情操论》,以及最经典的传记《亚当·斯密传》。三本书均为精选经典版本,从经济、伦理、人物生平视角,重读亚当·斯密。长按下图,识别图中的二维码,即可购买收藏。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