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有一位54岁、有基础病的读者留言讲述了自己感染奥密克戎后的经历和感受,下面分享出来,希望在接下来人人都可能感染的巨大变局中,能给大家一些提醒和帮助。以下是全文:
三甲你好,我也是感染过上海3到4月份那波奥密克戎疫情的人,情况确实并非现在网传的如此轻。确实不客观的报道反而不利人们减压。这个病毒感染后不同的人症状不同,严重程度也不同,而且有的严重症状不是出现在人们常知的呼吸道,而到了其他脏器,如心血管系统的严重压迫痉挛,是类似于压迫到要压停心脏跳动和阻止血液流动的症状,手脚冰冷麻木的,全身肌肉痉挛,更严重的是心脏痉挛一阵比一阵紧的致命感觉,而且是有全程打过疫苗的,当然可能没打疫苗就真的活不下来了。
但也有人没有基础病打了三针疫苗的,也有这样的症状,只是打过三针疫苗没基础病还年轻的那个人,这样的症状只发生了一天,而有人就发生了很多次,很多天。
对症状严重的人来说,类似感冒的症状都可以忽略不计的,哪怕是一开始嗓子疼到没法说话、肌肉酸痛失眠、味觉失灵等也不是重要的,连胸痛都是其次了。最要命的是心脏要被抽蓄痉挛束缚压停了。
呼吁关心治疗有血管症状的病患。哪怕核酸转阴后还会发作好几次这样严重痉挛压迫心脏的症状,好几次,好几天。期间血压和心跳都异常加快。哪怕到后来康复后这些症状已经消失了,脸色还是灰黑没血色的,嘴唇也发白发紫。
像这种要致命的阻碍心脏跳动和血液流动的痉挛抽蓄症状,也不是24小时连续不停,一般一次大概在十小时左右,隔天发作一次,一共发作了四至五次,前后延续大概十几天,是在感冒症状很大程度消退改善后出现的,出现前毫无症状,原本以为到第二天就能痊愈的情况下出现的,晚上突然发作。十几小时后会逐渐症状消失,给了喘息调整的机会,当时也以为这样就熬过此劫了,没想到隔天又发作,就这样一共四五次,到最后一两次感觉更严重,都怀疑前一天的舒服是不是回光返照,好在后来真结束了。
我因为有基础病,家里也有人是医生,在没法去医院检查的情况下,每次发作时家里医生都根据药理学作用给我服用了一些药和调整药量给予缓解,如果不是这样,不知道后果会怎样。
因为发作是隔天到的,没发作时人没什么问题,像没事人一样。在没发作时能与病友聊天,知道那个无症状的老人是有心脏病的,大概有80岁了,但是她一点症状也没有,心脏病也没明显发作,就是像以往一样服用常用药。所以这病说不清楚,有心脏病的人未必一定有心血管症状,我没有心脏病,却心血管症状很严重。
这种一阵紧似一阵的痉挛抽蓄症状,类似于女性分娩时的宫缩,就是这种宫缩压紧心脏和血管,类似宫缩的症状出现在了心脏。
也有人症状很轻,轻到自己没有感觉,真的是无症状,也无需怀疑是否是假阳,因为整个在方舱一直到出舱都是无症状,如果是假阳,那在方舱里面这么多阳,也会被感染成真阳而真的出症状的,但是就一直是无症状。
但是实际个例上也并不是有基础病的没打过疫苗的人感染奥密克戎后就一定有严重症状,一个方舱的病友里面,有人年龄比我们大,有糖尿病,没打过疫苗,反而倒是没有什么症状,也最快出舱了。
反而是一起进舱的几个人中,年纪最轻,没基础病,还打过三针疫苗的人症状最重。我是打过两针疫苗,到了打第三针准备去打的时候,疫情爆发了,来不及打第三针感染了,我比之前一拨人后进舱,有基础病,是心血管症状最严重,持续时间最长发作次数最多的人,发作时服用保心丸也没用。另一个年轻的没基础病打了三针疫苗的人因为吃了保心丸有用,所以只发作了一次。
一直看那些说奥密克戎症状很轻的报道,我都怀疑自己感染的病毒是不是奥密克戎了,但是感染期是在上海三四月一直延续到五月份的那波奥密克戎疫情的。记得在方舱就是有两拨人,一拨是无症状或者只有感冒症状的,也有少数是与我一样有心血管症状的,但是别人没我这么严重,上海那波奥密克戎疫情也死了几百人,不知道死去的人里面会不会有我这样的严重心血管症状。
我的心血管症状是在新冠感染后期开始的,第一次发作时核酸和抗原还是阳性,第二次在抗原转阴前发作,后面几次其实核酸已经阴了,在方舱也发作了两次,出舱后就没明显发作了。
核酸阳后大概8天就转阴了,我入舱时其实已经转阴了,但是那时说一定得去方舱所以我方舱5天就出来了,因为出舱要两次核酸,到方舱那天是正好没有做核酸的日子。
我的基础病是桥本氏甲状腺炎,就这个是最基础的基础病,后来血压有些高,但是用了代文后血压一直是正常的,在感染新冠前血压一直在110/70附近。感染新冠期间特别是心脏出现痉挛挤压时血压一下子升上去了。现在血压基本恢复了,但新冠康复后我添加了一些药物,如辅酶Q10,还有活血化瘀的药。现在我有时还会有胸痛。
三甲结语:感谢这位读者以最大的善意把自己的感受分享出来,用于提醒并帮助更多人,希望能有更多感染奥密克戎的患者给三甲留言,讲述自己的感受和经历,把这份善意传递下去。
请把这篇文章转给所有人看到

醒大家,健康人生拒绝悲剧,请长按下方二维码,点击关注三甲传真,每天锁定这里,从阅读一篇有温度的医学科普开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