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的规则进行了调整
希望大家看完故事多点“在看”,喜欢的话也点个分享
这样事儿君的推送才能继续出现在你的订阅列表里
才能继续跟大家分享每个开怀大笑或拍案惊奇的好故事啦~
今天马斯克突兀发推,说“亨特·拜登(拜登总统的儿子)的故事被推特压下去的事,今天下午五点就会发上推特!”
“这肯定会很棒”
说完还配上了个爆米花的emoji,一副等着吃瓜看好戏的样子:
看起来,他貌似要揭推特的老底,而且这事还跟拜登有关?可是推特不是他自己的么,他吃个什么瓜?这都什么跟什么?
这事儿,让我们从头细说。
2020年10月14日,纽约邮报(The New York Post)独家发布了一则重磅消息:
邮件显示
在2015年,亨特拜登向他的父亲,也就是如今的美国总统拜登,介绍了一位乌克兰商人。
邮件大意是这样:
“亲爱的亨特,感谢你邀请我来华盛顿特区,还给了我与你父亲见面的机会。这真是我的荣幸。像我们昨晚说的那样,今天我们见一面喝个咖啡应该挺不错的,你认为如何?我大概中午有空,能去你办公室一趟。”
发件人是Vadym Pozharskyi,他是乌克兰能源公司Burisma的高管——问题就出在这里,大约在这封邮件一年前,亨特·拜登也加入了Burisma,而且是月薪高达五万美元的董事会成员。
这里简要回顾一下亨特·拜登的履历,此人毕业于耶鲁大学法学院,但毕业后立刻就进了MBNA,一家美国银行,后来还做到了执行副总裁。
学法律的成了银行高管,隔得有点远,但也不算离谱,问题在于后来MBNA在拜登竞选过程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要是说拜登因为儿子曾在MBNA工作,因此选择和MBNA合作,似乎显得有些儿戏,
所以更可能是拜登当年就和MBNA的关系不错,他为儿子谋了一个职位。
在那之后,亨特的职业生涯似乎就没离开过他父亲。
1998年,亨特赴美国商务部工作,克林顿政府下台后离职,又和他父亲的一位老同事合伙开了个游说公司,这背后很难说没有其父的影子。
新千年后,亨特深陷各种吸毒事件,2014年甚至还因吸毒被开除出海军,至今没有摆脱毒品的影响。
从时间线上看,貌似他被海军开除后,就进入Burisma董事会了。
问题来了,回顾他的履历,他一个美国人,有多年吸毒史,又没有任何相关背景,为什么又凭什么,可以直接加入一家乌克兰能源公司的董事会呢?
当年拜登还是奥巴马的副总统,而他正好就负责着美国和乌克兰的关系........
这自然引起了有心人的怀疑,但拜登对此一概否认,在2019年的一篇报道中,还说自己“从未和儿子谈过他的海外业务”。
现在这封邮件一出,拜登想否认也没用了,他必然认识Burisma的高管,就算以前不认识,这次介绍之后,他也认识了。
所以网上一直流传着所谓的“拜登-乌克兰阴谋论”:当年乌克兰总检察长维克多·肖金(Viktor Shokin)曾制订了调查Burisma的具体计划,其中就包括了亨特拜登等董事会成员的犯罪调查。
结果在2016年3月,维克多·肖金就被免职了,他一共就做了一年的总检察长。几周后,对于Burisma的调查也跟着停了下来......
阴谋论者认为是拜登向乌克兰方面施压,逼他们让维克多·肖金下台,否则就不给乌克兰贷款。
施压的事倒是确有其事,后来拜登自己也承认过,言辞中甚至有些吹嘘的态度,只是没提他儿子和Burisma的联系。
“如果检察长还不被炒,你就拿不到钱。”
(是的,这个视频还是川普挖出来的......)
不过坊间普遍认为这是因为维克多·肖金腐败不堪,在执行调查时总显得过于宽容,把他炒了符合更多人利益,而不是因为拜登想保护亨特。
总之这“阴谋论”传得有鼻子有眼儿的,信的人倒也不少。
此时《纽约邮报》拿到的这封邮件,再加上拜登话里的前后矛盾,无疑加重了这个阴谋论的可信度,
问题是这封邮件照理来说是顶级机密,那《纽约邮报》是怎么拿到的呢?
原来,一个可能是亨特拜登的人,把自己进水的电脑送去维修店维修了,但此人把电脑送过去之后,既没付过钱,又没回来取,店主也联系不到他。
店主发现了电脑里的种种资料,除了那封邮件以外,还包括了一段12分钟的淫秽视频,其中亨特一边吸食可卡因,一边在和一名身份不明的女性发生关系........
他不能确定把电脑送来修的人是不是亨特本人,但电脑上贴着博·拜登(亨特的已故兄弟)基金会的贴纸,所以的确有可能是他。
见事关重大,店主就联系了FBI,后来这台电脑就被FBI接管了。
(当时的文件)
但店主留了个心眼,在将资料上交之前,他偷偷将硬盘里的东西复制了一份,将副本交给了前任纽约市长鲁迪·朱利安尼的律师,
而后这副本不知怎么被特朗普的顾问史蒂夫·班农 (Steve Bannon) 给得到,后者告知了纽约邮报,这才将此事“昭告天下”。
然而此事曝光后却一直饱受争议,第一,那个阴谋论本身没有太多证据,可信度上要打个问号;
第二,副本被层层转手,从笔记本里挖出来的内容有多少是真的,其实很难确定。
于是在《纽约邮报》发文的当天,《华盛顿邮报》就公开表示说他们无法验证这些邮件的真实性,他们怕这是“俄罗斯广泛的假消息运动当中的一部分”..........
两大媒体就这么隔空撕了起来,这背后有没有曲折幽深的政治博弈,外人不得而知,但有一点是很明确的——对于拜登来说,这是个天大的丑闻。
前文说了,《纽约邮报》发文时正是10月14日,而当年的总统选举是11月3日开始。
怎么就这么巧,丑闻偏偏在这个节骨眼上捅出来了呢?
然而后面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拜登顺利当选,这次的丑闻似乎并未影响到他。
这是因为当年《纽约邮报》把这事爆出来后,推特和脸书都动用了手段,把热度给压下来了,马斯克这次搬好小板凳吃瓜,也正是因为此事。
在他发了“预告”之后,推特内部文件果然如期而至,他转发了一位叫做Matt Taibbi的记者的长贴,里面详述了推特是怎么把这事给压下来的。
大意是:
“你将要读到的,只是这一系列当中的第一集。根据我从推特内部拿到的数千个内部文件,推特已经成为一个《科学怪人》式的怪物,他早已不受其造物主的掌控。
理论上说,推特本应该是一个很好的工具,它让即时的大规模讨论成为可能,这还是有史以来第一次。”
“在早期,推特还是没有辜负人们的期望的,但随着时间推移,推特被迫给自己加上了重重枷锁,比如说为了打击骚扰和诈骗,推特设计了一些控制言论的工具。
渐渐地,推特的员工和管理层发现了这些工具还有更多用途,于是公司外的人也参与到了控制言论的进程中,一开始只是偶尔,后来便越来越频繁,成了推特的常态。”
“到2020年,有关系的人要求删帖已经是家常便饭。高管之间会互相发消息:‘还有一些需要审核的材料,都是拜登团队的’,对方回复:'已经解决了。'"
“知名的人,不知名的人,都可能会在政党的要求下被删帖或审核。”
“民主共和两党都可以接触到这些(控制言论的)工具。比如在2020年,推特就接到过川普白宫方面和拜登竞选团队方面的要求。
然而两党在推上的力量并不平衡,该系统是靠关系,由于推特的员工普遍偏向民主党,后者也就有了更多渠道。”
“2020年10月14日,《纽约邮报》揭露了亨特拜登笔记本里的邮件。”
“然而推特采用了许多手段来压下此事,包括移除链接,在帖子上警告说本故事可能‘不安全’等等。他们甚至禁止通过私信分享本文链接,这一手段通常只会用来对付极端情况,比如说儿童色情。”
“白宫发言人,Kaleigh McEnany干脆直接上不去自己的号了,就因为她在推上提了一嘴《纽约邮报》的事。这导致川普竞选团队的员工Mike Hahn给推特发了封愤怒的邮件。”
邮件大意是:
“Kaleigh McEnany上不去号了,我需要一个解释,什么时候解封,怎么解封。立刻,马上!此外,你们团队要封锁新闻,居然没有一个人打电话通知我,我很不喜欢。接下来20天(大选),请你们在乎一下吧,哪怕是装出来的也行。”
“这事过后,推特的公关主管Caroline Strom委婉地向团队询问了这是怎么回事。与此同时,有一些员工注意到,公司的公关团队和安全团队之间似乎出现了一些矛盾,而前者是对审核没什么控制权的。”
“很快,有人给Caroline Strom回信了,说《纽约邮报》的文章被压,是因为它属于‘黑客材料’,违反了公司的规定。”
“虽说有几个消息源回忆道,那年夏天,法律部门曾警告可能会有国外的黑客攻击,但在《纽约邮报》一事中,并没有证据证明政府参与其中了,至少我没有发现证据。
(压热度的)决定是由公司最高层做出的,但时任CEO 杰克·多罗西却对此浑然不知,领导此事的是法律、政策及信托部主管,Vijaya Gadde。
用一位前员工的话总结,那就是‘黑客只是个借口,几个小时内,几乎所有人都意识到这个说法站不住脚,但没人有勇气改变这一点’。”
此事在推特内部也引起了不小的混乱,因为不久后,推特公关团队的Trenton Kennedy发邮件问道:
“我不明白为什么要把此事判定为‘不安全’,现在对外最好的解释也不过是‘我们在等待专家判定亨特笔记本里的内容是不是黑出来的材料’而已。如果没有坚实的原因,我们会被各家媒体的提问难住的。”
“前员工表示,到了这一步,‘所有人都知道这事要操蛋了’,但他们得到的回应却是将错就错。”
“时任全球公关团队的副总裁Brandon Borrman问:‘我们真能如实地宣称这是我们政策的一部分吗?’”
“他得到了副总法律顾问Jim Baker的回应,说目前的确需要更多证据,但还是应该坚持政策,因为‘谨慎是有必要的’。”
“科技公司做内容管制的问题在于,负责这一块的很多人要么不懂言论自由,要么根本不在乎它,就连很基本的知识都需要外人来教。”
“比如说在第一天,民主党议员Ro Khanna就联系到了Gadde,温和地建议说两人应该电话聊聊。有趣的是,Khanna是我能找到的,唯一一个就此事表达了担忧的民主党人。”
“Gadde回复的很快,他用的借口还是推特政策那一套,殊不知Khanna担心的是美国的《权利法案》。”
其邮件的大意是:
“假如说黑客拿到了某个机密信息,说某人犯有严重的战争罪,然后媒体把这事曝光了,那么媒体是无罪的,因为非法黑进他人设备的不是记者,而是那个黑客。《纽约邮报》的事也同理,在大选期间,压制这样的重要证据,似乎并不合适。”
“随后不到一天,公共政策负责人Lauren Culbertson就收到了研究公司NetChoice的一封言辞激烈的信,说未来会有一场血洗等待着推特。国会议员们认为推特已经成长得太过头,自己无法监管自己了,所以政府需要介入。”
“NetChoice的信中还有一些令人不寒而栗的细节,比如说民主党立法者的态度,他们说想要更多的言论监管,至于《权利法案》,它“不是绝对的”。”
这一系列内部文件,简直是把推特和民主党的底裤给扒了——临近大选,高管绕过CEO,自行决定压制消息;另一边,民主党立法者视《权利法案》如废纸......
总而言之,这事在当年就这么被压了下去,
直到今年3月底,《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才跳出来,承认当年《纽约邮报》挖出来的邮件是真的,但此时拜登早已稳坐钓鱼台了。

另一边,当时的推特自顾不暇,正在和马斯克打收购拉锯战呢.......
后来马斯克把推特收入囊中,他又是个“绝对言论自由主义者”,很是反对控制言论那一套,于是就有了今天的种种。
这剧情,纸牌屋啊.........
现在外网已经炸了锅,推特一共30个热搜位,这事自己就占了八个,有不少网友甚至认为这就是推特版的水门事件,简称推特门。
“推特门”
“推特文件”
“亨特拜登”
“Taibbi(马斯克转推的那位记者)”
“2020总统大选”
“水门事件”
“川普白宫”

“纽约邮报”
“推特文件比我想的还要更糟,拜登竞选团队压根就是在控制谁能发推,谁不能发推。而那些在推特工作的左派们还唯命是从,他们破坏了2020年的大选。”
“这事我是一点也不惊讶。又一次,我们的‘阴谋论’被证实了。”
“原来民主党是一点也不民主,主流媒体也不支持言论自由啊,呵呵。”
“原来马斯克买的不是推特,他买的是犯罪现场啊!”
当然,在此事当中,最开心的恐怕就是川粉了......
“特朗普说的关于亨特拜登的话,都是真的。”
“如果亨特姓川普的话,他的家早就被突击检查了,罪名也早就扣上了。”
川普本人当然也挺高兴,他还没回推特,所以在自己的Truth Social上隔空发言:
“哇哦!真是精彩的故事,推特和各种政府欺诈,尤其是选举欺诈。其实其他大科技公司也一样,甚至可能更烂。我们生活在一个腐败的国家,就像他们在网上说的,政府部门和FBI全都腐败透了,所以什么事都干不成。”
“很高兴大家终于看到我这两年以来说的话都是真的了,2020年的总统大选被操控了,总统的位子被那些民主党人、大公司、‘法律部门’和别的坏人偷走了。我们的国家日益腐败,我们必须改变这一点,将我们的国家夺回来!”
鉴于川普之前刚刚宣布自己要参与24年大选,这对他来说还真是天降好消息了......
话说回推特这边,马斯克在转完Matt Taibbi的长帖后,让事情酝酿了一会,接着便发文表示:
“敬请期待推特文件第二集,明天发布!”
这意思,这事还没完,还有更大的等着呢??
要知道这事目前已经发酵得相当大,推上甚至已经出现了#弹劾拜登(ImpeachBiden)的tag........
如果这事再进一步发酵,那可能就真如网友所说的,成新时代水门事件了,不知拜登要怎么收场......
本来马斯克预告今天还会有猛料,但是却又说可能需要再等几天。所谓的“推特版水门事件”又会发展到什么程度,让我们拭目以待。
ref:
https://nypost.com/2022/03/30/washington-post-admits-hunter-biden-laptop-is-real/
https://en.wikipedia.org/wiki/Biden%E2%80%93Ukraine_conspiracy_theory
https://twitter.com/elonmusk
https://twitter.com/mtaibbi
https://nypost.com/2022/12/02/elon-musk-releases-twitters-files-on-censorship-of-post/
--------------------
Mercury-ZMY:马斯克可不会白花400亿美金
原原原来是这样啊:有朝一日能看见微博内部文件挖出猛料吗
嘿王道长我是马村长:他想做能左右大选的那个人吗?

Ygg_Drasil:马斯克的刹车要出问题了[doge]
Jo去瞧瞧:马斯克买了推特后玩得可开心了
各位小伙伴们
微信公众号规则又进行了调整
事儿君也不得不跟大家求个三连
希望大家多多点击“在看
喜欢的话也点个分享
这样事儿君的推送才能继续出现在你的订阅列表
与大家继续分享每个开怀大笑或拍案惊奇的好故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