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开始已经两年,是时候回顾一下这种大流行疫情对社会造成的影响。这次我们用全人口死亡率这个数据来管中窥豹,来看看发生大流行的国家到底发生过些什么。
人口死亡登记涉及到国家的民生大计,一般来说是非常准确的一个数据,很难有水分,这也是我们选择这个数据的主要原因。
美国的死亡率变化
图一是昨天从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查询截取的美国每年人口死亡数据。2021年是provisional,也就是统计还没结束,但现在都三月份了去年死亡还没登记的应该很少很少了,基本可以忽略不计了。2022年也是provisional,有些死亡还没登记;同时也是partial,就是这年还没结束(截止到2月19日)。美国类似我们分华北华东华南等等之类的大区,分为东北、中西、南部、西部四个区。图表中第三列是每年死亡人数。
图一:美国分地区每年死亡人数(来源:美国CDC网站)
这张图表都不用上什么统计算法统计工具,一眼就能看出来疫情那两年多死了很多人;2022年只统计了50天,把数据乘以7.3=365÷50可以用来粗略估计全年,还是和疫情期间类似明显高于2018和2019年,可以看出,COVID大流行依然是美国人的一个显著负担。
以2018和2019年的平均值为基准数,2020年和2021年两年总共超额死亡数是113.2万人,占美国总人口0.34%。2021年底美国统计的累计COVID死亡病例是84.9万人,占我们算出的超额死亡数的75%。总的来说,美国的新冠统计数据相对印度之类的国家要靠谱很多。按总人口0.34%计算,印度2020-2021年期间新冠死亡总数应该预计在476万,而不是官方公布的48万左右。众所周知,印度的医疗水平远远低于美国,所以真实死亡数据其实应该更高。
图二:美国分年龄每年死亡人数(来源:美国CDC网站)
我把地区分组去掉,加了年龄分组看看情况。同样的,在年龄分组下,单单看看都能看出来2020年和2021年比2018、2019年多死了很多人。如果用统计模型那就是出很大很大的统计显著指标了。
其中,小于1岁组和1-4岁组四年之间差别不明显,而5岁以上的9个组在2020年和2021年明显比2018、2019年多,而且基本上都是2021年比2020年更多。2022年的数据乘以7.3粗略估计全年,可以发现35岁以上组都明显超过2018、2019年,而且岁数越大的组越严重。
美国CDC网站上的死亡数据可以自己加各种因素条件分组分析。读者们可以自己上去加各种分组条件输出数据进行分析,自己感受一下数据分析的乐趣。网址是wonder.cdc.gov/mcd.html 。
图三:美国分年度每月死亡人数
用死亡数据的每月分组画个图,结果如图三所示。可以明显看出,除了疫情还没大规模蔓延开来的2020年前两个月,2020、2021、2022年的其他所有月份死亡人数都非常显著地大于基准的2018、2019年。
英国的死亡率变化
我们来比较一下英国的数据。从英国统计局网站上我下载了英格兰和威尔士的每年死亡数据。苏格兰和北爱的数据应该也能找到但我不想多花时间找了。英国的数据是以周为单位,每年第一周和最后一周可能不是七天。
图四:英格兰和威尔士分年度每周死亡人数
以2015到2019年的平均值为基准,可以明显看到2020和2021年的死亡数据高于基准年份数据。2020年和2021年两年总共超额死亡137755人,占两地总人口0.23%。2021年底英国统计的两地累计COVID死亡病例是137028人,占我们算出的超额死亡数的99.5%。可以看到英国的COVID统计要比美国准确很多。
我们可以看到英美两国的数据差异很大。英国不仅仅是统计数据更为准确。除了2020年4月份疫情刚开始那一个多月外,其他时间明显比美国的超额死亡数据好很多。而且2021年的死亡人数明显小于2020年,与美国相反。整体来说,可以看出英国对COVID流行采取的政策相比美国更为有效,政策执行和统计也更为有效率。
英国的2022年超额死亡数据
2022年(图四中绿线)这几周omicron大流行期间,居然英国死亡人数已经稍稍低于基准年份数据,令人惊讶,值得我们稍为深入分析一下。我们调出英国COVID每日死亡数据(图五)来看一下。
图五:英国每日COVID死亡人数
图五里英国明显在2021年底到2022年2月上旬有一个每天二三百的坡峰,算下来一个星期也有一千多的COVID死亡,相当于基准年份每周的10%左右。在这一量级的疫情死亡压力下,每周总人口死亡数据居然已经稳定低于2015-2019年基准死亡数据线。
我的判断是,这说明在无疫情情况下本应死于今年的那一批老弱病残,已经提前在前两年被大流行送进前两年的数据里了。如果现在开始天降奇迹COVID消失了,英国的每周死亡人数线将会在2015-2019年基准死亡数据线下浮10%的地方。我也没时间深入挖掘原因,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己去深入研究一下。
英美两国差异寻因
前段时间香港和新加坡omicron大流行的死亡数据差异已经让人感觉到新冠疫苗接种率,尤其是65岁以上重点防护人群的新冠疫苗接种率对大流行期间病死率极为重要。所以我们找到了英美两国的疫苗接种数据进行比较。

图六:英格兰第一针疫苗接种进度(来源:英国卫生部网站)
图七:英格兰第二针疫苗接种进度(来源:英国卫生部网站)
图八:英格兰第三针疫苗接种进度(来源:英国卫生部网站)
上面三个图是英格兰疫苗接种情况,威尔士的数据的数据应该也能找到但我不想多花时间找了,反正威尔士没多少人口。
可以看到英国的重点防护人群疫苗接种进行得非常猛烈迅速。在2021年第4周(一月底)就基本完成了重点防护人群65岁以上老人第一针疫苗接种,这些人群大约95%左右完成了第一针接种;2021年第17周(四月底)基本完成65岁以上老人第二针疫苗接种,这些人群大约92%左右完成了第二针接种;2021年第48周(十一月底)基本完成65岁以上老人第三针疫苗接种,这些人群大约90%左右完成了第三针接种。这些接种比例都非常之高。
图九:美国第一针疫苗接种进度(来源:美国CDC网站)
图十:美国第二针疫苗接种进度(来源:美国CDC网站)
图十一:美国第三针疫苗接种进度(来源:美国CDC网站)
上面三个图是美国疫苗接种情况,CDC上没有分年龄的图,只能看全年龄段的。美国的数据是人数不是比例,可以将数据除以美国总人口3.3亿就可以转化为比例与英国数据比较。
美国的疫苗接种相对比较拖沓,最后完成比例也不大理想。最新的数据是65岁以上老人大约95%左右完成了第一针接种,大约89%左右完成了第二针接种,大约67%左右完成了第三针接种。去年年底的时候接种数据应该更差。
在时间线上可以看到,英国在2021年11月底迅猛接种将65岁以上重点防护人群第三针接种率拉升到90%对之后的omicron疫情大流行起了很大作用,所以图五的omicron波病亡人数明显少于前几波,而美国的第三针接种的拖沓直接导致了图十二的omicron波病亡高峰。
图十二:美国每日COVID死亡人数
总结,以及对中国的启示
在COVID疫情国内大流行的情况下,英国做得比美国好得多。美国2021年的超额死亡数比2020年更多,甚至在2022年也没有缓和的趋势。而英国2021年表现好于2020年,而今年表现更好于2021年。如果中国将来要搞共存策略,应该多参考英国的政策和执行经验,同时多吸取美国的教训。
总体来说COVID疫情仍是美国社会的重大负担。也许你的美国同学朋友感染过后对你说这根本不算事,那可能只是因为他相对还年轻。而英国感觉上对大流行疫情已经逐渐适应,负担相对来说已经没有那么大。
英美两国的死亡数据分析,结合最近香港和新加坡发生的omicron流行的病死率,可以看出65岁以上老人疫苗接种率非常重要,会显著影响大流行期间的病死人数,顺带影响医疗承载饱和度,防止发生医疗资源挤兑。
因为中国的医疗资源现在还不如这些发达国家,更容易在大流行中发生医疗挤兑,所以65岁以上老人疫苗接种率这一点其实更为重要。而我们的数据是,截至2022年3月17日,60-69岁人群第一针接种率88.8%,第二针接种率86.6%,第三针接种率56.4%;70-79岁人群,第一针接种率86.1%,第二针接种率81.7%,第三针接种率48.4%;80岁以上人群,第一针接种率58.8%,第二针接种率50.7%,第三针接种率19.7%。
这样的疫苗接种率数据,如果现在放弃动态清零政策选择英美两国的共存政策,我的观点是,会马上发生医疗挤兑并且短时间之内病死人数会很多很多,根本不适合中国的现状。中国这几十年的迅猛发展,导致我们有一个平均教育程度很高的年轻人群体和平均教育程度相对很低的老人群体。我们的老人群体比发达国家的老人更难理解疫苗科学的重要性,但是我们必须有责任去保护他们的安全。

现在有很多热情推销COVID共存政策的朋友,我非常建议你们花一点时间稍微研究一下英美这些国家的政策执行和疫情流行现状。与其无休止地吹嘘共存政策解决一切问题,不如静下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实事,用自己的方式去劝慰说服老人们去接种疫苗。快速地提高老人疫苗接种率,达到类似英国的接种率水平,才或许可以去放开动态清零,开始尝试COVID共存的可能。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