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天气转冷、北方“囤菜”时节来临,“比人还高的山东大葱”都会登上热搜。不过,今年山东的大葱成功引起注意并不是因为高度,而是它竟然进入了黑猩猩的食谱。
在一段网友拍摄的视频里,济南野生动物世界的一只黑猩猩手拿一段新鲜大葱,啃得不亦乐乎,就差端碗“葱伴侣”大酱蘸着吃了。
据园方向媒体介绍,大葱是园区自己种的,每只黑猩猩每天至少吃一棵大葱、三四瓣大蒜,属于特殊的“冬日进补”食谱。围观群众纷纷表示,奇怪的知识又增加了。
图片来源:网络
翻阅往年新闻可以发现,吃葱并不是济南动物园的“原创”,多家动物园都把大葱纳入灵长类动物的冬季饲料之中,日本多摩动物园早在十余年前就有喂黑猩猩吃大葱的报道。在哈尔滨北方森林动物园,不仅黑猩猩吃葱,大象、长颈鹿也吃,还偏爱本地特产的阿城大葱。
香料植物与普通食物不同的刺激性气味,本质上是植物用来保护自己的物质,然而一些动物(包括人类)对这些奇特的气味情有独钟。谢尔曼(Paul W. Sherman)和弗拉克斯曼(Samuel M. Flaxman)提出,在人类的食谱里,香料之所以如此受欢迎,是因为一些香料植物里的成分具有抗菌作用
黑猩猩 ©Alain Houle / Wikipedia
生命的历史上,遭遇伤害始终不可避免,所以自我保护和治愈的能力一直都在演化中。当生命演化出复杂的感官和认知能力,除了先天的痊愈能力,后天学习而来的疗法也会应运而生。
治疗并不是人类的专利,动物也能够通过食用或外用天然植物、矿物,帮助自身减轻病毒、寄生虫带来的不适,或是预防自身、子代的疾病。猫、狗啃食植物帮助自己吐出毛球,部分鸟类吃土补充微量元素、吸附其他食物的杂质,就被列入这一范畴。
在20世纪70年代,关于动物自我医疗方面开展研究的学科有了自己的专属名字:Zoopharmacognosy。这一名词由动物zoo、药物pharma 、知晓gnosy组成。
动物给自己开药
怎么才能判断动物是在给自己治病,而不是在随便乱吃?动物并不会用语言证明,研究者必须通过它们的行为、采食规律和粪便形态来综合判断,得出动物对自身进行医疗的一般规律:被选择的植物或矿物并不是动物的常规食物,营养价值较少;需要自我治疗的动物在某些特定的时段专门食用,并且不是群体采食行为,只有身体不适的某些动物才吃。
鹦鹉在啄食红土,红土中的矿物质会和植物中的单宁酸结合,减少植物的毒性。© Brian Ralphs|Wikimedia Commons
顺便一提,判断动物是否具有使用药物的智慧,必须极度谨慎,因为人类的思维倾向就是很容易把动物过度拟人化。
美国作家威廉•朗(William J. Long)在二十世纪初写过一个故事:一只丘鹬Scolopax sp.的腿被打断了以后,用长长的草和泥给自己裹起来,作为正骨的夹板和石膏。此次事件没有任何客观的证据,朗也因此被嘲笑为说谎者。
Charles Copeland绘制的插画,丘鹬在治疗自己的腿 ©Wikipedia
通过对野生黑猩猩种群的长期观测发现,黑猩猩在身体不适时,会主动食用一些热量不高、口感较差的植物,显然不是为了果腹,而是有意为之。在黑猩猩完整吞食菊科Aspilia属植物的叶子后,从排出的粪便里可以发现寄生体内的线虫和虫卵
黑猩猩吞食这种叶片的行为集中在雨季,正是易受线虫感染的时间段。黑猩猩们很可能是根据“物理作用”来除虫,以不咀嚼的方式,通过整片叶子粗糙的表面和有刺的边缘,在排泄时将肠道内的寄生虫一并带出体外。这和我国治疗误食锐利物品的偏方类似,吞下大量整根的韭菜,将锐利物包裹起来,保障它排出。
动物园里的倭黑猩猩 ©tsauquet / pixabay
倭黑猩猩食用大戟科植物Manniophyton fulvum土名“Gasso”)后排出虫卵的方式也与之类似,这种植物有一定毒性,倭黑猩猩的吞食行为更为谨慎,将叶片用唾液裹成卷后吞下,减少对口部的刺激。
黑猩猩不仅在探索物理治疗,似乎也在涉足生化治疗。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在十余年的时间内,研究了乌干达野生黑猩猩食用的24种植物样本,从部分植物的粗提取物中观察到了抗菌、抗疟原虫活性。
黑猩猩在食用楝科鹧鸪花属植物Trichilia rubescens时,还会一同吃点土。测试发现,土壤和这种植物叶片的混合物的抗疟原虫活性更高。
黑猩猩的祖传秘方
这些“治疗法”在种群中是怎么传播的?大猩猩主要靠观察同伴学习,而黑猩猩对社会信息的依赖性更强,像人类一样,可以把知识代代相传。因此在黑猩猩群体里,选择某一类特定植物治疗的方式可能是“祖传老偏方”
如果雌性黑猩猩建立了新的家族,就可能把自己学会的治疗方法传播给下一代。治疗有助于提高后代的存活率,进一步保证了延续性。2019年的一项观测发现,一只雌黑猩猩将抓到的昆虫咬碎,涂在幼崽脚上的伤口上。后来又陆续记录了20多次类似行为,但还不能确定用于外伤的昆虫种类。或许在若干年后,这种昆虫治疗法也会成为群体记忆。
黑猩猩母子 ©Andrea Acanfora / pexels
自我医疗并不只发生在灵长类动物群体中。北美棕熊采集伞形科藁本属植物Ligusticum porteri,将它咬碎后擦在身上,让留下的气味帮助驱虫,这种植物被印第安人称作“熊药”。
鸟类则有类似的“蚁浴”行为,用蚂蚁等昆虫摩擦羽毛,或是直接停在有较多蚂蚁栖息的地方,借助蚁酸除去羽毛中的螨虫。随着烟民数量的增加,含有尼古丁的烟头成了鸟类驱除寄生虫的新材料。研究发现,墨西哥城平均每个鸟巢材料中有大约10个烟头。
“熊药”被认为能治伤口,但尚缺乏科学证据。©JerryFriedman / Wikipedia
鸟类在进行“蚁浴” ©J.M.Garg / Wikipedia
动物的自我医疗方法对人是否有效?不可否认,有些被动物食用的植物提取物可能对某类疾病有效,但并不代表人类能直接照搬,还需要大量临床试验予以证明
红褐山蚁Formica rufa在修建蚁丘时,会在里面掺入针叶树的树脂,抑制细菌和真菌的生长。©VillaK / Wikipedia
古人在这方面翻过车,早在3000多年前,古埃及人观察河马时跑偏了方向,将河马皮肤分泌的能够吸收紫外线辐射的“红汗”,当成弄破皮肤放血从而为自己治疗疾病,转头就把这招用到了人类患者身上。
后来,放血法传播到了欧洲并大行其道,但要问效果如何,死于放血的英格兰和苏格兰国王查理二世就有话说了。
-End-
成为猫盟月捐人,共守中国荒野
.........关于灵长类,你还可以读.........
长按二维码关注猫盟,记得给我们标🌟哦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