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21-27日
  随着冬天的临近,秋天斑斓的色彩终于开始凋敝了。就在我写周记的此刻,外面的寒风吹得树梢呜呜作响,落叶在地上飞舞的沙沙声,隔着窗户都能够听到。昨天还一身金黄的梧桐树,瞬间被剥了个精光,在寒风中似乎无所适从。
每天晚餐之后,我都会到户外去散步几十分钟。今天穿上羽绒服出去,居然被风吹得瑟瑟发抖,思绪在风中凌乱,走了十分钟就赶紧回家了。有家的感觉真好,温暖舒适,一方天地自由自在,灯光下拿上一本书,外面的寒冷便消失于无形。希望天下人都有自己的家,并且随时能够回到自己的家中。其实,天气的寒冷还是相对比较容易对付的,如果人心寒冷了,就会让人有冰冻彻骨的感觉。
  在这即将来到的寒冷冬天里,希望我们都能够给他人送去一份温暖,也在你需要的时候,从他人那里得到一份温暖。希望每一片树叶都有根可归,希望每一朵云都有山可依,希望每个窗户都亮起温馨的灯光,希望每个孩子都依偎在父母的怀抱,希望每个老人都生活在温暖的阳光里,希望病毒不再横行于大街小巷,希望在祖国的大地上,我们可以无拘无束自由游荡。
  自由自在走动的日子,在这段时间变成了一种奢侈。因为病毒的蔓延,北京这段时间阳性案例开始变多,办公楼和居民区的活动都受到了限制。新东方也只有很少的员工可以到办公楼来上班,很多人都只能居家办公。马路上,即使是上下班的高峰时间,也不再有堵车现象。原来我从家里到公司上班,需要五十分钟时间,现在十五到二十分钟就到了。到了公司,看到大部分座位空空如也,心里总会产生空荡荡的感觉。我唯一能够做的,就是继续努力工作。一方面工作能够抵抗不期而至的某种沮丧;另一方面,想想不仅自己有工作,还能够带领新东方众多兄弟姐妹一起工作,是一件十分令人欣慰的事情。大家一起努力工作,每月能够按时领取薪酬,遵守各种防疫相关规定不给祖国添乱,也算是现在这种状态下的一种功德吧。
  除了疫情防控,这一周大家最关心的事情,就是卡塔尔的世界杯了。我对足球并不是特别感兴趣,但因为哪里也去不了,所以也追了几场球,隔着屏幕凑热闹。足球是国人过不去的痛,现在连怎么评价都不知道了。但看到日本队、韩国队驰骋球场,心里总有暗暗的恨意,又不知道恨谁,内心总希望中国足球能够雄起,能够在世界杯的球场上纵横驰骋。一个小小的足球,凝聚了千百万中国人的爱恨交加。
  整整一周,从家里到办公室,两点一线,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连业务会议都凑不齐人,所以时间最多还是花在了阅读上,着重阅读了阿来的书和马伯庸的书,同时在周末的三天,和他们俩进行了对谈。
  上周我重读了阿来的《尘埃落定》,约好了他这周来直播间一起对谈,同时到东方甄选去露面。本来说好了24号晚上一气呵成,结果阿来到了北京,被弹窗了,东方甄选也因为防控原因挪了地方,一切都变成了不确定。24号阿来终于恢复了绿码,我们一起协商调整了安排,变成25号晚上我和他对谈,26号晚上他再去东方甄选。我约了他25号先一起吃点便餐,结果新东方大楼周围的饭店都不能堂食,我们只能点了一些外卖,在新东方会议室里吃。他居然带来了一瓶酒,说是有朋友怕他在宾馆孤单,可以以酒相伴,他就拿来和我一起喝。
阿来是藏族,尽管表面彬彬有礼,但血液里有一种桀骜不驯和放荡不羁,说要喝了酒再直播对谈。我以为一人喝一二两就差不多了,结果我们俩居然不知不觉把一瓶酒喝完了,直播的时候俩人云里雾里,东拉西扯,一直谈了两个半小时才结束,都没有说太出格的话,也算奇迹了。结束后还没有尽兴,又到我办公室一人喝了一瓶啤酒,这才尽欢而散,各奔东西。
(点击图片链接购买《尘埃落定》)
第二天晚上,我又带着他去东方甄选直播,让他和董宇辉、东方小孙对谈,卖掉了七万本《尘埃落定》、两万本《云中记》。播完后大家兴之所至,又从外面点了一些烧烤,找了一瓶白酒,四个人喝到瓶子见底才罢休。
 其实我和阿来之前也没有见过面。大概在五年前,我去大凉山木里县考察扶贫,当地县长提到阿来,我说阿来是我特别喜欢的作家,他就当场给阿来打电话,我们俩在从没有见过面的情况下,叽里呱啦说了一通,然后就一直到这次才见面。
论喝酒,我的酒量应该和他有得一拼,但和他见面对谈并不轻松,他出版的书很多,而且书中涉及到的文化背景,很多都是以他的家乡川藏地区和藏族文化为基础,所以我需要多做些研究。在对谈之前,我先读了他最新出版的小说《云中记》。
小说讲述汶川地震后,一个叫做阿巴的祭司,如何一个人回到已经在地震中被毁后遗弃的村庄,来祭奠地震中死去的村民的亡灵。整部小说的文体犹如一部长篇抒情散文,穿插着简单的人物故事,叙事的方式,让人在悲伤中时时感受温暖。同时,我还翻阅了他的长篇系列小说《机村史诗》六本,讲述了一个村庄几十年的变迁和村民生活方式的改变,他的《山珍三部》三本,其中《蘑菇圈》以母亲和蘑菇的故事为核心,讲述了母亲和大地的生命故事。紧接着又阅读了他的游记性散文集《大地的阶梯》等。在对谈之前,又用了大半天的时间,浏览了各个视频网站上能够找到的有关他的视频报道和他讲座的视频。这样在和他对谈之前,我就能够基本做到胸有成竹,知道大概应该问些什么问题了。
(点击图片链接购买《云中记》)
 有一些朋友问我,对谈这么多作家和人物,似乎对很多人和事都比较了解,是如何做准备的?其实,和我对谈的作家和人物,我见过的是少数,大部分人我并不是十分了解。也许我曾经读过他们的一两本书,但对于他们的性格、为人处世、表达方式,并不是十分清楚。一般我采访一个人会先提前一到二周和对方说好对谈的时间,然后就分如下几步进行采访准备:首先阅读被采访者的主要作品,一般都是两到三本,有些作家著作等身,其他作品也都要翻阅到。
有的时候为了把作品读完,我常常连滚带爬、通宵达旦;随后我就去各平台搜索对谈者的相关信息,包括文字和视频的;对于该访谈者基本了解后,就开始列出对谈的问题提纲,一般会列出三四十个问题;在对谈的那天,我一般会约对谈者在对谈前便餐,这样可以进一步加深了解,使对谈变得更加放松活跃。经过这样的准备,如果俩人性格契合、语言投机,就能够对谈得十分精彩;即使俩人风格不太一样,因为已经有了足够了解,对谈也不至于流于浅薄或者话不投机不知所云。总之,做好任何一件事情,都是需要辛苦付出的。表面轻松的背后,都是精心的,甚至呕心沥血的准备。
  本周的另外一位对谈嘉宾是马伯庸。大家对于马伯庸应该不陌生,他的《古董局中局》和《长安十二时辰》是超级畅销书。尤其是当雷佳音和易烊千玺主演的《长安十二时辰》电视剧推出后,马伯庸的作品更加受人关注。我认真关注马伯庸是因为他的一本非虚构历史作品《显微镜下的大明》,用六个非主流的民间故事,讲述了明朝的管理机制和民间生存状态。之前,我一直觉得他就是个高产的畅销书作家,读完了《显微镜下的大明》,我窥探到了他写作严肃的一面和社会意义的一面。
最近他出版了最新长篇力作《大医》,讲述了从清末开始一直到解放时期,西方现代医学在中国发展以及一代中国医生的成长故事。出版社把小说寄给我,我阅读后觉得和他原来小说的风格和主题已经不同。原来的小说都是在大历史背景下的悬疑推理小说,《大医》是一本叙事性和历史性结合的小说,更多地通过人物故事来讲述历史变迁和中国艰难的进步。
(点击图片链接购买《大医》)
上个月通过出版社,我联系上了马伯庸,互相加了微信,约定了这个月27号对谈。他现在更多居住在上海,为了能够赶上对谈,不被其他因素耽误,十天前就来到了北京。结果到了25号,他居住的小区被封控,只能赶紧跑到新东方附近的一家宾馆暂住。好在宾馆没有疫情,我们27号顺利进行了直播对谈。为了一天之内完成两个平台的直播,我把下午和晚上的时间都用上了,下午我和他进行直播对谈,然后再驱车到东方甄选直播所在地,晚上和董宇辉进行对谈。
马伯庸酒精过敏,所以对谈之间的晚餐,一直都是以茶代酒。他和阿来的风格不一样,也有两代人之间的不同,毕竟阿来是59年出生,马伯庸是80年出生。但两人都是非常坦诚开朗的人,谈话的时候都愿意掏心掏肺,尽管是不同的风格,但都是同样的兴致盎然。我和他们对谈,都觉得十分尽兴。和他们两人对谈的文字,会尽快放到老俞闲话,供大家阅读。
  除了阅读阿来和马伯庸的作品,这周我还阅读了张宏杰的《千年悖论》。我在年初的时候就和张宏杰进行过对谈。他对于历史事件的敏感性和解读能力,令我十分佩服。他对曾国藩的研究,也给我带来了很多启示,使我潜心思考曾国藩为人处世的一些态度,并努力从中汲取营养。
这本《千年悖论》,是张宏杰刚出道时的作品,可谓初生牛犊不怕虎,对历史人物的评点(吴三桂、曾国藩、慈禧、朱元璋等),不管是角度还是视野,都别出心裁、充满锐气和新颖,很多地方与流行的历史观不同,有点另类,但对于人物的度量,又不失内在的历史真实性和合理性。他的自序“我的文学青年生涯”,用生动的语言,讲述了自己非科班出身的写作之路,读来饶有兴味。这本书最初出版于2004年,这次是修订重版,如果没有读过的,建议大家买来读读,有一种常读常新的感觉,一种透过现象看本质的乐趣。
(点击图片链接购买《千年悖论》)
  上周,我在周记中推荐了苏沧桑的《纸上》一书,通过中间朋友我们加了微信。她感谢我推荐了她的书,同时给我寄来了《纸上》的典藏版和另一本散文集《遇见树》。最开心的是,典藏版里有书中人物朱中华先生做的能传承千年的元书纸,据说那是会呼吸的纸。同时,她还给我寄来了另外一个尊贵的礼物,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王武做的龙泉青瓷杯,寓意是“一辈子的朋友”。我这个人比较势利眼,最受不了别人的礼物,一旦收到礼物,立刻认定对方是朋友,微信的口气也立刻亲切起来。最终我们约定了等一切安好,我去她出生的玉环岛看一看。玉环岛是浙江第二大岛,在她的书中,那是一个艰苦又美丽、海阔天高又神秘莫测的地方。
  写完这篇周记,时近半夜,窗外的大风已经停止。出去仰望天空,幽蓝的天空有星星闪烁,空气已经十分寒冷,星星好像也怕冷似的畏畏缩缩。天气预报说,明天的最高温度是零下3度,最低温度是零下8度。我知道漫长的冬天已经不可阻挡地来临。
星光下,几乎所有的树都孤苦伶仃,昨日的繁盛只剩下沧桑的枝丫。最后一朵月季花还在开放,几朵黄色的菊花依然傲霜挺立。这些花最终也会摧折在无情的严寒下。但我一点都不感到消沉,我知道他们的根,已经深深扎入土壤之中,表面的枯萎下,新的嫩芽一定会在土壤中悄悄生发,并在下一个春天钻出地面,拥抱阳光,给人间带来下一轮的生命盛宴。
广告时间

  如果您正在乡村执教,如果您和您的学生也希望听到各领域知名人士主讲的“远山博学课”,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报名~

  王专是新东方有名的学习者,他在书中提到的“知行合一”也暗合了新东方不断进步的方法论。他的新书《学习学习》现在可以购买了,点击下面图片即可。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