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童行书院”公众号
本文看点
什么叫管,管和控制的区别是什么?
为什么父母越管孩子学习,孩子越学不好?
我管孩子他\她就是不接受,怎么才能让他接受?
如果让孩子自我成长,作为父母我们到底应该做什么?
........
本文是“不焦虑父母俱乐部”专场直播的文字整理。
由于此次分享内容较多,故分为上下两篇,分两天发出。下篇请期待明天推送!
如果您想回顾完整直播,请关注「郝景芳视频号」,进入主页即可查看“完整回放”。
今晚(11月30日)19:30,我会带来《不焦虑父母俱乐部》新书首发直播,敬请期待~

 周一
观点 🌏
全文共5649字,阅读时间15分钟
🌿🎨🌏
最近不止一位家长向我表达过困惑:很想让孩子学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比如说预习、或者是改错题,但是孩子就是不接受,怎样让他接受;
家长觉得孩子的考试成绩非常不尽如人意,该怎么使劲才能让学习好起来;
孩子与人相处方面有很多问题,家长对这方面管的比较细致;
还有的家长问题是,孩子学习不能专注...
这些问题本质上都是一个问题,就是父母在生活中对于孩子的控制,或者说叫,高控制。
本次直播从真自体和假自体这个概念聊起。理解真自体和假自体,才能真正深刻地理解日常生活中其他的很多事情,知道应该怎么做。
什么是真自体、假自体?
真自体和假自体是心理学比较深的概念,本来是《不焦虑父母俱乐部》第三年才会讲到,但这两个概念对于我们理解生活中的“管”实在是太重要了,因此我尽量用简单通俗的语言给大家阐释一下。我用的语言不太严谨准确,但为了让大家更直观地理解,做了简化。
简单点说:真自体是你感觉到真实活着的自我,假自体是你根据外界指令要求去做的自我。
先举生活中的两个小例子。大家感受一下哪部分是真自体,哪部分是假自体。
第一个:
我女儿经常跟我玩一个机器人游戏,“你好,雨晴机器人已上线,请下达指令!”让我下达“向前走、向后转,走过去、拿来什么东西”的指令,我告诉他向前走,她就向前走;我说向左转她就向左转;我让她把披萨拿来,她就给我把披萨拿来。
有时我会故意给她下达一些撞墙的指令,“向前走,向前走,向前走”,其实再往前走就会撞墙,这时她就会抵抗我的指令,一边故意抵抗,一边哈哈大笑。
第二个:
我说“吃饭了,快过来!”她偏就躺在沙发上看电视,你想让她干什么她就不干什么。
在这两个小例子里面,哪部分是孩子的真自体,哪部分是假自体?
没错。刚才的这两个案例,扮演机器人的是假自体,故意违抗指令和躺在沙发上不过来的是真自体。
说通俗一点,真自体是我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假自体是别人让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其实真自体和假自体,它们都是自我人格的组成、侧面或者不同的组成部分。每个人人格特质中,都有这两个部分,而且在生活中是混合体。
意识到孩子的人格自我和两种自体呈现,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有清晰的答案。
比如孩子的“叛逆期”有多长?其实,从两岁到100岁都是。“叛逆”就是孩子的真自体在争取自己的生存空间,从一岁半开始有自我意识之后,孩子就进入了“叛逆期”。
青春期是第2波“叛逆期”的高潮。很多父母常常感觉:这两年是孩子的叛逆期,过去就好了。但从真自体的角度就知道,孩子的“叛逆期”结束不了。为什么?因为“叛逆期”才是他真正成长一个人,作为一个有生命、有情感、有自我感受的一个活人,自我意识部分就是他的真自体。
热了要脱衣服,冷了要穿衣服,我现在不想吃饭,我现在要出去跑步,这些都是他真自体的成长,这是一个自我诞生的过程。
我们会在学龄前和孩子有大量的对抗,用指令去控制孩子。有时候父母会希望孩子像游戏里的机器人一样听指令:来,吃饭;来,读书;来,刷牙。确实有这样的孩子,可能在早期比较愿意接受父母的指令,但在孩子的生命成长阶段中,他早晚会有真自我的觉醒和真自体的欲望。
孩子的第1波最容易找到真自体的萌生是在幼儿时期,有些孩子可能进入“我一直是真自体主导”的人生,对于父母外界给的那些指令压根就不在乎,这样的孩子就会以不接受指定为主,按照真自体旺盛的往前走,父母对这样的孩子非常头疼,控制不住孩子,他就是一个野生状态。
还有一种情况,比较接受指令的孩子,到了青春期就会爆发出很多叛逆,父母会接受不了,觉得“我家的乖孩子怎么突然变坏了”。其实不是孩子变坏了,只是孩子的真自体茁壮生长的时间比较晚,每个人在一生都要经历这样的过程。没有“孩子突然变得不听话”这个事,只是他推迟了真自体抗争的年龄。
长期按照假自体发展,
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
有些朋友说一个人的体验到成年后再寻找真自体也没问题,其实只要生活里没冲突,一辈子按假自体生活都没问题;我今天给大家解决的是那些有问题的情况,就是生活中有冲突和痛苦的情况,因为长期按照假自体成长,会在不同的阶段出现不同的问题。
孩子的假自体就是按照老师家长的要求和指令达到外界的预期,比如说孩子现在不想吃饭想画画,但是他知道父母和长辈都希望他准时准点坐在桌边吃饭,他会觉得做一个父母和长辈心中的乖孩子,就应该准时过来吃饭。
如果孩子长期、一直按照外界的指令要求和期待去完成所有行为,会出现的最大的情况就是到后面真自体的功能弱化,萎缩。如果孩子的真自体部分没有感觉,自己根本不知道想要的东西,一直按照父母的指令上到大学,就会出现很多心理学家严厉批评还无法拯救的空心人症。
他仍然能机械式的完成学习。但你问他想要什么?不知道;你问他这件事你想怎么办?不知道;你喜欢什么?不知道;你想过什么样的人生?不知道;你觉得这个事怎么做才好呢?不知道。
这其实是一种自我保护。比如说如果机器人有内在的感受,我跟他说向前走,向左拐,你把这个屋子的地给我擦干净,它不愿意擦就不会去擦。可是机器人没有感受,你让它扫地,一直到没电之前它会一直扫,它也不会不高兴。
如果外界给孩子各种指令和要求非常强,“来,你做数学;来,你按我的方法读英语;来,你玩十分钟;来,现在看这本书”,一直都是这样的话,如果孩子心里有感觉他就会痛苦,没感觉他才能更好地完成这些指令。当外界控制无力抵抗的时候,就会发展出一种心理的本能保护,叫我没感觉。
长时间在空心病的状态下,按照假自体生活,这是很多各种慢性身体疾病和心理疾病的重要来源。我经常会说怎么养生会让自己身体好?其实就是从头到尾都发自内心的身心愉快,把真自体活出来,这个叫做自在状态。
如果说假自体很强大,但自己还能感觉一些真自体,就会有出现非常多的内耗状态,这对人身心都会很有影响。不仅活出真自体,而且能按照真自体想要的方式活得好,这叫自我实现,这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
父母容易陷入的逻辑误区是什么?
生活中,父母经常有一个思维惯性是,“我觉得,你如果这样做会更好;为了要这个更好的结果,因此我希望你按我说的去做”。“我给你一套好的学习方法,按照我的方法去学习,你考试成绩就会好。”这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逻辑。
父母进入了这样的思考逻辑之后就会非常关注:
第一,我的方法和指令是不是好的、对的?
第二,我的方法和指令有没有忠实有效的落地执行;
这实际是一个非常计算机指令式的逻辑:我输入一个程序,你得按这个程序运行,出现一个我想要的结果。但这种逻辑会导致一个什么问题?
如果结果不如预期,例如孩子的成绩不好,父母第一反应就会想:“到底是我的方法有问题,还是你的执行有问题?”就会一直优化自己的程序和孩子的执行。
这样一来,父母的管控就更多了,相当于是不断给自己的程序加补丁、加指令:以前只要求孩子写作业,现在不仅要求写作业,还要按照我的节奏写,按照我的方法去写,下一步还得要求你按照我的思路写,你得这样记笔记,你应该这样写复习思维导图。检查的节点也多了,每个内容和步骤都得检查,就像是程序员不断测试。
第2步就是执行,如果我的方法没问题,那就是你的执行不好,然后优化孩子的执行,要么打孩子,要么一直不停劝,用各种方式把你弄服了,按照我这个去做了,让孩子屈从父母。
当父母陷入了这样的“程序-执行”逻辑之后,就会进入不停优化程序的循环,寻找其他人更多方法借鉴,不停不停改进程序。
这有什么问题呢?最大的问题是:孩子不是AI,不是你按下“run”就执行的计算机。
孩子是有自己情绪和感受的活人,他们对执行程序是有不舒服感觉的。我接下来就说一下,当孩子对于执行程序有抵触和痛苦,会发生什么。
当孩子抵触父母的程序,
会发生什么
这里面有一个很关键的点,很多父母没有意识到或者忽略了:孩子有时学习成绩不好,是他潜意识里制造的结果。
当孩子不愿意去执行父母的程序,他会有好多种防御措施:一种叫做消极抵抗,你让我写什么我就写了,你让我坐着我就坐着,你让我看书我就看书,反正我不会。这个是消极抵抗,他不是发自内心地干,不会用他自己的脑里的智力资源,去主动的学习,是被动执行。
第二种是,孩子可能会通过成绩不好,来让父母放弃掉这套程序。可能孩子都没意识到自己是这么想的,但是潜意识会推动他这么做。潜意识的逻辑是:我按你的程序做了,但是结果不好,就证明你的程序不对,你就可以放弃了吧。所以你会发现很多高控制欲家长的孩子,长大以后的人生经常是貌似每一步都做了,但还是活不好。
但孩子往往低估了父母作为程序员的执拗,很少有父母看到自己的这个方法不好用会放弃,父母只会变本加厉地加码,这个方法不行就两个,两个方法不行三个,业余时间辅导你不行我把工作都辞了扑在你身上,父母就像一个焦躁地进入躁狂状态的程序员,看到自己的程序run不出一个好的结果,就废寝忘食地修改程序。
可是孩子作为一个精神主体,不会心甘情愿地去执行。第三种抵抗方式就是各种直接抵抗,小学的孩子抵抗不过,到了青春期突然发现自己能抵抗的时候,就开始抵抗:把房间门锁上,你就进不来了;你说什么我就吵架反驳;你让我做,我就跟你对着干,这叫做直接抵抗。
还有第四种是逃避抵抗,就是去玩游戏。因为游戏里面是唯一一个他说了算的地方,从游戏一出来就必须按别人的程序去执行,会成为一个AI机器。他依赖于虚拟世界里的掌控感,这是他仅有的能感觉真自体有掌控感的领域。
所以有的时候,你会看到有些孩子玩游戏也没那么快乐,在游戏里也累到快吐了,可他还是不愿意出来,因为他不愿意面对真实的世界,真实的世界会让她产生无力感。如果孩子平时的日常生活是他自己安排的,他真自体比较蓬勃强大,他玩着玩着就会想起来“唉呀坏了,我今天还要干一个什么什么事,赶紧关了,我下线了,我还要干什么什么事”。
第五种可能性就是,如果孩子一直是假自体学习,会经常魂飞天外。有创伤经历的人会知道,当你遭遇到很严重创伤的时候,有一种心理保护机制,让你自己魂飞天外,这也是人的精神意识上面的一个能力,当关注点跑到天外去了,这个肉体跟我没什么关系,就能减少很多的痛苦。
所以孩子会用解离的方式来自我保护,父母在旁边指导自己的学习,自己感觉到痛苦,魂就跑了,剩下一具躯体让父母指导学习,这就是注意力不集中的一种来源,父母因此得出结论:我家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我明明在这说得很清楚,他根本没有专心听。其实他不听,是因为他不想听。他可能坐在那儿四个小时,魂儿在学习上的只有半小时。
总结起来,长期按照假自体发展,会出各种各样问题:
  • 第一种:消极抵抗;
  • 第二种:隐形抵抗,潜意识用糟糕的成绩证明父母是错的;
  • 第三种:直接抵抗,表现为青春期的暴力叛逆,和父母决裂、直接对抗;
  • 第四种:逃避,常常表现为沉浸到其他娱乐游戏里无法自拔;
  • 第五种:解离,魂飞天外,貌似乖乖,其实心没在这;
还有最后一种:假自体运行自如,长期压抑真自体,但最后反弹爆发,这是最危险的一种。这样的人要么一辈子也没问题,要么会做出非常典型的反面案例,比如杀了妈妈的北大学子吴谢宇。并不是说他是恶人,而是他被压抑了太久自我感受性的东西,欲望的东西出来了,你会看到他的性欲和金钱欲的觉醒,导致他感受性自我的觉醒。这时他非常憎恨他的假自体,想把假自体的一切都给切碎,其中就包括假自体的来源——母亲。
问题的答案,在孩子自己心里
总体而言,当父母看不见孩子真自体的存在,长期有意识的忽视、压制孩子真自体的存在,越有可能导致各种学习问题。
平时生活中父母经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不去找原因,到处去找解决方案:景芳老师,数学怎么学?语文怎么学?英语怎么学?我说你问孩子呀,他说孩子不知道。这就是问题所在:怎么学的策略,本来应该是孩子自己寻找,孩子不寻找,家长找策略,就会导致问题。
一旦有这样的现象要警醒自己,让自己stop。如何学习这件事应该是孩子真自体的事情,你应该帮他,而不是把这个任务给到你自己。作为一个程序员天天编孩子的学习程序,本身就是一种不对。遇到问题不去找深层原理,而去找外面的专家给你改程序,这就是第二重不对。你把多重的控制、错误的程序安插到孩子身上,孩子只能会越逃越远。
真正的应对之道是什么呢?是父母把学习的责任真正给到孩子。孩子要学会用他的真自体去追求自己的目标,发展自己的策略,克服困难,找到自我发展方向。
有关“认知孩子的真自体,如何帮孩子真自体成长”的话题,请关注今天晚上的新书发布会和明天发表的第二部分总结
《不焦虑父母俱乐部》新书发布,以世界经典心理学与认知科学理论,为大家缓解25种常见焦虑,欢迎关注!

或者可以扫码加入童行书院不焦虑父母俱乐部,进行系统性学习。
不焦虑父母俱乐部带父母学习心理学、认知发展科学、教育学基本原理,营造共同讨论成长的场域,让每个父母教育心理更通透、更深入,缓解生活中的焦虑,培养自我成长的孩子。
下方扫码,可以1元体验不焦虑父母俱乐部!

互动话题
你的孩子身上出现过“假自体”的问题吗?你通过什么样的方法帮助孩子缓解这样的问题呢?欢迎和我们留言分享你的经历和想法!
拓展阅读
✏ 投稿 | 欢迎投递原创稿件,来稿请投邮箱:[email protected]
📖 转载 | 后台回复“转载”,获取授权方式
童行书院
系统性通识教育
长按关注 一起童行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