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青年人才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近年来,钢铁企业绕企业发展战略和人才队伍现状,不断深入推进人才强企战略,完善人才引进政策,积极搭建人才成长平台,加强高精尖人才选拔力度,构建高端人才链。
新钢:打造天下钢铁英才重要首选地
2月18日,新钢集团召开人才工作会议。近年来公司通过持续优化引才环境,不断加大引才力度,公司的引才成绩取得很大进步。公司坚持以待遇留人、岗位留人、感情留人的多种手段吸引大批高素质人才,为企业持续发展和成绩取得提供了坚实支撑。
新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刘建荣指出,未来新钢要继续发展和生存下去,关键是要靠“人”。要树立把新钢打造成为天下钢铁英才的重要首选地的目标。人才强企要成为今后新钢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核心战略,随着“数智新钢”建设的日趋成型,公司对高端人才的需求非常迫切。所以公司接下来要广纳贤士,不拘一格降人才。接下来,新钢会重点关注985、211高校毕业生和硕士以上研究生的人才引进,为“五年创新倍增、再造一个新钢”奠定扎实的人才基础。
在广纳高端人才的同时,还要加强内部人才的培养, 做好相关工作。一要加大培训力度;二要加大交流力度;三要加大轮岗力度;四要适当提高待遇;五要完善职级体系;六要完善激励机制。
河钢:让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
重视创新、重视人才,是河钢发展的一张鲜亮标签。2021年10月27日,“首席科学家”首次现身河钢发展大舞台。放眼全球引进顶尖人才,河钢引才聚智工作步入新天地。半年多的时间里,全球冶金领域顶尖专家带来的世界先进钢企新思维、新模式、新路径,犹如一股强劲的东风,为河钢炼钢系统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注入了全新动能。
河钢始终把引育人才与企业发展紧密契合,瞄准河钢战略发展急需的技术研发、营销管理、国际贸易等9类高端人才,面向全球公开招聘,成功吸引了以首席科学家为代表的322名国内外行业顶级专家加入河钢创新团队。
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和后备人才,送到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深造”;借力河钢东大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对各类年轻专业人才开展精准化、定制化培训,在实战中提高综合能力。
紧跟河钢全球化进程,选派业务骨干赴河钢德高等河钢境外企业学习锻炼;选派年轻人才通过河钢—昆士兰可持续钢铁创新中心、世界钢协等国际平台参与世界性交流,汲取全球钢铁行业先进经验和管理理念。
加大年轻干部使用,选聘年轻干部充实两级领导班子,打造结构合理、视野开阔、勇于创新、团结务实的高质量管理团队。目前,子分公司两级领导班子“75后”“80后”干部占比达到28%,越来越多的优秀年轻干部走上关键岗位、扛起发展重任,成为建设最具竞争力钢铁企业的中流砥柱。
举办“河钢工匠”清华大学研修班,创建152个职工创新工作室,连续10年组织开展“河钢杯”职业技能大赛,培养了17名全国技术能手、35名全国钢铁行业技术能手、81名河北省技术能手,以及674名河钢金牌工人、技术标兵和技术能手。
武钢:多管齐下打造“短周期、高频次、快节奏”的产业人才供应链
近年来,武钢集团坚持以人才支撑产业、以激励赋能产业,多管齐下打造“短周期、高频次、快节奏”的产业人才供应链,全力解好“效率+效益=动力+活力”的恒等式,人才“燃眉之急”得以缓解,专业队伍初步形成,作战能力持续提升。
在产业大转型中,实现干部职工队伍思想观念、能力素质的转变提升。从班子到骨干的思维碰撞启迪。公司领导班子多次头脑风暴,深度研究产业园区业发展战略和路径。举办4期决策人研修,聚焦战略执行关键点,推动重点项目落地。大范围、高频次的产业知识导入。邀请行业专家、政府部门领导、高校教授,举办城新系列培训,深度解读产业知识,覆盖面达1800余人次。选送21人参加中电光谷内训,与优秀者同行,向标杆企业看齐。锁人群、击痛点的关键能力提升。开展产业人才盘点,按照“将、校、尉、士”四个能级,绘制涵盖660余人的人才地图,构建人才培养十大行动计划,产业人才供应链日趋完善。
2020年6月,武钢集团实施组织架构变革,首次推出“项目制”管理模式,开启了全面聚焦产业园区业的1.0版创业之路。今年6月30日,公司再次召开组织架构调整干部大会,开启了向产业园区业2.0迈进的新征程。作为此轮变革的最大亮点,“事业部”成为集聚英才、干事创业的崭新平台,与此配套,近期公司将密集推出“5+4”产业人才分高地抢滩计划、经营管理者财务专班、产业人才创新共学场等一批人才培养项目。
中南钢铁:始终坚持把人才作为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
中南钢铁始终坚持把人才作为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强化顶层设计,构建“六个清清楚楚”的人才工作机制。立足“一总部多基地”管理模式,以“清楚培养目标、清楚培养对象、清楚培养责任、清楚培养计划、清楚培养过程、清楚培养结果”为标准构建人才工作机制,统一工作节奏、明确工作标准、营造工作氛围,分层分类发现培养使用。
创新工作闭环,建立两年为周期的人才盘点、会议推进、人才库建立、培养实施、评价激励的PDCA闭环工作体系,用机制助推人才发展。
聚焦优秀人才,实施“123”高素质人才计划。聚焦打造规模匹配、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管理、技术和技能人才队伍,建立公司100名管理人才库、200名技术业务人才库和300名技能人才库。不断拓宽视野,开展穿透式访谈排摸,增加人才发现的广泛性;准确评估,开发结构化的“EMBS管理人才综合信息表”,增强人才发现培养的科学性;规范流程,围绕“六个清清楚楚”构建体系,确保人才发现培养的系统性。
统一策划推进,同步召开各单位人才工作会议。韶钢松山坚持“三会推进”机制,推出人才订单培养、引智共研计划等举措,强化三支队伍建设。鄂城钢铁大力开展“揭榜挂帅”活动,推动技术人才在项目中练就本领,激发全员创新创效的内生动力。重庆钢铁建立管理者研修会、博士工作站等平台,开设技术引领等品牌课堂,为人才培养搭台唱戏、筑巢引凤。
马钢: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打造高技能人才队伍
马钢集团坚持党管人才,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培育造才爱才敬才用才环境。
坚持高端引领,打造工程师创新“群雁阵”。马钢集团始终坚持高端引领,着力打造专业齐全、结构合理的领军人才队伍,现有在聘宝武工程科学家3人、马钢专家3人、首席师75人。同时创新评价激励机制,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利润分享计划,推动科研人员创新劳动同利益收入挂钩,并将核心科技人才纳入股权激励对象,激发人才创新动力。
坚持需求导向,打造高技能人才队伍。今年以来,马钢集团共发布三批技师、高级技师认定工作计划,涵盖17个职业(工种)。
坚持自主培养,抓好梯队培育大计。开展“1+2+4”科技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建设型钢、特钢(含工业线棒材)、轮轴三个专业的“1+2+4”团队,基本涵盖了重点战略产品发展方向,并针对科技人员常态化开展知识迭代工程。贯彻落实宝武新进大学生“基础岗位历练、 基层实践、一线锻炼”理念,对2022年新进大学生实施“游学历练”,实现交叉赋能,助力新员工快速成长。
中天钢铁:持续打造青年人才高地
中天钢铁目前企业共有团员青年8000余人,其中科技人员2000余人,熟练技术工超4000人,各类劳模、技能标兵近百人。老、中、青三代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合理稳定,有力支撑起企业未来20年的创新发展。

2008年起,集团就发起“人才强企发展规划”,每年从全国一流高等院校、冶金类专业院校招聘大批“签约大学生”充实人才队伍。如今,一大批当年青涩懵懂的学生,逐步成长为各条战线的骨干力量,肩负起企业转型发展的重任。去年3月,集团还亮相常州市全球人才云聘会,正式启动新一轮“高端人才引智计划”,“十四五”期间将投入超10亿元,打造一支500人规模的硕博人才队伍。
截至目前,集团已培养出省行业工匠6人、省岗位技术能手11人、特殊工种岗位人员1255人,中高级技能等级员工年递增率达到14.8%。董才平表示,钢铁已成为科技、技术、装备、资金、人才密集型产业,未来10年中天钢铁还要再招3000名签约大学生,再造下一个人才高地。
陕钢:构建高端人才链,打造市场化人才引进机制
近年来,陕钢集团从引进外部职业经理人到内部选聘职业经理人再到规范任期制管理,夯实契约化目标责任,形成了人才 “引、用、育、留”一体化管理体系。先后引进了生产、经营、研发、管理、金融等领域高精尖缺人才114人。在集聚优秀人才引领企业创新发展的同时,推进了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有效解决了陕钢集团在改革发展、技术攻关、科技创新过程中的人才短缺问题。进一步夯实了陕钢集团人才基础,实现了人才“变量突破”。
2018年以来,陕钢集团积极落实陕煤集团“万人计划”,全面推进员工公开招聘。按照校园招聘+社会招聘+一线岗位补充的方式,累计招录各类人员2006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人,硕士研究生101人,本科1489人,大专415人。不仅发挥了就业的“稳定器”和“压舱石”作用,还借此积累了丰厚的人力资本,
人才队伍学历结构持续优化,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由11.06%增长到17%,有效促进了人才“增量崛起”。
面向未来,陕钢集团还将持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坚决贯彻落实陕煤集团关于“超前储备人力资本,要挖掘潜力多招揽;要关键岗位多储备;要精雕细琢多培育”的重要要求,深入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加快推进人才队伍建设,构建具有竞争力的聚才机制,充分激发人才队伍活力。立足陕钢集团新一轮战略和科技发展规划目标,打造一支充满激情、敢于担当、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分满足企业战略发展要求的人才队伍,构建新一轮规划目标实现的人才高地。
除此之外,近年来,钢铁企业因发展需要,组织高薪招聘人才工作:方大集团达州钢铁招聘清华大学2021年、2022年毕业的应届毕业生,年薪不低于50万;2021年7月19日,萍安钢铁招聘的第一批共71名2021年院校毕业生前来报到。入职者中,北京大学毕业生1人、清华大学毕业生3人;抚顺新钢铁招聘总工程师,年薪超100万;3月24日,包钢稀土研究院全网发布“卓越计划”人才招聘启事,500万元年薪重金吸纳高端人才;4月16日,包钢稀土研究院科技创新再出大动作,柔性引进8位人才加入包钢科研战队,壮大企业科研实力;陕钢集团于9月14-16日成功举办了汉钢公司总经理岗位的公开招聘工作;湖南省国资委2022年度“英培计划”人才拟选拔对象名单公示,湖南钢铁集团选拔了41名高校毕业生,其中有8名来自清华大学;近期,宝钢股份2023届“英才”招聘开启,享受6项奖金、9项补贴......
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工业和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意见提出要加强重点人才队伍建设:
一、建设战略科学家梯队
坚持长远眼光,有意识地发现和培养更多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具有战略科学家潜质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二、支持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快成长
发挥科技领军企业,部属高校,部属科研院所等作用,组织产学研协同攻关,在人才梯队配套,科研条件配套,管理机制配套方面给予特殊政策,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三、培育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力量
引导和支持政产学研等各方力量,着力培养一支政治素质高,创新活力强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
四、壮大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队伍
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完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标准;加大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力度;健全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选拔方式。
五、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加大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力度;促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交流合作;着眼提高产业基础能力,组织实施制造业人才支持计划,选拔和支持一批高水平管理,技术,技能人才,着力解决企业留才难,引才难和育才能力不强的问题,提高制造业企业人才集聚能力。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企业发展的第一动力。要打造一流的钢铁企业,必须要引进一流的装备和尖端人才。各钢企紧跟国家战略,招引、培育高层次人才,为打造后劲十足、大而强的队伍提供坚强人才支撑,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
- END -
关于本文:
撰稿/张颖
校审/殷福林
编辑/张颖
信息参考/各企业微信公众号、工业和信息化部,今日钢铁综合整理
本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及应用建议。
声明:若需转载或复制本文章,必须注明来源。如果未标注或标注为非本公众号名称,本公众号将保留追究其相关责任的权利。
扫描识别二维码
下载获取更多资讯
更多精彩资讯尽在
今日钢铁APP
往期精选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