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weier_36
发布在一亩三分地
原帖《离开湾区四周年小结》
不知不觉已经离开湾区在欧洲工作生活了四年了,明年春天我就搬来柏林满33个月了,可以申请永居了。来地里更新下生活步上正轨后,方方面面的感悟。

工作

刚搬来柏林入职的时候是第一次当manager,经过了两年的磨练,算是艰难渡过并适应了IC转manager的过程,工作上也更得心应手了起来。
因为组员分布在伦敦、柏林和都柏林,stakeholders也分布在欧洲各个国家, 所以我基本上是100%在家办公,偶尔办公室里有summer party或者holiday party才会去露个脸凑个热闹。
最近转了组,全部的stakeholders都在美国东岸,我的direct report也分布在东岸和南美,所以现在一般早上10点11点多才开电脑,晚上开会最晚会开到8点。
欧洲的同事处事方式大不相同,总体来说挺符合各个国家给人的“刻板印象”
德国同事非常直接,一旦建立了一套工作流程就会非常严格的执行;
北欧同事非常务实,人狠话不多,一个跨组项目需要他们什么时候deliver一般都提前给你做完了;
英国的同事爱面子也爱抱怨,总要和德国比个高下争欧洲第一;
南欧的同事总体比较散漫,但是蜜汁乐观,夏天七八月基本整个办公室都空了去放长假,找不着人。
队友也一年半前裸辞,搬来了柏林和我团聚,柏林本地的互联网startup得益于疫情以及低利率,一年前的市场非常火热。
队友找工作非常顺利,一两个月内就拿到了offer,入职一年不到就顺利升了职。至于升职空间方面,我在美企互联网,队友在德国本土互联网公司,我们的感觉是外国人做到director或者vp应该就到头了,再往上走要么需要搬家去美国总部,要么需要本地语言流利,且非常熟悉本地市场。
在工作保障方面,德国的互联网行业裁起人来和美国并没有太大区别,因为notice period是3个月的缘故,所以3个月的severance package是标配。
我能想到唯一的两个优势是
1) 孕妇、休产假的父母以及有长期疾病的雇员很难被裁,前两种情况是受法律保护,公司必须和本地政府打申请报告说明公司资不抵债或者员工犯了重大过错,且政府审批通过以后才能裁员。
最后一种情况我自己当manager就处理过,最后公司HR也是把人保了下来,让他在公司内部找一个自己喜欢干的职位苟着。更滑稽的是因为今年公司hiring freeze,对方team没有funding,headcount还挂在我们组里由我们出钱。我总想如果这个员工人在美国的话,可能今年就是另一番光景了。
2)如果同样是拿的工作签证,在德国社保交满一年后失业是可以领失业补助的,在美国的话据我所知H1B失业的大多都领不了,虽然领工资的时候每个月都在给FICA做贡献。

住房

柏林的住房短缺问题非常严重,外国人刚来并不容易找到房子。
我刚来柏林的时候,花了1500欧/月短租了一间50平带家具的serviced studio,位置在柏林市中心,方便我初来乍到观光并熟悉周围环境。
后来又花了几个月才找到了西柏林的一套公寓,1400欧/月能租下120平两室一厅的公寓,包家具和水电网费。
去年年初的时候因为担心通胀问题,所以快速做了决策准备下手买房。再看了2-3个月的房源以后,我们以1.3%的利息零首付贷款十年,买下了一套两室两卫的新建公寓,今年起再也不用担心租房难的问题了。
虽然我和队友都不说德语,但是整个买房、贷款和装修的过程都可以找到说英语的来接洽。除了买房合同和公证等法律步骤按照法律规定必须以德语才作数,我们有额外花钱请律师和有资质的翻译陪同。
我们买房也算是赶上了末班车,今年德国的利息涨到4%了,如果我们拖到今年再买,可能就很难做到零首付了。

生活

柏林是个包容性很强的城市,这点和旧金山很像。面积很大,差不多是旧金山的八倍,东、西柏林的每个区都有自己的特色和标签,基本上都有自己的商业中心,所以我平时住在西柏林可能一年也去不了几次东柏林。
因为是东德的缘故,城市初看上去并不高大上,但是很接地气。一年有四季,春天可以看樱花,夏天日照时间很长,晚上九点多才天黑,秋天有红叶,冬天会下雪且日照时间短,但是因为地理位置的关系并没有纬度更低的波士顿寒冷。
我和队友都有30天年假,我们一般4月底复活节、夏天以及圣诞会各休2周的长假出去旅游。之前两年的12-1月都在西班牙靠近北非的加纳利群岛度假加上远程办公,所以柏林的冬天也没有之前想象的难熬。
柏林的物价很低,我们平时买菜花费在600欧/月,平时下馆子差不多人均20-25欧,不用额外给小费。亚超还凑活,和湾区大华的规模肯定是没得比了。中餐馆、面包房等也没有湾区的选择多,总体水准在欧洲应该算是中等偏上也不强求了。
不过欧洲总体食品安全标准比美国要高,如果住久了适应且喜欢上了欧洲美食比如葡萄酒、芝士和香肠的话,那这些在欧洲真的是价廉物美,我们一个搬去湾区多年的德国高管每年回德国都要屯上一堆带回湾区,然后再和我们吐槽说napa valley的葡萄酒是"undrinkable" lol.
至于语言方面,我和队友在柏林住了两年,却依然不会说德语。在柏林生活的话问题并不大,柏林外国人比重很高,德国人有时候都和我吐槽去个餐馆碰到服务员居然不会说德语只会说英语。不过生活中也偶尔会遇到一些需要用德语沟通的场景,总体在语言方面肯定是没有在湾区更自在。

医疗

全民医保,缴费和收入挂钩。我和队友因为收入高每个月都要支付封顶380欧左右的保险。在湾区的时候因为公司有给力的医保福利,所以我记得当时每个月只要出250刀左右。
我因为身体原因每隔几个月就要去医院复诊,整体体验还算不错,每次去只要出示一下医保卡就可以了,不用折腾报销也不用付copay。疫情期间也出现了像doctolib这样的互联网公司,预约也比以前方便了不少。

总体上来说

我们还算比较庆幸疫情发生的这几年人在欧洲。一个是很多国家还没开放入境的时候,至少我们还能在申根区内出国旅行,这两年下来欧洲境内也跑了不少地方。
第二是在目前裁员大潮下,欧洲社会保障safety net的优势就显现了出来。在经济一片欣欣向荣的时候,大家不需要担心裁员或者看病,那么美国确实是适合年轻人或者想组建家庭的小两口打拼的地方。一旦经济开始衰退,公司的各项医保、产假福利等都随着工作的丢失而丧失的时候,那么处在欧洲至少还有政府帮忙兜个底。
当年决定不回湾区的时候也是从卢森堡、米兰、伦敦、巴黎和柏林这几个城市里一拍脑袋选的柏林,住了几年以后愈发的喜欢上了这座城市,我们搬运过来的朋友们也都很喜欢这座包容且接地气的城市。
接下去几年我们就打算在柏林长期驻扎了,不过十年以后的事儿谁也说不准,我当年去美国留学的时候也绝对无法想象,十几年后的自己居然会住在柏林。只要自己对未来不设限,想折腾就去折腾,但是给自己留足退路,做了决定就不去想当初,给自己时间多尝试多适应,那么就能把把生活过成想要的样子。
大家如果还有相关的问题和看法,欢迎点击“阅读原文”到一亩三分地讨论

今日推荐

信息来源一亩三分地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文禁止任何形式的转载,请与一亩三分地联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