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是中国道家文化开宗立基的经典著作,被历代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哲学家尊为圭臬,奉若“圣经”。
同时从“摄生之道”、“养生之道”、“站桩求物”的角度来看待和认识《道德经》,
《道德经》对于修身、修心、养生、摄生以及“物”之所状都有着前瞻而又精准的描述,于当世的修性养生都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

 一、“物”为何物  
《道德经》第十四章中讲:视之不见,名日夷;听之不闻,名日希;抟之不得,名日徼,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嗷,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就是说,在平常状态下,“物”是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的,这三种状态其实都混合在一起了。
只有经过站桩,武功境界达到了“孔德之容”的人,在演练时才能把“物”表现出来,之后又归于无物了。
因为它没有固定的形状和形象,虽说其象惚恍,但是气势恢弘,大气磅礴。

这就是中国拳学孜孜以求的核心与实质——“求物”。
即求得全身浑元整劲,且此整劲能够一触即发,炸力无断续。
这种“物”所表现出来的气势磅礴、气势恢弘、雄壮伟岸、动作大气的神态,是由身内而身外所散发出来的,是真实的,浑然天成的。
因为它使外在的形和力与内在的神和意达到了高度和谐与统一,这种高级功夫境界早已经超越了一般的机体力学的范畴。

 二、站桩求“物”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中讲:“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其实这就是站桩功的古代称谓,以站桩姿势站立,双手臂的位置不变,双脚的位移不改,此后再继续观察身体内部所产生的酸麻胀痛等感受与变化,以及循环往复的各种反应。
老子的“独立不改”和现代的站桩功是养生摄生的高级功法,也是简捷和高效的,然而它又是那样的朴实无华,看上去又那么的简单枯燥,真实“视之不足见”啊。
但是我们如果想求得“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抟之不得”的“物”浑元整劲,就必须通过这个枯燥的“站桩”来获得。
要真正按照站桩求“物”摄生之道的练习步骤,用《道德经》中的“抱一无离,独立不改”,
用《黄帝内经》中的“独立守神”,用现代的“站桩”方法来求得。在没有得到“物”之前,不要像鸟那样去飞,不要像马那样去跑,在没有得到“物”的时候,不要做位置移动的屈伸运动,此也应和着《管子》“心术”中提出的“三毋”学说。
中国古代文化中有一个鲜明的特点,主张以“静”为主参学悟道,所谓“致虚极,守静笃”,即强调在修炼时注重内悟、内省、内物的体认,并以此来感应、感知人世间和宇宙间的万事万物,用自身的体悟和感觉来认知体内体外的世界。
《道德经》中的“抱一无离,独立不改”,同我们现代人所说的“站桩”都是在静态中进行的,只有持久地保持着“站桩”的姿势;
才能体认到这种运动变化的规律,才能达到“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的目的,才能最终获得“物”。
你若喜欢,点个在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