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经授权转载自
Vista看天下
(ID:visataweek)

终于!
《阿凡达2》宣布内地定档12月16日。
对于很多人来说,这不仅是一部大片,更是自己“必须”再次走进电影院的理由。
虽然在此之前被导演卡梅隆鸽了无数次,心也被伤了无数次。
从阿凡达1在全球掀起观影巨浪之后,几乎每隔半年都会传出有关续集的消息——要立项了、要开机了、要定档了……
一拖就是12年。

拖到观众对大片审美疲劳,对3D人人喊打。
但当它归来,依然是王者。
第一批去电影院看《阿凡达》永远都会记得,自己如何在巨大的银幕前目瞪口呆,感到整个人都被洗礼。
仿佛已经亲身走进那个奇幻星球,闪着磷光的神奇生物、色彩斑斓的飞鸟就围绕在身边。
尽管在特效震撼人心之余,它也一直饱受剧情俗套的争议。

但我依然要说,无论过去还是今天,《阿凡达》就是一部伟大的电影。
伟大到在当时的国内影坛掀起巨浪,甚至有媒体组织小地方的观众去大城市看IMAX版本,俨然成了观影旅行团。
当时不觉得有什么——直到如今回望,才发现我们正在失去的“热闹”有多宝贵。
大冬天排队到凌晨,就为一张电影票
刚听说《阿凡达2》开始定档的时候,我曾试图跟身边的00后解释第一部当年有多火。

后来发现真的很难解释。
因为那盛况不仅之前没有,之后也再没出现过。
就连2014年宁浩拍《心花路放》,都安排了一个cosplay成阿凡达的女孩,跟徐峥演了一段狗血情感戏。
《阿凡达》2010年在内地上映,当时是1月份,冬天最冷的时候。
但哪怕是在气温动辄零下的北方城市,大家的观影热情也极其高涨,如今的什么网红打卡根本比不了。
你能想象电影院第二天8点半开始卖票,有人前一天晚上7点就来排队吗?
能想象就连凌晨四点的场次,观众也能把300人规模的大影厅坐满2/3吗?
当时看过片子的人中间流传一句话,“2D的《阿凡达》跟3D巨幕的《阿凡达》完全是两部电影。”
而全国仅有14个IMAX商业影厅,一时间巨幕场次一票难求,甚至一度涨价到了200块一张。
有网友回想起当初的观影经历,自己所在城市没有3D影厅、巨幕影厅,就千里迢迢坐大巴车到隔壁城市去看。

“好不容易到了电影院,发现所有人都在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跑向售票点。”
没有智能手机、网络购票,就算电影院就开在家门口,也得大清早起床排队。
上海一位妈妈为了帮儿子买票在门口蹲了一个通宵,不仅裹着棉衣棉鞋,还在身上贴满了暖宝宝;
石家庄凌晨首映日当天气温是零下八度,结果影厅里座无虚席。

《阿凡达》当年的内地票房高达13.4亿,是第一部破10亿的大片。
而仅仅这14个IMAX影厅,就贡献了1.68亿——作为对比,《钢铁侠2》当年的票房为1.72亿。
即使是没有3D影厅的电影院,也靠普通版本赚得盆满钵满。毕竟这片子根本无视什么“年龄圈层”“目标受众”的规律。
“当时抢票都是全家齐上阵,就连从不看科幻片的我爸妈都心动了。”
如今大家回顾《阿凡达》当年的观影盛况,经常会说这是因为国内观众第一次领略到3D电影的魅力。
但仔细想来,它的成功其实源于多方面因素。
第一重保险是导演卡梅隆。
托经典爱情片《泰坦尼克号》的福,当时他可能算是国内观众最熟悉、最信任的外国导演之一。

第二重保险,是把特效和市场化大片结合在一起的形式.
之前不是没有3D电影——比如09年的动画片《飞屋环游记》《冰河世纪3》都有3D版本,以及更早的儿童片《非常小特务》。
但以上这些大多以猎奇的形式存在,相比电影,更像环球影城和迪士尼里那种小项目。
直到《阿凡达》,“要不要看3D”才真正变成了普通观众的观影选择。

第三重保险,也是被很多人忽视的——
《阿凡达》作为一部外国大片,当时在中国的宣传是非常成功的。
卡梅隆来中国做宣传时,特别提到片中悬浮山的灵感来源于黄山,“我们只是让黄山飘在天上”。

后来在各路媒体和网友的舆论助推下,又出现了“取景张家界的说法”。
张家界甚至短暂地把景区内的“南天一柱”,改名为电影里的“哈利路亚山”。
引发争议后又改回去了。
但无论如何,这些讨论都让观众对这个发生在遥远星球上的故事,产生了“与我有关”的感觉。
在一系列的天时地利人和之后,火的其实已经不止是《阿凡达》这部电影。
它成了文化现象,一种所有人都觉得自己得努力跟上的时髦。
从特效到剧情,再到幕后的技术和花絮,都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如果说后来以《复联》系列为代表的爆米花片子,是电影深入大众消费最具象征性的标志——
那么阿凡达就是这个模式的开端。
“有了特效,谁还看剧情啊”
很多人回忆当年看《阿凡达》的经历,会发现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清楚地记得生命之树第一次出现在镜头前的样子,却完全不记得电影剧情。
提个问题测试一下:电影中那个星球的名字是什么?
答案是潘多拉——是的,不叫阿凡达。
而片中高大、蓝皮肤的外星人,名叫纳威族。
……没错,也不叫阿凡达。
男主操控的纳威人复制体,才叫“阿凡达”。
如今人们对那些特效厉害、剧情平庸的电影,或许会挑剔地评论一句“炫技”。
但当年在电影院的3个小时实在是前所未有的震撼,最直接的观感盖过了一切。
有多震撼呢?网上甚至流传着一套“《阿凡达》观影防晕指南”,现在看仿佛幼儿园级别:
“带一块眼镜布,你会发现3D镜片上沾满了指纹;
“跟着画面的焦点走,不要看虚掉的景。感觉就像一根手指对着你的眉心,只看手指尖。”
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在法国公开放映了世界上第一部电影《火车进站》。
现场观众以为真的有火车向自己驶来,纷纷张皇离席。

而12年前坐在《阿凡达》巨幕厅里的观众,大概也经历着类似的冲击。
卡梅隆带给全世界观众的,是评价电影的另一个维度——视听效果。
在《阿凡达》火爆的这一年,国内电影行业发生了两个直接的改变,
第一是影院银幕数量暴增,1年内多了将近1300块。
此前大型商业电影院,大多集中在文娱活动更丰富的一线城市。
但到了2010年底,很多二三线城市也出现了拥有15个以上放映厅的超级影院。
另一个变化,是“3D”概念的井喷。
后知后觉的电影院们,匆忙引进当时还非常昂贵的3D放映设备,因为“只要能放阿凡达,就能赚钱。”
不只是在电影行业,甚至电视厂商也开始推出“具有立体高清效果”的产品。
澎湃新闻报道:“就连DVD播放器上也加入了3D按键。把画像变模糊,再戴上红蓝眼镜看蹩脚伪3D画面的家庭观影风潮,吸引了不少人买单。”
后来又演化出了这种自制的裸眼3D。
看似不得章法的产品设计,却都反映着一件事——如今“观众苦3D久矣”,当初却“盼3D久矣”。
或者说不只是3D,还包括动作捕捉、绿幕特效等视觉技术。
有段时间网上特别流行把国外特效大片的拍摄现场,和成片剪辑在一起;
这个流派,最早就是从阿凡达开始的。
对于国内观众来说,有关电影的记忆曾经跟电影院并不完全相关。
毕竟很多人的好片启蒙,都是靠租碟和中央六套完成的。
但《阿凡达》之后的10年,电影院和KTV、酒吧一样,成为了普通人最主流的娱乐方式之一。
而电影——或者说是一部分电影,也变成了在漆黑环境里发生的“沉浸式奇观大赏”。
网友们乐于分析银幕上哪些东西是真实的,哪些是后天“加上去”的。
研究哪种片子适合巨幕、哪种适合3D,哪部大片必须在有杜比音效的影厅才能“百分百欣赏”。
你信吗?当年大家甚至会为“3D大片到底要看原声还是中文配音”而争吵不休。
地方台还煞有介事地做了专题讨论。

更离谱的是,最后获胜的居然是中文配音——因为“飘在空中的字幕会让人出戏,无法达到真正的沉浸式体验。”
另一种“伟大”
其实早在上映当年的火爆氛围中,《阿凡达》就有“过誉”的争议。

大多都是嫌弃它情节俗套。

整个故事概括起来很简单,殖民外星球的人类爱上土著少女,并帮助土著们反抗人类,是个类似迪士尼《风中奇缘》的故事。
但由此可以引出另一个问题:剧情平庸,就不能是一部伟大的电影吗?
我始终都记得开头那个镜头:熄灭火把之后,男主第一次看到潘多拉星球的美丽。
也是观众第一次看到这颗星球的美丽。
周围每一株植物都闪烁着梦幻的光泽,微微颤动的样子仿佛在呼吸,
原本危机四伏的陌生雨林,瞬间变成了一个梦幻而善意的世界。
银幕上呈现的,是最直观、最虚无缥缈的美。
但构造出这种美的,恰恰是最精妙、最不依靠“感觉”的电影制造工业。
后来的《阿凡达》的幕后纪录片,呈现了创造这个世界的过程。

从世界观塑造、形象设计,到情节推动、可视化实现——完成它的是一个有着几千名专业人士的团队。
导演卡梅隆开始对这个星球的设想只是一种感觉,希望它“先带点恐怖,然后一点点变美”;

而让这种感觉最终出现在银幕上、传递给观众的,是设计团队为幻想生物画的成千上万张草图。

《阿凡达》的伟大,在于它是电影工业极致精妙的象征。
依赖灵感,但更依赖每一个不算天才、但足够优秀的工作人员的“死磕”。

光是制作纳威人的坐骑“魔鬼鸟”,就整整花了两年的时间。
设计团队研究了很多生物的花纹和形态,只为达到“真实感”和“想象力”的完美平衡。
土著纳威人的设计,也经历了种种坎坷。

一开始设计成类似爬行和两栖动物的形象,但因为有恋爱戏,又不能“看起来让人害怕”。
于是设计团队先是画了无数草图,定稿后又交给雕塑人员进行细节的打磨;
在经过各种特效处理,最后才变成电影里呈现的样子。

在前几年特效大片满天飞的时候,总有人追问:“那些空有视觉效果却剧情空洞的大片,到底有什么意义?
但回到起始点,或许这种电影能够存在,本身就是意义。
没有极富思想性的导演对于社会、人性足够深刻的表达,也没有绝对精巧的故事设计;

可依托现代工业实现的人工之美,同样稀有、难得,且让人心动。
一个普通的观众,甚至是看不懂电影、只为打发时间的观众。
买票走进影院,依然能度过叹为观止的2个小时。
就像2010年《阿凡达》刚刚上映的时候,记者在某IMAX影厅外采访了一位从其他城市专程赶来观影的男生。
小伙子说自己看了电影之后,还在楼下商场逛了街、玩了游戏机。
“觉得度过了非常快乐的一天。”
他或许并不那么爱电影。没有这部全民讨论的大片,也可以去吃饭、唱歌、打桌游。
但电影本来也应该属于他。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