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大家都转发张艾嘉那句话:“很怕电影被小荧屏取代,希望电影能永远存在”。在今年我常常觉得更需要大银幕的力量。
现在终于有美丽的“电影”可以看了!《沼泽深处的女孩》明天就要上内地院线了。已经想不起我上一次去电影院是什么时候。但是前几天本片点映时去看了还是很开心。
光是看美丽的女孩如何在大自然里独自生活,就是坐在家里替代不了的观影感受。
本片由全美超级畅销书《蝲蛄吟唱的地方》(làgǔ)(《 Where the Crawdads Sing》)改编,奥斯卡影后瑞茜•威瑟斯彭很喜欢这本书,推荐之外还当了制片人。
瑞茜•威瑟斯彭这几年来做制片人也相当有眼光,电影《消失的爱人》和电视剧《大小谎言》都出自她制片之手,看得出来她喜欢女性主义表达且有悬疑吸引力的故事。
女主角黛西·埃德加-琼斯(Daisy Edgar-Jones)也是这几年的高分剧《正常人》(《Normal People》)的女主。1998年出生的黛西·埃德加-琼斯这几年是“好莱坞新缪斯”。她的大眼睛有记忆点,长相柔中带刚,既有故事性的破碎感,但也有坚韧的气质。
这次黛西·埃德加-琼斯出演“沼泽女孩”,也是这样很符合她气质的角色。她的形象在自然环境里显得很有灵性。让人感觉她是一个和大自然相联结,又有独特的智慧的女孩。
故事的设定有些传奇,一个神秘的沼泽女孩,从不和社会往来。沼泽边死了一个男青年,她被控是嫌疑最大的凶手。凶案和女孩的一生交错展开,还有反转剧情。视觉上很舒服,叙事娓娓道来但是依然很吸引人,还有一种基于自然逻辑的女性主义立场。
女主角基娅原本有一个大家庭,但是父亲有家暴倾向,殴打妻子和儿女。妈妈在暴力对待下精神失常而出走,接着是她其他的兄弟姐妹也出走了。
基娅没有走,学着跟阴晴不定的父亲相处,直到父亲也出走了。她就变成了孤身一个人在沼泽生活。
这个设定很容易被误以为是“人和自然的传奇”或“风光片”,但从电影里更能感受一种更广泛的、每个人都能代入的孤独和痛苦,也有社会问题的隐喻。
未满10岁时基娅就要自己谋生,只能在沼泽地里挖贻贝换取必需品。她像一个大自然里的小动物一样学习生存和自给自足技能。
大自然里也是危机四伏的,基娅从小就要独自面对自然的危险,学习孤独地生活。
基娅在自然里学会了和孤独共处,她不断地被放弃,亲情或爱情伤害了她时,她无能为力,只能在沼泽里度过,自然里生物和动物给了她治愈,她可以跟自然做朋友。
也是自然给了她兴趣和爱好,她从小就会辨识动物,在识字和阅读之后可以仅凭兴趣就记录下沼泽的生物图鉴,最终是这个兴趣一次次引导她走出困顿。
一个人的救赎最终只能通过自己来完成。
和“荒野求生”故事不同,沼泽里的小船可以开往小镇,基娅通过水边的杂货店和现代社会产生一点连接,可以卖她挖的贻贝换钱,买现代社会的生活必需品。但她无法融入小镇的生活。小镇上的人们看到一个未成年的小女孩无依无靠,第一反应是歧视她、妖魔化她、猜测她是否是狼人,各类流言蜚语围绕着她。
“她不一样”就是人们戴着有色眼镜看她的理由,尽管她毫无疑问是没有一丝过错的弱者、是不幸家庭的受害者。
这种“排除异类”“不同情弱者反而审判弱者”的氛围,在今天很多社会议题上,在互联网舆论中,其实也是一样的。
由于家庭支离破碎,根本没有人管基娅的学校教育问题。当杂货店老板娘提醒她可以去接受公费教育之后,基娅只去了学校一天,因为她穿着简陋、因为她看起来不像个城市里的人,因为她没有受过教育。巨大的嘲笑让她立刻从学校逃离。
因此她就专注地跟沼泽地相处,辨识搜集记录每一种生物物种。大自然或许有危险,但在她的认知里,小镇上的歧视和流言蜚语更可怕。
也是我特别能代入的点,我们都有被主流社会排挤的时候,那种排挤袭来时,耻辱感和抗拒感是很难战胜的。也许一个励志故事会写,这个聪慧的沼泽女孩忍受嘲笑学会了知识逆袭了。
而电影里的基娅决绝地离开了社会,只和沼泽一起生活。也许这过于传奇和理想化,但只作为一个“隐喻”来看,也许是某种答案:如果一个规则始终在歧视和伤害你,有没有可能直接离开这个规则?
也有观众把《沼泽深处的女孩》归为“纯爱片”,因为感情戏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她先后遇到了两个愿意到沼泽边跟她相处的男孩。
可能是因为孤独和从小缺爱,一直渴望能恢复一个正常的家庭,所以基娅很容易坠入爱河。另一方面,根据原著的暗示,自然界中动物配偶行为随处可见,这塑造了基娅对于恋爱的接受度。
(△电影里对恋爱场面的展现也更像自然界里的动物)
第一个男友泰特理解她、尊重她、跟她有共同语言。泰特教会了女主角拼写和文字,让她可以看书,引导她把自己搜集的生物学资料整理出来。
如此理想的爱人,却在上大学之后选择了“正常社会的生活”。某种程度上说,是灵魂伴侣为了自己的社会评价,离开了她。

第二个男友蔡斯,没文化、很粗鲁,但执着地追求基娅,基娅跟他发生了关系,和他在一起,试图跟他结婚,直到发现他并非良人。
沼泽女孩的爱情跟生活里的也差不多,一个跟你相爱的人,但会有软弱和自私的时刻。在意这些伤害,可能一生都不想再面对他。如果还想回头选择他,就要越过难堪的龃龉。
另一边是油腻的占有欲强的人,不理想,但他提供了一天天的陪伴。我觉得尤其妙的是电影里呈现的蔡斯,前半程就是那种“说不出哪里有毛病就是让人很不舒服”的人。除了他急吼吼地想跟女主角有肌肤之亲让人不悦之外,很多小细节都设计得很好,例如他进入基娅的房间,对基娅的生物笔记和画作的那种随便拿起放下,没有一丝尊重,后来他果然损害了基娅这个“属于自己的房间”。
很多观众不理解基娅为什么会选择这个“油腻男”,其实原著里写得更清楚,因为基娅是在自然里习得“欲望”,她知道自己有欲望,她愿意面对这个欲望,找个陪伴。
而蔡斯最糟糕的不是感情上处理得不好,更在于他在基娅想分手之后,采取了暴力手段伤害她,妄图侵犯她占有她。
所以就要说到本片我认为最值得推荐给女性观众的一个点:女性面对暴力,反抗本应该是天性。
基娅从未被文明世俗规训过,沼泽养育了她,她从自然万物中学会了适者生存的法则,即“万物为了生存竭尽全力”。
“父权制的暴力”反复地伤害女主角基娅。一开始她和家人都被父亲家暴。第一次她处理暴力的方式是像弱小的动物躲开食肉动物一样,躲着父亲,不被他撞见就不会被打。
伤害她的男友蔡斯,一切的目标都是占有女性、支配女性、宣泄自己的欲望。当他发现基娅要分手意识到对方已经完全失控之后,那个恐怖的感觉,不只是他动粗,而是他完全露出了要把女性当作自己的物品的那种支配欲。
而我最喜欢的,就是女主角被暴力对待后立刻以牙还牙,恶狠狠地打了回去。
本片由始至终都围绕着一个悬疑点,基娅人生也因这个悬疑而展开。结局应该是会非常有争议性的。
但是无论你怎样看待这个故事,“沼泽女孩”的内核其实是:没有被规训过的女性是什么样的?
自然教会了她发怒和反击。
我很喜欢女演员每次发怒或痛苦的表演,看起来像一头小野兽,痛苦时对着天地哀嚎,生气时用最大的声量吼出自己的不满意,随时准备反击入侵。没有姿态好看,没有柔弱,人生气了就应该是这样。这是女性可以有的愤怒感。
基娅从自然里学习性欲,也在自然里学习两性相处——亲密关系应该对我有利,对我不利要离开,伤害我的要反抗。
这种“自然逻辑”对我们当下的女性主义也有借鉴意义。社会对于女性的规训实在太多了,不要太强壮、一定要柔美、不要生气、要脾气好、要姿态好看、要忍让……发疯了不像个女人,但如果表现太冷静又是“茶”。“女性气质”是一种枷锁,一种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所谓“女人味”最终要求的是顺从和弱小。但大自然里绝非如此。

任何动物被欺负了都会怒吼、还击,决不能受一丝委屈,这应该是我们的本能。
切入社会新闻里的性别暴力,我们当然需要律的保护、需要为受害者谋求权益的有效手段。但也存在非常多社会后天增加给女性的负担:被打了是女性的错,报警和维权过程里是受害者承受了更多,把父权制的暴力行为合理化,爸爸和男性伴侣打人好像是司空见惯的。
这一点都不正常,自然界里都不会这样。正如女主角多年观察生物之后悟得的:“万物为了生存竭尽全力。”
女性受了欺辱,当然不能逆来顺受,反击和保护自己的安全,是我们的本能。
电影明天(11月25日)就正式上大银幕了。还有真正意义上的电影看,真的是生活里的希望。
看完这部美丽的电影,观众肯定能记住美丽的部分,记住她的痛苦,会思考那个意味复杂的悬疑答案。但我特别想提醒,一定要体会和记住她发怒时的样子。我们就是可以愤怒、应该以牙还牙、捍卫自己。忘记那些社会规训的“好女人”法则,如果有什么“女人应该怎样”的道理让你不适,就想一想,我们的天性绝非如此,自己保护自己的安全和舒适天经地义。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