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好可爱的老头啊

如果需要用一个词来形容汪曾祺散文中描摹的生活,我想,应当就是“小日子”三字了。
汪曾祺很少涉足“过大”的主题。
在他的散文世界里,你无法像广角镜头一样总览大川大河、天地晦明。
而只能像特写一样注目于一只被剖开而汁水四溅的瓜果,一盘被精心烹饪过的、摆在餐桌上的家常小菜……
藏在文字里的光影声味犹如像素,共同在你的脑海中构筑了完整而真实的小日子。
汪曾祺式的小日子,是什么样呢?
茶是必要的——不拘什么品种,是好茶就行,院子里放几盆花草,最好有一棵开着花的桂树,又香又可用来做糕点,然后闭着眼睛想想最重要的问题——
今天吃什么好。
汪曾祺的“吃”是出了名的,据说高邮根据他的文字,开发了一套 “汪氏家宴”。
然而如果回归汪曾祺的文字里,就会发现美食与汪曾祺的生活环境、阅历紧紧绑定,若只是追求席上舌尖的味觉享受,难免错过了美食背后的人生真味。
01
汪曾祺出生在高邮,高邮之名源于秦汉时期由于全国邮驿的兴建,然而现当代的高邮,令人熟知的不再是飞軨广路,而是红心流油的高邮咸鸭蛋。
对此,汪曾祺听得都有些头大了:“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可是说起鸭蛋来,他又忍不住打开了话匣子:
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汪曾祺关于鸭蛋最深的记忆当属端午节:
家家户户会煮新腌的鸭蛋,让孩子挑选最合意的,“一要挑淡青壳的”“二要挑形状好看的”,然后将挑好的鸡蛋装在提前打好的络子(用彩绳编织成的网兜)里,佩戴在身上。
孩子可以戴着“鸭蛋络子”玩一整天,什么时候想吃了,就将鸭蛋从“空头”处轻轻敲开,吃掉里面的蛋清蛋黄,却保持着蛋壳完整,晚上将萤火虫捉了封在鸭蛋壳里,就成了个小小的灯笼。
在孩子们眼中,食物并不仅供食用,更是各种玩具的原材料。
比如江苏盛产“砗螯”壳就是孩子的心头好。
砗螯是一种贝类,与文蛤是近亲,肉质细嫩柔软,其鲜美的味道令汪曾祺老年时犹念念不忘:“我不食砗螯四十五年矣。”
在家里人挖出砗螯肉后,孩子们便纷纷凑了上去:
砗螯壳的铰合部有两个突出的尖嘴子,把尖嘴子在糙石上磨磨,不一会儿就磨出两个小圆洞,含在嘴里吹,呜呜地响,且有细细颤音,如风吹窗纸。
至于小而坚硬的螺蛳壳,则成为了孩子们手中的“弹药”。
他们会用特制的“螺蛳弓”将小壳子射到屋顶上,“夏天‘检漏’,瓦匠总要扫下好些螺蛳壳。”
汪曾祺自19岁便离开家乡,直到花甲之年才再次重回高邮。
在他跌宕起伏的一生中,高邮无疑留存了他最童真、纯粹的生活记忆,故乡的味道在他笔下永远奇妙梦幻。
因为那些文字的视角,来自一对孩童的眼睛。
全文共3080字
预计阅读时间8分钟
关注
“周MALL”公众号
并在后台回复关键词
“汪曾祺”即可阅读全文
点击下方名片即可关注
关于周MALL
周MALL是南方周末旗下生活方式类原创公众号,也是南方周末旗下首个文创品牌——“南周文创”的根据地。
在这里,第一手掌握南周文创新品发布信息:“未”系列礼盒、“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围巾、“梵高奶奶”中秋月饼礼盒、“万象回春”新春艺术公益礼盒......
在这里,重新找回阅读的纯粹:“文学地理”系列、“文人美食”系列、“周MALL书单”......这个世界发生的一切,书中早有映照,在纷繁芜杂的信息世界学会非功利地阅读。
在这里,继续探索一座城市的风味:
广州、潮汕、贵州、陕西、柳州......酸甜苦辣,各有千秋,用美食去感受一个城市的底蕴,用味蕾探触一个城市的人文温度,解锁中国美食地图!
关注周MALL,和我们一起,让生活慢一点儿......
四川眉州出生的苏东坡,生来就带着川人的烈性,堪称行走的真话播放器。
贬官排挤对他而言简直是家常便饭,在他的始于眉州、终于常州的一生中,曾在杭州、徐州、湖州、黄州、惠州、儋州等至少17个地方工作过。
如果不算自请调离和原地降职,只算远距离调动贬官,也至少经过了四次大贬官,甚至还出现了一月三降职的倒霉事迹。
面对如此多灾多难的官场生涯,苏轼的反应是:
“又能吃点新鲜的了!”
宋人《赤壁图局部》据说描绘了苏东坡与友人泛舟的景象
对苏轼而言,杭州是个重要的地方,外调至此后,他主持众人疏通西湖,兴建水利,打造了如今 “苏堤春晓”的盛景。
而工作之余,江南美景也赋予了他无穷灵感,令他写下了“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的温柔文字,可没写几句,吃货本性便从笔端倾泻而出:
菰黍(古早粽子)连昌歜(即菖蒲,可酿酒或腌菜),琼彝(酒器)倒玉舟(托盘)。 ——《南歌子其一》 佳节连梅雨,余生寄叶舟。只将菱角与鸡头(鸡头米,即芡实)。 ——《南歌子其二》
鱼米之乡不仅有香糯的谷物和甜脆的蔬菜,更有肥嫩的淡水鱼可饱口福,最令苏轼难忘的,是一种名为“盘游饭”的美食。
这种饭看起来不过是一碗普通大米饭,然而只有在吃的时候才会发现,饭里竟藏着鱼干、炸酥鱼、卤鱼、生鱼片等各式各样的鱼肉,你永远无法猜到下一口将会遇到什么样的美味,但每一口,都像是掘宝一样充满惊喜。
也许正因如此,人们才管盘游饭叫做“掘得窖子(掘宝)”吧。
《鱼藻图》局部 [明] 缪辅绘 故宫博物院
而贬官到惠州时,苏轼又写下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吃货宣言,令无数荔枝爱好者引为知己。
仿佛他去惠州是为了吃荔枝度假的。
《荔枝图》扇页 [清] 吴俊卿绘 故宫博物院
不过苏轼的吃货生涯也曾遇到过巨大考验,在贬官至儋州时,苏轼曾经一度被当时海南人民的豪放饮食习惯给镇住了:
五日一见花猪肉,十日一遇黄鸡粥。 土人顿顿食署芋,荐以薰鼠烧蝙蝠。 旧闻蜜唧(蜜渍幼鼠)尝呕吐,稍近虾蟆缘习俗。 ——《闻子由瘦儋耳至难得肉食》
当地少有猪肉鸡肉,这令苏轼十分难熬,就连看到粉红的桃花,也会想起“染得桃红似肉红”。
苏轼之子苏过实在看不下去了,便试着用当地山芋煮出了一锅粥给苏轼解馋,苏轼吃过后,立刻开启了夸夸群模式:“天上酥陀则不可知,人间决无此味也。”
全文共3146字
预计阅读时间8分钟
关注
“周MALL”公众号
并在后台回复关键词
“苏轼”即可阅读全文
点击下方名片即可关注
夜间,又将藏着的柿霜糖吃了一大半,因为我忽而又以为嘴角上生疮的时候究竟不很多,还不如现在趁新鲜吃一点。不料一吃,就又吃了一大半了。 ——《马上日记》
关注
“周MALL”公众号
并在后台回复关键词
“鲁迅”炎炎夏日,吃上一口冰爽的甜品,这简直就是无上享受。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这种享受只有今人才能体验到。
关注
“周MALL”公众号
并在后台回复关键词
“避暑”答应我,穿越的话一定要去宋代
宣和间,更修三层相高,五楼相向,各有飞桥栏槛,明暗相通,珠帘绣额,灯烛晃耀。
都人侈纵,百端呼索,或热或冷,或温或整,或绝冷、精浇(指精瘦肉浇头)、臕(biāo)浇(指肥肉浇头)之类,人人索唤不同。
关注
“周MALL”公众号
并在后台回复关键词
“宋代”最新评论
推荐文章
作者最新文章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Copyright Disclaimer: The copyright of contents (including texts, images, videos and audios) posted above belong to the User who shared or the third-party website which the User shared from. If you found your copyright have been infringed, please send a DMCA takedown notice to [email protected]. For more detail of the source, please click on the button "Read Original Post" below. For other communications, please send to [email protected].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用户推荐收藏至CareerEngine平台,其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及知识版权均属用户或用户转发自的第三方网站,如涉嫌侵权,请通知[email protected]进行信息删除。如需查看信息来源,请点击“查看原文”。如需洽谈其它事宜,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用户推荐收藏至CareerEngine平台,其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及知识版权均属用户或用户转发自的第三方网站,如涉嫌侵权,请通知[email protected]进行信息删除。如需查看信息来源,请点击“查看原文”。如需洽谈其它事宜,请联系[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