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琳小柒
来源:樊登读书(ID:readingclub_btfx)
知乎热度话题里有这么一个问题:
“为什么小时候看《西游记》时,会感到快乐,可长大后再去看,却是满眼的心酸?”
有网友这样回答:
越长大,越发现,西游记中的人际关系,和现代社会何其相似。
每个人表面都如佛祖一样,和和善善,可实际上,内心却如白骨精一样,瞬息万变。
高深莫测的交流,居心叵测的算计,无论何时,人都在经历属于自己的九九八十一难。
工作的压力,家庭的重担,自我的焦虑,总逼着自己做出一个又一个的选择。
张爱玲曾说:“在这个光怪陆离的人间,没有谁可以将日子过得行云流水。”
其实,人到中年,焦虑与不甘在所难免。
关键在于你是否拥有承担后果的勇气,和面对现实的底气。
人都是被磨出来的,不经历八十一难,怎修得七十二变。
孙悟空的强大,
藏着中年人的不甘
年少时看孙悟空,总觉得他神通广大,无所不能,寄托着儿时所有的想象。
可成年后却发现,孙悟空之所以会强大,是因为他内心的不甘与恐惧。
孙悟空刚当上美猴王时,朝游花果山,暮宿水帘洞,不胜欢乐。
突然有一日,他开始焦虑忧恼:
今日虽不归人王法律,不惧禽兽威严。
可将来年老血衰,暗中有阎王老子管着,花果山该怎么办啊?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舒适区,若一味享受,就会陷入“舒适区陷阱”,从而失去对未来的掌控。
想要生活有所掌控,就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识,并将其付诸于实践。
正如孙悟空听从通臂猿猴的话,决定离开花果山,云游海角天涯,去寻一个不老长生之法。
可这一切,远没有想象的简单,他串长城,游小县,在东胜神洲游荡了八九年。
在人们异常的眼光和嘲笑中,依旧孤苦伶仃的坚持着自己的求学之路。
直至寻到了西牛贺洲,遇到了菩提祖师。
人们总以为是他一片诚心感动了上天。
可实际上,这不过是孙悟空不愿屈服命运的结果。
菩提祖师隐居的地方,门口写着“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
灵台方寸,是指“寻”;斜月三星,即指“心”,孙悟空一路西游,一路取经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寻心”的过程。
人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才能放下自己拥有的一切,想方设法让自己变好起来。
《内外动机》一书中,曾讲过:“探索自我动机,是一个人改变的最重要方法。”
生活中,有太多人和生活较劲,跟自己纠结,归其原因,是因为没有找到改变根源。
而这一切的根源在于需求,理解了需求,就探索到了真正的改变。
公司小李名校毕业,刚来公司时,嚣张的不行。
可自从结婚生子后,他的脾气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
对谁都是笑盈盈,和同事们的配合也越来越默契。
我们好奇他的转变,他便说:
以前是一个人,活着是为了自己,自然可以任性一些。
现在有了孩子,有了家庭,一切都要为了他们。
人一旦自我动机发生改变,他的行为举止自然也会有所变化。
有句话这么说:“当一个人有了软肋,才会开始变得成熟。”
就如孙悟空一般,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在与众人的相处和合作中,变得兼容,变得成熟。
从桀骜不驯的“泼猴”,成为了受人尊敬的“孙大圣”。
当我们有了自己想保护的人,想守护的信念后,往往会变得更加强大成熟。
这便是一个人的“寻心”之旅。
猪八戒的世俗,

透着中年人的欲望
有人说,西游记诸多角色,最爱的是猪八戒,最恨的也是他。
爱他,是因为他有着凡人该有的爱恨贪痴,有着一份遇而安的自在与忍耐。
恨他,是因为他心性拙劣,贪闲爱懒,面对矛盾,总是添油加醋,让局面更加混乱。
猪八戒的欲望最多,也最杂,取经路上,吵着散伙的是他,可去请大师兄救师傅的也是他。
猪八戒更近人性,更懂变通。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他虽贪图小利,胆小怕事,但看到孙悟空所遇困难不得解脱时,他总能守在孙悟空身边,助他一臂之力。
他虽贪财好色,唯唯诺诺,可当妖怪骗他们唐僧被杀时,他亦能保持清醒,不断说服自己要理智。
猪八戒一路走来,从最初的色令智昏,到慢慢收敛心性,他一直在修行,一直在克己。
人生就是一场对欲望的修行,我们不能否定欲望,也不能纵容欲望。
而是在欲望的角逐与平衡间,寻得属于自己的需求。
心理学家休·麦凯曾在《欲念心理学》中,提到“欲望-幸福”曲线。
欲望小时,一丝满足,就会感到莫大的幸福。
可随着欲望的膨胀,幸福感非但不会上升,反而会跌入谷底。
人之所以会处于“平庸的恶”,就是因为欲望得不到疏导与锤炼,一味随它放纵,一味由它张扬。
人应该尊重欲望,但同时,人也要调整自己的欲望层次。

低级的欲望,如“酒色财气”,就应该选择适当的断舍离。
而与自己目标一致的欲望,就要结合到自己的志向中去,让它变成自己的动力。
把“逃避”变为“勇敢”,把“不能”变为“可能”,接受现实,调整自我,终会让你见到这个世界的美好。
沙悟净的正果,

是所有中年人的期盼
曾看过这么一个人生公式:成功=一直努力+坚持目标。
一直努力,才会提升能力;坚持目标,才能一往无前。
人们总觉得沙悟净是西行队伍中,存在感最低的角色,简直可有可无。
可实际上,沙悟净却是《西游记》中最被低估的角色之一。
最后,沙悟净被封为金身罗汉,加升大职正果,比猪八戒都要高一等。
之所以给沙悟净这样的优待,其本质原因是四个字——“诚敬迦持”。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在“四圣试禅心”中,面对种种诱惑,他不为所动,面对众位菩萨的试探,沙僧言道:
“弟子蒙菩萨劝化,自跟着师父以来,不曾进得半分功果,怎敢图此富贵。
宁死也要往西天去,绝不干此欺心之事。”
沙僧在整个取经途中,为人不争不抢,任劳任怨,行事兢兢业业,本本分分。
面对取经这一终极目标,他从未有所动摇。
心理学中,有一个“洛克定律”,是指目标对人具有导向性和激励作用。
目标可以将人们内心所需换成行动的力量,鼓励、引导人们朝着心里的方向前进。
很多人在成功之前,都要经历一段默默无闻的黑暗时期,想要突出重围,就要有清晰的目标,并且坚持下来。
这正如沙僧们的西行正悟之路。
他们知道,吃苦耐劳是必须要经历的过程,想要修成正果,就要不断坚持,不断出发。
坎贝尔在《英雄之旅》这本书里也说过:
一个英雄的成长过程,从不是他征服外在世界的过程,而是他完成了内心之旅,走向目标的过程。
人生下半场,与其随波逐流,不如自己成全自己,朝着目标,再前进一步。
人到中年,
谁人不是唐三藏
作家今何在的《悟空传》里,唐僧与人辩论,一战成名。
意气风发的唐僧说:
“我要这天,再遮不住我眼,我要这地,再埋不了我心,要这众生,都明白我意,要那诸佛,都烟消云散!”
这是何等的年少轻狂!
是啊,谁不曾年轻过呢,哪怕是唐僧。
然而,取经途中,唐僧似乎变了,变得唯唯诺诺,变得啰啰嗦嗦。
变得“懦弱”与“认怂”。
所有人都以为他就这样度过余生,直到他趟过凌云渡,丢掉了肉体凡胎,又变回了那个意气风发的“少年”。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他眼里分明有光,那不再是仗剑天涯的稚嫩,而是心怀天下的慈悲。

人到中年,或许“怂”了。
但所有的纠结与不安,都会在“从心”的旅程中,化作责任与信念,变成一个中年人最终的力量。
到时你会发现,岁月带给我们的,还有抵抗九九八十一难的那一颗不屈的心。
点个「在看」,愿每个努力打拼的中年人,都能取得真经,做回自己!
编辑:Quasimodo。
作者: 琳小柒
来源:樊登读书(ID:readingclub_btfx),和5000万书友一起,用读书点亮生活。
  点个“在看”
  分享好文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