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全国多个城市疫情此起彼伏,"全面开花"。
以我所在的重庆为例,已经连续多日新增维持数千例。管控严格的首都北京,也单日新增突破千例。
与此同时,四年一届的世界杯赛事在卡塔尔进行得如火如荼。从直播画面来看,极少观众戴口罩,似乎新冠已经彻底"结束"。
两相对比,不少国内民众对抗疫的信心和耐心受到挑战,情绪也出现较大波动。
被封在家里几天到几十天。受影响的区域,孩子不能正常上学,大人无法正常上班,部分老人就医变得更困难,商贩也无法正常经营营业......
大家产生各种情绪,我绝对理解,也感同身受。
说起来,我在四川的老家被封控一段时间之后,到重庆没有多久,便碰上这个"英雄城市"最严峻的防控形势,继续在家接受封控,已经两周有余。
重庆目前的疫情数据尚未看到拐点。你问我什么时候能"清零",就跟问明天哪些股票会涨一样。我不知道。
以上是我亲身经历的生活不便。
工作上,2022年以来,由于奥密克戎对中国的反复冲击,从上半年的上海,到现在的广州重庆北京等地,资本市场的预期也在大部分时间不稳,反复拉扯横跳。
看不清未来,找不到确定性,对做投资和交易的人来说,是最大的困难。
客观点说,大家都不容易。
大疫当下,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以前,我的利益受到损伤了,也会本能地质疑。你们不舒服的地方,我也都质疑过。现在,我的理解发生了一些变化,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变得更加平衡。
事实上,不光是抗疫,
所有公共问题的决策,都不可能照顾到所有人的所有利益。
如果我们只是看着选择A下我们的"受损"以及选择B下我们的"受益",而对A选择下,其他群体的"受益"和B下他们的"受损"故意忽略,这样看问题得出的结论显然是不够公允客观的。
分享几点我对当下抗疫的理解。
以下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官方/非官方立场。
1)防控路线的选择,不存在孰优孰劣,大可不必羡慕别人。
这个问题,我有一个非常简单的理解框架。假设恢复到疫前生活,
需要的时间总额是T,
需要付出的经济社会成本为E,
需要付出的生命健康成本为H。
不同国家对于防疫策略的选择,无非是在如下两个问题上做权衡取舍:
1,E和H究竟哪个更大。
2,E,H以及E+H怎么在T这个时间内分布"摊销"。
比如,对于美国来讲,选择了相对大H和小E组合,且把成本更多分摊在2020年。大家应该还记得当年特朗普消极抗疫,美股连续暴跌,以及美国因为Delta死了不少人的情况。
又比如,中国选择的"动态清零"策略,在2020和2021是全球最为有效的策略。以小的H和较小的E实现了抗疫目标。而病毒进入奥密克戎阶段,以前的策略下,E就快速上升。拉长来看,可能是一个小H+大E,更均匀将成本分摊在T期间的一个组合。
其他国家的选择,则更多处于中间。
20年时,常见的说法是"美国抄中国的作业都不会吗?"
22年时,常见的说法是"中国就不能学学外国放开吗!"
拿美国的20年和中国的20年比,以及拿美国的22年和中国的22年比,都不科学也不客观。看问题要动态看,不要静态比较,更不要刻舟求剑。
可以确定的是,无论什么选择,都必将在抗疫过程中付出对应的代价。不要只看到别人现在"正常了",就忘了这"正常"的代价。
2)中国抗疫的大方向是必然往前。
二十条优化措施的落地,是标志性的转折。
这个问题我此前在文章(风向变了!放松可期以及政治局开会讨论防疫!有哪些新信号?)和直播里都深入和大家探讨过,不再重复。
3)前途光明,不改道路曲折。
越来越重视"层层加码"的问题,越来越优化防疫措施,越来越重视防疫产生的"次生影响",这些都是小步往前不断趋近大方向的动作。
要看到好的变化,要重视边际信号。
我们的选择既然是小步前进,那自然中间免不了来回拉扯。
放松多了,病毒控不住。放松少了,经济社会遭不住。中间考验的是决策层的智慧。
4)为什么不能大步前进,直接一步到底?
很简单,大步放开必然造成感染人数急剧上升。每天新增十万甚至百万不是梦,医疗挤兑和次生灾害民众恐慌必然发生。
80岁以上人口疫苗接种加强针的比率仅40%,"大步走"的确对广大掌握网络话语权的中青年人影响没那么大。对于这些老人来说呢?
5)"你看人家香港,新加坡,甚至看看人家印度......"
"香港没有老年人么?印度人口不多吗?为啥他们不搞"清零"?"
几个基本的事实大家要弄清:
1,香港的人均ICU是内地的2倍,医疗资源覆盖高过内地。即便如此,上半年面对病毒的集中冲击,香港政府依然不得不向内地求助求援。
2,印度的老龄人口比例是中国的一半。
要拿来比较,就应该是 apple to apple,而不是apple to pear.
6) 当下最重要的是尽一切可能做好医疗等相关资源准备。
包括疫苗,药物研发,医院设施,配套支持设备和人力等等。
不要觉得政府没做,都在开始做了。比如联防联控会就提到相关医院的ICU床位要达到10%的要求。
再说一句,疫苗打了仍然可以感染。打疫苗不是防感染,是防重症。不要再问"打了疫苗还是要感染,打疫苗有什么用"这种很早就被解释得很清楚的问题。
7)宣传上有滞后病毒进化和防控优化的迹象。
做好准备不仅仅是医疗资源相关的准备,也包括国民心理的准备。
奥密克戎的毒性已经下降,对于不少非高危人群(老人及基础疾病患者)来说,很多情况下已经成为"自限性疾病"。优化的防疫二十条,也是朝着更科学更精准的方向推进。
但在宣传引导上,目前仍然还有待加强。官方媒体应该引导民众科学认识病毒,既不完全忽视,也不能谈新冠色变。不偏不倚,不麻痹大意,也不无端恐慌。
8)真诚地与老百姓沟通,多讲实话,讲听得懂的话。
政府抗疫的决策思路,依据,
最新的数据,药物疫苗医疗资源准备的进展,
取得的进步,遇到的困难,尚待明确的问题
大方向战略是什么,短期战术又是什么?
这些问题都需要政府及时和老百姓沟通,且以老百姓能理解能明白的话语沟通。
不要动不动就搞"给广大市民的一封信""攻坚战""歼灭战""总攻",老百姓需要的是信息对称,了解真实情况,需要的是真诚。
通往真诚的唯一道路,是真诚本身。
政府要获得老百姓的理解与支持,就必须自己先足够真诚。
在情绪堆积三年之久疫情此起彼伏的当下,真诚地,少打官腔地和老百姓沟通,变得尤为重要。
以上是我的一点粗浅理解,也包含了对政府的期待和建议,权当大家关心这个问题的一点参考。
除了疫情,也有不少人担心经济,对这个问题我倒没有那么悲观。
经济的预期上,各位从最近的股票市场就能看出。钱是最聪明和理性的投票工具,资金没有选择继续砸盘,在3000点以上稳住,说明大家对经济的前景没有之前那么担忧。
这种资本市场上悲观情绪的缓解,直接来源于优化二十条及对地产的纾困更进一步。这反过来也说明,防疫思路的大方向是往前的,这一点金融市场已经达成共识。
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立场和处境。国家做出的公共决策,不是个每个人感受的加总。它是各个方面利益权衡的结果,也是一个相机决策动态调整的过程。
"踩着石头过河"可以精准形容防疫政策的演化过程。
正如2020年美国不能抄我们的作业那样,现在的中国,也没有样板可抄。只能根据实际情况,综合各方,小步推进,最终走出一条自己的路来。
情绪可以理解,也应该发泄。但当我们跳出自己的立场,站在政策制定者的角度,国家的宏观的角度思考问题时,可能对一些问题的理解就会豁然开朗。
做好能做的,改变能改变的,其他就相信国家,交给时间吧。
Ps,最近银行理财动荡,很多小伙伴的低风险理财都出现了大幅回撤。比如前两天就有债券基金出现了单日-12%的跌幅。这个问题,我专门讲了一期视频,提了几条理财避坑指南。大家记得去看:
理财避坑指南👇👇👇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