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看个世界杯,又被骂了。”
要说近期网上“全员关注”的话题,必然非卡塔尔世界杯莫属。
充满看点的赛事分组,让人期待的、许多足坛大神要告别的“诸神黄昏”之战,都让人们兴奋不已。
这种快乐的氛围,早在开幕式之前就已经感染了许多朋友,各大短视频平台,也流行起了“世界杯手势舞”
演员、明星们也加入挑战行列/图源@白鹿
以南非世界杯主题曲《WaKaWaKa》为背景,动感的音乐,配合简单的动作,引来不少人模仿参与,看着十分快乐。
但点开评论区,一大波评论让人猝不及防。
“懂球吗?不懂就别来碰世界杯了吧。”
被骂惨的“世界杯少女”,
得罪了谁
最近一段时间,如果你发现身边有人白天精神不振,半夜朋友圈狂欢,不用担心他的精神状况——
他大概只是在追世界杯。
作为“全世界国家级别球队参与、象征足球界最高荣誉、并具有最大知名度和影响力的足球赛事”,每四年举办一次的世界杯总能吸引全世界的目光,今年当然也不例外。
然而不知从何时开始,网络上一股“球迷拷问文学”的风潮悄然崛起。
具体表现,就是在各种“世界杯手势舞”“世界杯结果预测”的相关内容下,总会有人列队提问。
“突击检查:皇家马德里是否会拿下大力神杯?意大利能否挺进四强?哈兰德本次世界杯能进几个球?梅西是否会绝杀阿根廷?”
各种融合各种名词的问题,说是真心发问,内容却真假参半;
说是诚挚科普,这种“我不懂球”的前提又充分说明并无几分诚意……
种种迹象,与其说是“礼貌提问”,不如说是一场单方面的“鉴定真伪球迷”行动。
不参加本次世界杯的球员们,通常会出现在问题当中
看个世界杯,动不动被抓住拷问一番已经让人一头雾水,而这还不算完。
在评论区留言拷问各种球队、球员、比赛相关问题还只是初级阶段。
篮球球员也时常被cue到
接下来,各种接踵而来的质疑才是重头戏。
与挑战“世界杯手势舞”的女生们成了被吐槽的重灾区。
发布相同内容后,男生评论区画风(上)vs 女生评论区画风(下)
有女生用《WaKaWaKa》制作并发布了视频,评论区便有人怒气冲冲来留言:
怎么用了这首背景音乐?这可不行。
“《WaKaWaKa》是2010年南非世界杯主题曲,和今年的卡塔尔世界杯有什么关系?”
“想蹭世界杯流量的话,起码应该尊重些今年的主题曲吧?”
眼看赛事氛围越来火热,有网友发出视频为大热选手加油,赶来留言的人又不乐意了:
“就知道喊C罗加油?你知道C罗的全名是克里斯蒂亚诺·罗纳尔多吗?”
莫名被cue的网友只能无奈表示:

似乎没有哪条规矩说“卡塔尔世界杯期间往届主题曲禁止播放”,更没有谁明令规定“给球星加油必须喊全”吧?
一时之间,仿佛世界杯不是各个球队之间的战斗,而是演变成了“真假球迷”之间的“荣誉之战”。
即便你两耳不闻世界杯,大概率也逃不过朋友圈的腥风血雨。
总结就是:想要来看个世界杯,最好出门左转全文背诵世界杯百科全书,通过层层选拔再来。
各大社交平台上,“教你如何装成老球迷”的经验贴层比比皆是。
图源:小红书
在这些速成秘籍里,有人科普世界杯玩法,有人解释各个国家球队能力,还有人甩出近五十年的世界杯举办国……
在“势要让你成为朋友圈里资历最老的球迷”和“分分钟劝退你这个伪球迷”之间无缝切换。
“球盲”等话题更是层出不穷。
甚至,还有人直接简单总结之后下起了结论:
随手在网上搜索,还有各种类似桥段,视频一开始,就是一个女朋友问男友:
“世界杯比赛中国队什么时候出场?”
“詹姆斯怎么还没出来?”
“C罗就是三分球特别准的那个吗?”
不了解足球知识≠没有常识,望周知
从情节到问题,讽刺感满满。
而类似现象,并不是第一次发生。
“我的世界杯,
请你别来沾边”
就在今年,“全民运动”的风潮下,飞盘、骑行、爬山等运动走红网络。
几乎同时,互联网另一组“新词”横空出世。
因为“爬山热”而加入爬山行列的女生,被称为是“爬山媛”;
除此之外,还有“机车媛”“健身媛”“篮球媛”等等等等。
似乎在创造这些称呼的人看来:当一个人因为某项运动的流行而加入,就等于是自动打上了“蹭热度”“蹭流量”的标签。
而那些所谓的“知识”拷问,无非是表达讽刺和不满的工具。
一位博主发布视频后也收到了类似的留言,但一一给出正确答案后,得到的回复是:“本来以为是媛,没想到她还真知道。
要知道,类似的说法往往并不会因为实际情况不同而有所改变。

世界杯赛事正式开始后,有消息传出:
11月21日凌晨,世界杯东道主卡塔尔对阵厄瓜多尔的比赛中,厄瓜多尔以2:0战胜卡塔尔——
“这场比赛猜中的球迷比例为18.25%,其中有57.4%为女性。”
而对此,话题中类似的说法不在少数——
比如,“瞎猫碰到死耗子”
再比如,“这个结果相当于小时候摸奖小孩儿手气更好一样,瞎摸一气比认真研究更有效”
女球迷猜对多,就是“巧合罢了”;而女球迷一旦猜错多,就是“你看我就说她不懂球吧”。
这种所谓“对伪球迷的轻微调侃”也好,突然上升到了“对行为动机的审判”也罢。
都未尝不是一种傲慢的偏见。
设计“语言陷阱”的人从一开始就已经在心中敲定了结果,制定了属于他们的鉴定标准。
一旦有人违反这种原则,就要被打上了“伪球迷”“不配喜欢”的标签,拉入舆论的战场,或者居高临下评上一句:
“我们对他们的要求放低一点。”

突击检查:黄健翔什么时候、在哪里说过这话?
“不是真球迷,就不配喜欢世界杯。”
看似维护这项运动的背后,与其说是圈地自萌,不如说是在固化惯性思维的同时走进了死胡同。
对此种种,恐怕也只能说一句:“不要在自己喜欢的东西上,附着不着边际的价值。”
更不要因为自己的喜好,而去阻拦别人参与任何事的机会。
看世界杯,
到底需要多懂?
实际上,在争论之前,或许我们需要明白的是:
看世界杯、或者讨论足球、再或者参与世界杯话题,是不是“真球迷”,是否真有那么重要。
一项运动,是否真有“高贵”之说;不擅长、不“把它当成生活中最重要一部分”的人,是否就不配喜欢这项运动?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世界杯全球电视转播观众超过35亿;世界杯每四年举办一次,任何国际足联会员国(地区)都可以派出代表队报名参加这项赛事。
短短一个月里,所有人都在关注着这片绿茵场上的一举一动。
属于足球的强大势能持续累积,四年一度的盛会,每个人都有可以参与进来的理由。
只需要喊一句“一起来看世界杯”,就能邀上三五好友举杯共祝。
它会在每个人心里烙下属于独有的世界杯记忆,并伴随多年,成为日后可以会心一笑的瞬间。
有人会因来自全世界的球员们热血的对抗、紧密的配合、精彩的进球感到快乐;
有人会因主办地的风土人情、经典的主题曲、赛事期间的各种插曲感到快乐;
还有人,会因为一路的陪伴、成长和共同度过的岁月而感到快乐……
这世上的快乐,从来只有类型的不同,而没有什么“真伪”之分。
如果非要论个“盲”还是“不盲”之分,在那些职业球员,教练员,讲师面前,我们每个人又何尝不是“球盲”。
在“划分地盘”之前,
或许
我们首先要做到的不是互扔石头,而是彼此尊重。

这几天,打开短视频平台,常能看到有人混剪了历届世界杯精彩片段,用了DJ版《心墙》做背景音乐。
图源:抖音
因为节奏感强,副歌部分朗朗上口,这首歌早在世界杯前就被多个视频博主,用作精彩画面集锦的配乐了。
世界杯开始后,“世界杯主题是心墙dj版”的词条还上了热搜。
然而这明显是调侃的“玩梗”,却招来了无数批评和骂声。
评论区都在一本正经地指责:“球盲,卡尔主题曲怎么会是中文歌”“麻烦你们能不能尊重一下世界杯”。

一位网友解释说:我们互联网爱热闹的人是这样的,虽然不一定懂,但是真的很喜欢大家一起欢乐的氛围。
而对此,评论区另一位球迷的回复是:
确实,你不需要懂,你不需要一定知道卡卡是谁,只要喜欢这个氛围,尊重这项运动,就可以一起分享这份快乐。
感受热闹的氛围和享受快乐,不需要门槛。
世界杯是赛事,是盛事,不是考试。
所以,不妨丢掉指南,也丢掉定义,尽情享受未来一个月的精彩之旅吧。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