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1.5万在鹤岗买了一套房、又以1000块月薪雇了一个全职保姆的姑娘上了好几天热搜的时候,一个朋友把这条新闻发到了我们日常聊天的群里。

彼时大家感到十分震撼、同时又有一点羡慕——原来花那么一点点钱就可以过上惬意生活了吗?
这样一想,人生顿时有了退路的样子——就算原地失业,之前挣的钱也够我们在鹤岗宽裕地过上很多年。
当然,这也注定是个臆想。我们在一个城市立足,工作了许多年,人际关系在这里、社保医保在这里、结婚生子在这里、小孩上学在这里……忽然要连根拔起,迁往以前从未听说过的极北小城,哪里是那么容易的事?
但架不住鹤岗近些日子三番五次上热搜。
一开始只是因为房价低到离谱,然后,不断有报道开始渲染鹤岗的生活方式:生活便宜,偏僻宁静,仿佛是冰岛某个避世小镇。许多在鹤岗买房并搬来生活的人都说,在这里,找到了久违的松弛感。
呵,松弛感。这绝对是2022年度被提及最多、最令人向往的三个字。它频频出现在穿搭教学里、美妆视频里、心灵鸡汤美文里,其实想想,也不奇怪,也许是现实生活越来越沉重,也许是平凡人的精神状态越来越紧绷,也许是网络上的戾气越来越汹涌,任何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都可能招致铺天盖地的宣泄与怒骂,人们开始疯狂想要放过自己——这其中,最便宜的是鹤岗,最高级的,则是松弛感。
可搬去鹤岗,真的会找到松弛感吗?

刚过去的时候,或许会有吧。猛然从日复一日朝九晚五的搬砖生涯中抽身而出,还轻而易举立即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房产,且一分债务不背,从此不用面对复杂的办公室政治,远离了可见可不见的各种熟人,那一刻,确实会感到整个人都松弛了。
但你必须非常坚定,这就是你这一生都愿意过的生活。
否则,当某一天,你突然厌倦了极冷的气候,毫无生机的住地环境,简陋而封闭的生活,焦虑于衰败小城的医疗、教育、公共服务,甚至单纯就是怀念去看一场展览或演出的时候,那一刻你就会立即重新焦虑,因为你知道你失去了什么。
松弛感,这三个字,别看云淡风轻,其实特别难。
就像前不久也是上了热搜的另一家人。一家人出门旅行,结果到了机场,小孩子证件过期不能登机,妈妈就陪他回家了。可是全家人行李托运都挂在妈妈名下,于是行李也全部退回,其余上了飞机的家庭成员除了证件和手机,啥也没有了。碰到这种崩溃事件,一家人完全没有互相指责、大发雷霆,只是打了一个电话叫留在家里的人取回行李,顺便快递一些东西到目的地,然后就高高兴兴地继续旅程,讨论接下来的行程、以及到了当地要买点什么生活用品。
围观的网友都难以置信,羡慕得滴血,居然真的有这么松弛的家庭关系!羡慕到了能上热搜的程度,可见普通人的家庭关系是多么的紧绷。00后也许好一些,但是70后、80后、90后的大部分中国人几乎都是成长在“高内耗”家庭里的。
怎么可能松弛?当你在成长过程中,很少获得赞美、考了90分只会被追问为什么丢了另外10分,动不动就被拿去跟人比较,一旦反抗就是声色俱厉或者声泪俱下的“为你好”……要时时刻刻做好、要小心翼翼应对、还被教育得要时常扪心自问,紧绷,简直成了我们许多人与生俱来的本能。
哪怕长大了、独立了,无论谋取了一份多么好的工作、赚着多么高的薪水、住着多么大的房子、过着多么体面的生活,这种紧绷感,还是会如影随形——因为我们习惯了被人拿捏、也被训练得自己审视自己。
如同我的一个朋友,他母亲每次来北京看望他,他都要约上我差不多天天和他母亲一起吃饭,因为他特别不愿意单独和他母亲相处。他母亲只要一开口说话,他就浑身紧张,怕母亲又要指出他的什么毛病、或者又发现了他的什么破绽。
我亲眼目睹过一次,他灰头土脸下了班直接去机场接母亲。母亲见他第一句话,竟然是:怎么不用发蜡把头发抓起来?看起来头发好少哦!一路上,他母亲时不常就盯着他的头发看,好几次试图用手去帮他薅起来。就连饭桌上,他母亲还忍不住半开玩笑地问我:你看他这个发型,是不是显得头发好少哦?
那顿饭吃得,连我都紧绷到拳头握紧。
就在我们聊天群里,那天因为鹤岗热搜,众人来了兴致纷纷展开了聊,到底哪里才有松弛感?
有人说大理、有人说广州、有人说成都、有人说三亚后海村,而一个女性朋友说的最有意思,她说能令她感到松弛的地方,也就离家10公里,而且有时候还免费。
她是一个特别紧绷的中年母亲。
半年之前,我还安抚过她的深夜崩溃,那个晚上,她痛恨自己人生失败。但这种情绪别说外人,就连她自己的父母都无法理解——她住在不错的社区,丈夫正常,女儿文静,本人工作尚可,怎么就至于这样了?很多不如她的人,不是也情绪稳定地活着吗?

是的,世界上当然有许多人的痛苦远远要大过她。但那又怎样?她囿于自己的焦虑无法自拔。
丈夫没有出轨,但双方的关系维持着一种脆弱又稳定的平衡——脆弱到如果一方叫停很可能双方都觉得如释重负。稳定之处在于夫妻俩必须同时贡献收入才能维持目前体面的生活,一旦打破,大家都要有生活降级的自觉。毕竟,自由需要付出优裕的代价。
她的工作稳定,过去十几年也诚然支撑了她比同龄人更好的生活。但这三年,她所处的行业几乎摇摇欲坠,能坚持多久不好说,而年过四十要转行谈何容易。中年危机叠加行业危机,如同每一个沉默的成年人,她仍要在家人面前故作镇定,免得老的小的惊惶。
真正击溃她的,是要面对女儿的平庸:就像任何一个中产妈妈,她的女儿从出生开始就享受着全家集中起来的所有资源:进口奶粉、早教班、学区房、兴趣班、补习班……小的时候又萌又漂亮的囡囡带给家人无穷欢乐,但到长大却渐渐露出难以为继的颓势。学艺术艺术不行,学体育体育不行,上同样一个时薪1000大元的英文课,别的孩子英文很快突飞猛进,自家那个连写作业都会崩溃大哭。上到小学六年级,她在各种各样的妈妈群里变得越来越沉默。最悲凉的是,她甚至觉得,女儿学习不行,性格强悍也可以啊!结果,女儿在群体中胆小而怯懦,连说话说清楚都做不到。
那个让她万念俱灰的夜晚,是某次大考过后,她最熟络的鸡娃群里,妈妈们热闹地彼此询问孩子的成绩,却不约而同默默跳过了她,没有一个人问她女儿成绩如何。不管是好心不想刺激她,还是早就觉得不入流的不必关注,都让她连自欺欺人都装不下去。
那一刻,她悲从中来,觉得自己自负聪明,结果人到中年,一事无成,连付出全部心血的女儿也看不到丝毫希望,心情灰暗到极点。
最沮丧的时候,简直令我们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想到:她说她会去4S店做保养。

她开一辆雷克萨斯油电混动车。用她自己的话说,从买下那辆车开始,接待她的客服对她亲切稳定的程度远远超过了老公:降温嘱添衣、四时送问候,这种常规操作不用提,相熟的那位客服甚至记得她喝咖啡的口味、吃饭的宜忌。
有一次她约好时间去修车却临时被客户抓住谈方案,匆匆赶到时已经错过了饭点,那位客服小姐却默不作声提前帮她把午饭预留了出来,菜色剔除了她不吃的西兰花,还生怕她胃痛,等她一落座先上了一小碗温度刚好的白粥让她暖暖胃、垫一垫。
那口糯糯的米粥一入肚,真的让她饿到频频紧缩的胃松弛下来,抚平了浑身的毛燥——很多时候我们真正需要的,并不是满汉全席、鲜花铺地、花哨的网红墙、华丽的展示面,而只是一碗热汤的关怀。
她常去的4S店,离她家不到10公里。她也经常发朋友圈,感叹那里的午饭好吃、菜单常换、连咖啡都是新鲜豆子冲的,店里甚至还有小型电影院、按摩休闲区、亲子游乐园,因为雷克萨斯油电混动车型享有长达6年或15万公里的免费保养,她甚至连洗车都去店里,不是贪小便宜——在自己家,她需要负责全家人的喜怒哀乐、衣食饱暖,睁开眼睛就要响应父母、丈夫、女儿的所有需求;进到4S店,她立刻就变成被别人主动体会需求的那个人。
都说一个中年男人每天最松弛的时光是下班回家停车入库熄火之后在车里独处的那半小时,谁又能想到,一个中年女人的乐园,竟然是一家4S店。
不用解释,无须倾诉,甚至不必花钱。独自一个人,呆在休息区,被恰到好处地服务,舒舒服服地度过一些等待时间,这样的松弛感,一直在拯救她。
所以,松弛感在哪里?松弛感不在大理、不在鹤岗、不在任何一个被描绘成乌托邦的网红城市,也不在吹得蓬松的发型里、故意晕开的妆容里、浑身宽松的穿搭里,松弛感只在于,人如何被他人对待,以及如何看待自己。
毋需付出巨大代价脱离眼前的生活,毋需背负太过沉重的负担,只是享用一些并不沉重的善意和温暖真诚的对待。对于都市人来说,已足够松弛。
逃到远离城市的地方去买房,始终是都市人的情意结——但情意结之所以称为情意结,就在于,你其实也并没有真的那么想要实现它。
这是独属于现代人的叶公好龙。
就像在所有乡野生活的帖子下面,留言最多的,不是羡慕。而是没完没了的发问:能点外卖吗?落灰怎么办?蚊子多不多?外面不会有蛇吧?冬天冷不冷?夏天热不热?住在这里怕不怕?
而且你以为,逃离大城市生活在别处,就可以挣脱所有束缚?只要生活在人间社会,就永远有人际关系,永远会有试图拿捏你的人。越是小地方,小圈子越严重。我有好几个搬去大理生活的朋友,最终再度离开的原因,不是缺钱,而是再也受不了当地某些小圈子的霸凌。
逃避很爽,但逃避不会带来松弛。
真正的松弛感,不过只是,能感受到自身的存在与生活的温度。
因此,它并不在远方,也无需付出昂贵代价。它就在眼前,就在当下,具体而微,不起眼却令我们感到温暖和安全。
至于如何获得——
放下对自己能力的过度想象,放下对自己无法承担的责任的过度执着。
学会从自己对自己的审视里抽离出来,停止对自己的观察与审判,在面对所有缺失和遗憾的时候,对自己说一句:我没有放弃,但我尽力了。
以及,对所有令你感觉放松的人、陪伴已久的好物、以人为本的服务、真诚可靠的品牌,不离不弃,时常感恩。

插图来自艺术家Andrea Ucini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