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把道德分成了两种。
他谈的第一种道德是属于弱者的道德,尼采叫它奴隶道德(又叫“畜群道德”)。表面的内容是同情、仁慈、谦卑、平等。其实本质上,是弱者为了掩盖自己对强者的恐惧、嫉妒和自私,借助奴隶道德去限制强者。
比如现在社会的道德,大部分都是禁止型的命令,如“不许占有别人的财产”“不许欺骗”。这些禁令,保护的不是强者——强者不会让自己的财产被人占有——保护的是那些不能保护自己的弱者。
弱者对强者感到恐惧,因此奴隶道德强调“仁慈”“谦卑”,把强者和特立独行的人看作是危险人物,要求社会限制他们的能力。
弱者又因为自私就强调“同情”“分享”,要求强者给弱者分一杯羹。
我们现在都讲“人人平等”,尼采却反对平等。他认为平等主义者本质是嫉妒成性,看到别人有什么,他们就也想要什么。
实际上我们细想,这个所谓的“奴隶道德”,不就是我们人类社会的传统道德吗?所以尼采说:“迄今为止用来使人变得道德的一切手段都是不道德的。”
尼采说的第二种道德是强者的道德,它可以叫作贵族道德。这种道德鼓励人们积极进取,特立独行,崇尚强大,鄙视软弱,追求创新,拒绝平庸,它代表了生命积极的一面。
尼采认为,奴隶道德和贵族道德最明显的区别在于:奴隶道德总是在禁止,不许人们做这做那;贵族道德则是在鼓励人们自由创造。
尼采并不完全反对奴隶道德,他反对的是把奴隶道德强加在强者的身上,他认为这会限制人类的发展。
那有人说了,尼采的道德观不是会造成弱肉强食吗,不是会造成强者欺凌弱者吗?尼采的回答是,人的本性就是残忍的。
这是因为,权力意志是物自体,是一切事物的本质,自然也是弱者的本质。因此弱者本性也像强者那样,希望能彰显自己的意志,驾驭弱者。但是弱者他自己弱啊,没能力啊,因此弱者只能躲在“奴隶道德”下,掩盖自己残忍的本质。弱者是虚伪的,而强者的残忍是彰显自己的本性,是正当的。
尼采为道德建立了一个新的参照体系,他将道德与生命嵌合在一起。尼采认为只有对生命有意义的才是道德,如果道德剥夺了生命进行选择的权利,限制了生命能表现出的无穷形态,这样的道德就没有意义。
换言之,尼采认为道德的根本是推动人类繁荣,是彰显生命所代表的力量和意志。通过这一角度,尼采成功地区分了道德。一类具有高价值,另一类低价值;一类推动繁荣,而另一类退化生命。
面对这样的世界,尼采才大呼道德低等论、道德阻碍论、道德绑架论等等。究其内心,尼采认为自己完全是在进行伟大的发声,是在同这种荒废生命的奴隶道德和虚无主义做斗争。
通过上述内容,显然可以发现尼采并不是普遍性地反对道德。与尼采反对的奴隶道德相对的,便是主人道德。这些"好"的主人的道德,就是对自我行为的肯定。尼采认为主人是"高贵的、有力的、上层的、高尚的人"。相对的,奴隶则是"低下的、卑贱的、平庸的、粗俗的人"。
尼采并非感怀于道德行为本身,而是感怀于所谓高尚者和平庸者之间的距离。尼采拥护的主人道德实质上是一种自我主导感,一种"凯旋式的自我肯定"。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