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晚,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机械工程专家、教育家、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原华中理工大学校长(现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杨叔子,因病医治无效在武汉逝世,享年89岁。
他是师生们口中“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大先生”,用他的立德树人教育理念浸润着一批又一批学子。除此之外,他还是一位成就卓著的机械工程学家,一个有着深厚文学修养的诗人,一个在大学校长任上掀起“人文风暴”、被称为国内高校领导人中人文素质教育第一人的教育家…
巨星陨落,世人缅怀。
华中大院士第一人
杨叔子1933年9月5日出生于江西湖口,1952年,杨叔子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武汉大学机械系,后因院系调整,于1953年转入华中工学院(今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工程系就读。1956年,杨叔子作为优秀的毕业生提前毕业,留校任教。
1980年,47岁的杨叔子破格晋升,成为当时湖北省最年轻的两位正教授之一。
1981年年底,杨叔子被公派到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做高级访问学者,为期一年。在合作导师吴贤铭教授的支持下,杨叔子主要从事时间序列分析及其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一年后,杨叔子谢绝来自美国大学聘请,毫不犹豫回到母校。留学开拓了杨叔子的视野,更让他看到了差距。1984年底,杨叔子与师汉民教授以及同事接下了一项世界难题——“钢丝绳断丝在线定量检测”。经过他们的反复试验,仅花一年工夫,就研制出“钢丝绳断丝定量检测系统”,解决了这个世界难题。直到今天,这项技术在国际仍处于先进水平,不仅运用在钢丝绳上,也运用到了油田的抽油管上。
在“如何对机械设备进行故障监测与诊断”这一研究领域,杨叔子凭着一系列创新成果在1991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成为华中理工大学第一位中科院院士。
杨叔子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也是华中科技大学第一位院士
1993年,杨叔子赴任华中科技大学校长。
在学术生涯期间,杨叔子曾获得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省部级科技奖20余项、专利5项,出版专著、教材14种,获国家级、省部级教学、图书重要奖励13项(其中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成果卓著。
图为1995年杨叔子担任校长期间,深入学生中关心他们的学习与生活。
人文教育第一人
杨叔子有一句名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就是落后,一打就垮,没有民族传统,没有人文文化,就会异化,不打自垮。”
作为华中科技大学的首位院士、老校长,杨叔子开创了喻园的许多第一。尤其是他在担任原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期间,倡导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在高校中率先开展文化素质教育,使华中科技大学成为中国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旗帜。
1994年,时任华中理工大学校长的杨叔子收到一封本校学生的来信,信中,学生提出一个困惑:为什么中国大学生英文考试不及格,拿不到学位证,但他们写文章时错别字一大堆,用词不妥、造句不通、文章不顺,照样拿学位?
杨叔子收到信之后立即将信拿到了校长办公会上讨论,最终,学校颁布了《关于提高我校学生人文素质和中国语文水平的决定》,规定从1995年入校的新生开始,每年对全校各层次的学生举行一次“中国语文水平达标测试”,不及格不发学位证;理工科学生每年必须拿两个人文学科学分,否则不能毕业;“中国语文”课程作为理工科学生的必修课,不及格不发毕业证。
在他的提议下,我国高等教育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决定诞生了:理工科学生一样要重视人文素质,以文化人,以人化文。在杨叔子倡导下,学校人文讲座开展起来,从文法史哲到戏剧小说,无所不包,每周平均要办3场以上。
从1994年的第1期至今,人文讲座在华中大已举办了2400余期,成为校园一道别具特色的风景。杨叔子本人还先后应邀在清华大学等百余所学校、单位举办各种讲座300余场。
图为1995年,杨叔子与学生在文化素质教育讲座后交流。
华中大“人文素质教育”迅速席卷全国名校,形成当代大学人文素质教育大潮。每一个华中大学子也都被刻印上“人文”痕迹。
对于自己的学生,杨叔子的要求更是“高”一个档次:博士生论文答辩前要先背《老子》,后来又加上《论语》前7篇。杨叔子说,希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潜移默化中让浮躁的心宁静下来、精神升华起来,工程师不能成为“文(人文文化)盲”。
杨叔子认为,“科学人文,密不可分,同源共生,互通互异,互补同求,没有科学的人文,是残缺的人文,没有人文的科学,是残缺的科学。”
理工科诗人第一人
虽是理工生,杨叔子却浪漫细腻,热爱写诗。无论是留校、入党、结婚等人生大事,还是送别同事、外出旅行、阅读书籍等日常感怀,他都用诗歌来抒怀和纪事。
翻看杨叔子的诗词集,会发现,爱国和爱党是他几十年来的永恒主题。古人说,修辞立其诚,杨叔子在诗词里吟唱一个真诚、真实的自己。
1956年,杨叔子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激动地写下了这样的诗句:“一片丹心腾热血,满怀壮志请长缨。自此螺钉装配罢,无朝无夜奋奔腾。”他以雷锋的螺丝钉精神,表明自己激动的心情以及要利用所学贡献力量的决心。
1981年,杨叔子公派美国做高级访问学者。在飞机上,他奋笔写下了这样的诗句:“腾空越海异乡行,不在金元不在名。惟有学成归国愿,人间总是梓桑情。”访问临近期满,美方以优厚待遇挽留,希望他延期返华。当时,他的工资一年只相当于600美元,而在国外,一位教授的年薪至少数万美元。有人问他:“为什么要回国?”他只反问:“为什么不回国?”
1992年他被增选为中科院学部委员(院士),遂赋诗明志:“总赖宏文群有力,频加重任我唯真。心如明月情如水,笑作梅花寄此身。”
1993年他任华中理工大学校长,有感赋《浪淘沙》:“何计创新篇?梦绕魂牵!成城众志是源泉。谋政须符身在位,无愧前贤。”杨叔子说:“接任校长,就是‘重任落双肩’。人贵有自知之明,‘何计创新篇?’是‘成城众志是源泉’。而自己呢?必须尽心尽力,一定要有任劳任怨的精神。”
杨叔子深耕古典诗词创作,秉持文以载道传统,诗词结构严谨,格调高雅,无论诗文皆感情真挚,将国学和科学巧妙融合。
结语
作为机械专家,他着眼于工程实际,研制出“钢丝绳断丝定量检测系统”,使国内传统机械工业焕发出新的生机;作为科学家,他敏锐地察觉到学科交叉的发展趋势,在我国首倡智能制造,将人工智能和机械制造紧密结合;作为教育家,他担任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期间,带领学校跻身“211”行列,是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倡导人之一;他还深耕古典诗词创作,诗词结构严谨,格调高雅,是一位“文理兼通”的学者。
而今,这位为中国科学技术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成就卓著的科学家,这位在我国高校首倡并大力推进文化素质教育,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影响的思想家,这位强调“以文化人,以人化文”的教育家和诗人,在众人目送中远去,成为无数师生心中的一颗星。
斯人已逝,先生千古!
- END -
最新话题:中国企业出海要做哪些准备?
欢迎关注“首席商业评论”视频号留言讨论!
投稿及内容合作|[email protected]
广告及商务合作|[email protected]
点击“在看”,拥有相互成就的关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