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死亡就是我们的禁忌。大家不愿过多谈论,觉得晦气。
所以,看到咱们有越来越多的影视作品聚焦死亡,还是挺惊喜的。
最近b站那部《三悦有了新工作》就是以殡葬业为主题的,讲了一群在殡仪馆工作的人们的故事。里面有对殡葬职业的探讨,有对死亡的思考,有对疾病与衰老的看法,也有对亲情与爱情的聚焦。
剧中有许多令人感动的地方,也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内容。看完之后,我们对于殡仪馆,这个人生旅程的最后一站有了许多新的认识。
就像评论中有人说的那样,跟着剧中人把死后的“流程”走一遍,好像对于死也没有那么害怕了。
在这些生离死别的故事里,有事态炎凉,有人情冷暖,有我们对整个人生的思考。
做死亡的摆渡人,是一种什么体验
“我是生的守门员,你是死的摆渡人,我们还算半个同行”。
这句话,是剧中女孩三悦喜欢的男孩子,在得知三悦的工作是遗体化妆师之后对她说的。
男孩的工作是临终关怀医院的医生。一个是让生者尽可能的减少痛苦,一个是让死者有尊严的走,这对cp的工作设定还是很有看头的。
不过,并不是每个人在知道三悦的工作后,都是男主这般温暖和理解的态度。大部分人,包括这些殡仪馆工作人员的父母,都没法接受他们干的工作和死亡有关。
比如三悦的母亲就是。三悦其实学的是舞台设计,是因为她的本专业太难找到合适的工作,和母亲赌气之下才被大姨拉进了殡葬业。
本来,三悦的母亲一直特别不满意三悦一副躺平摆烂,宅在家里啃老的样子,但找到了工作的三悦也依然没能让母亲满意。
她觉得,女儿给遗体化妆,是个晦气的工作。特别是,自己本身是开婚纱店的,红事白事凑在一起,女儿在殡仪馆的工作更成了大忌。
看着暴跳如雷的三悦妈,我不禁自问:
如果自己的孩子,从事了一份自己无法接受的工作,自己能否理解他呢?
在剧中,三悦妈对三悦职业的接纳,是随着女儿这份工作巨大意义的展开而逐渐转变的。
原本害怕死又特别想死,对生活了无希望的三悦,也因为这份为往生者服务的工作,而渐渐对死亡和人生有了新的认识。
比如,她会给予奔赴死亡的人以最温暖的陪伴,告诉他们死亡其实没那么可怕。
在剧中,有一位得了绝症的小男孩,已经时日不多。为了满足男孩的心愿,三悦假扮成宇航员的模样,给小男孩庆生。在游乐场的摩天轮上,男孩问三悦死是什么?三悦之后的解释,可以说是教科书级的对小孩的生命教育,她说:
“我们买好票坐进摩天轮,从最底下慢慢升上来,升到最高,看到最漂亮的风景之后,又要慢慢降下去,和风景告别,和一起看过风景的人告别,等到降到最底下的时候,我们就把摩天轮里的位置,让给其他人,这就是死。”
很形象,很生动,把冰冷的死亡注入一丝柔软,帮助一个充满恐惧的小孩直面生命的最后一程。
这就是“摆渡人”的工作,就像三悦的大姨说的那样,“死亡就是从这条又暗又黑的路独自向前走,没有回头路,而我能做的就是为他们点一盏灯”。
在悠悠冥河里,在无尽的黑暗里,燃起一束光,一点亮,这就是三悦工作的意义。
而这份工作,不仅让三悦助人,更让她成为了助己之人。面对形形色色的往生者和家属,看过了太多的不辞而别和突如其来的死亡,三悦也在重新思考人生的意义:
“蛮横到不讲一点道理的死亡,身为普通人的我们,究竟应该要做点什么,才能抵抗面对死亡时的那份巨大的虚空呢?”
这是属于三悦的成长。
她从一个什么都不想做的人,成长为一个哪怕能多做一点也要拼尽全力去做的人。相信这些变化,三悦妈妈也是看在眼中的。
也正是这些点点滴滴,让三悦妈妈重新认识,并接纳了女儿遗容化妆师的工作。
作为父母的我们,嘴上喊着不要给孩子设限,要给孩子更多的可能,但其实,我们哪一个心里不是早已有了自己的界限。
但这样一个鲜活的生命,又怎会一直按照我们心里预想的路线成长,当他们走了我们界限之外的路,而那条路也未必就是歧路时,我们该怎么试图去理解孩子,做孩子的支柱,我想三悦和妈妈的故事,就是在帮我们回答这个问题。
寻找到意义,才能接纳和理解孩子的选择。
人生四道,道爱、道谢、道歉、道别
道爱,道歉,道谢,道别,是剧中老高的遗愿清单,也是人生中最难的四道功课。
第一次听到这“四道”的时候,并不是在这部《三悦有了新工作》中,而是在一部有点小众的台剧《出境事务所》里。
和“死的摆渡人”类似,死亡在这部台剧中被比作“离境”,而殡仪馆就成为了“出境事务所”,想想也蛮贴切的。
和《三悦有了新工作》一样,《出境事务所》也是讲殡葬业从业者的故事。在这两部剧里,殡葬业这样一个在众人眼中有偏见的行业,变成了人间万花筒,把人世间的光怪陆离照得清清楚楚。
也难怪,接触的生生死死多了,人生四大最难课业也被这群殡葬师们看在眼中。
剧中那些三悦和同事们服务过的遗属和往生者的故事,其实都围绕着这“四道”。
道歉很难,有时是因为逞强,有时是因为懦弱。
因为家里太穷,而留下了弟弟,遗弃了姐姐的那对老父母,在被遗弃的姐姐葬礼上,仍然没能说出那句真心的“抱歉”,只能用“大声哭喊”来掩盖自己的过错。
在又失去了弟弟这个孩子之后,老夫妻才真正体会到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痛不欲生地大喊自己“做错了”。
道爱不容易,有时是因为害羞,有时是因为倔强。
剧中一个年轻男孩魏宁凯,因为服药产生幻觉而出了车祸身亡。生前的他,一直都在隐藏真实的自己,把自己活成父母希望的样子。
父母在儿子的日记里,看到了令人心疼的一段话:
“如果这一次,我想为自己而活,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可能注定无法成为你们眼中优秀的儿子,你们还会一样爱我吗?”
父母没有表达出的爱,成为了压在儿子头上的那枚隐藏的重石。
道谢也没想象中那么简单,太多时候我们觉得理所应当,太多时候我们对他人的善意未有察觉。
剧中失去了小儿子的父亲,接受不了医生在他最难受的时候,问他器官捐献的事情。
但后来,当他知道儿子身体的某个部分在其他孩子身上“重生”,他对那个医生充满了谢意。
是他的“善举”,让他儿子的生命以另一种方式继续延续在人世间。
最最困难的是道别。剧中那些久久无人认领的遗体,那些无法接受亲人突然离世的遗属,那位宁愿让自己维持失忆的症状,也不要想起自己的儿子早已因为飞机失事而离开人世间的刘师傅,他们都是不肯、不愿、害怕道别的人。
但道别,却是人生的必修课。
我想,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给死亡一个仪式。这些为往生者服务的人们,其实也是在帮生者好好告别。
“我怕的不是死亡,而是在奔赴死亡的途中丢失了尊严”
在《三悦有了新工作》这部剧中,还谈到了对绝症病人的过度治疗,以及临终关怀等问题。
三悦的男友从肿瘤科跳槽到了某临终关怀医院,从前期建立的宣传工作开始做起。
这家临终关怀医院要建在一栋小区的门口,需要小区的业主们签字同意。但小区里的大部分人都很反感,觉得不吉利,未来的房价会跌。
可三悦男友在肿瘤科见证了太多痛苦而无意义的挣扎,他太明白对于那些已经拿到死亡船票的人来说,什么才是更重要的。
这也是他跳槽,以及不惜一切背负着骂名和不理解,也要征得小区业主们签字的原因。
看这段的时候,我回想起了曾经读过的《最好的告别》,书中不只讲述了死亡和医药的局限,也揭示了如何自主、快乐、拥有尊严地活到生命的终点。
记得在这本书的自序中,作者曾有这样一番感慨:
“在医学院读书期间,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但是不包括死亡。第一个学期,我得到一具皮革似的干尸用于解剖,但那仅仅是了解人体解剖学的一个途径而已。对于衰老、衰弱和濒死,我仍旧一无所知,教科书也几乎只字不提。
这个过程如何演变、人们如何体验生命的终点、对周围人有什么影响。”
这样的心境和电视剧中三悦的男友极为相似。他也是在肿瘤科见到了太多过度治疗,耗干了人的精力、财力,让患者在极度痛苦的情况下离开人间。
这样的经历,让男主开始重新审视医疗与生死的关系。我们该如何面对接受变老这件事,如何面对突如其来的疾病,在何种情况下“尽全力救治也许不是最正确的做法”,这些问题,不仅仅是医生要思考的,也是我们每个人该思考的。
正如书中所说,医学中最大的困惑还是不确定性。病人因为无法确诊而惶恐不安,医生因为不能确诊而左右为难。
“无须同临终老人或处于生命末期的患者相处太长时间,你就可以本能地意识到,医学经常辜负其本应帮助的人们。
我们把生命的余日交给治疗,结果为了一点点微不足道的好处,让这些治疗搅乱了我们的头脑、削弱了我们的身体;我们在各种机构,比如疗养院和监护室,度过最后的时光,刻板的、无形的惯例使我们同生活中真正要紧的东西相隔绝。
我们一直犹犹豫豫,不肯诚实地面对衰老和垂死的窘境,本应获得的安宁缓和医疗与许多人擦肩而过,过度的技术干预反而增加了对逝者和亲属的伤害,剥夺了他们最需要的临终关怀。
人们无法回避一个问题:应该如何优雅地跨越生命的终点?对此,大多数人缺少清晰的观念,而只是把命运交由医学、技术和陌生人来掌控。”
所以,你会发现,人生四道中的“道别”,我们可能要耗费一生去学习。
我们不得不承认,人到中年,参加的婚礼数量可能逐渐要比不上葬礼的数量。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身体零件也开始逐渐面临着各种“返修”问题。再加上日渐老去的父母,如何与衰老、疼痛、疾病、孱弱这些词语找到一个能“共处”的方案,也是我们经常在思考的问题。
而这部《三悦有了新工作》让我们收获了许多温暖故事的同时,也给了我们直面生死、思考死亡的一次机会。
“我们最终的目的不是好好地死去,而是好好地活到终了。”
看这部剧的时候,这句话一直在我脑中萦绕。
就希望我们都能学会,好好告别。
-END-
回复以下关键词,查看更多原创文章
【游记】日本、迪士尼、长隆、三亚、滑雪
【阅读】科学、英语、古诗、思维、语言 
【心理】分离焦虑、安全感、T2、慢热、专注 
【睡眠】抱睡、奶睡、夜醒、安抚、小睡短 
【情绪】戒吼、管教、抑郁、听话、 情商
【养育】牙齿、性教育、厌奶、如厕、喂养 
【游戏】玩具、绘画、早教、儿歌、陪玩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