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四大名厨之一、川菜宗师罗国荣虽然故去多年,但其出神入化的厨艺影响了川菜几代厨师,尤其川菜圣手和他的传人》(中国纺织出版社)近日出版,更是把他的厨艺和经历进一步挖掘,而且书中公布了上个世纪40年代轰动川渝的重庆“颐之时”的菜品更是本书的新看点
罗国荣的三子罗楷经是我的发小,他在新书出版后给我快递过来,我当然要认真拜读。虽然我对烹调一窍不通,但我喜欢川菜,在北京吃川菜还不满足,每次到成都、重庆要多逗留两天,就是想多吃几家原汁原味的川菜。看了这本书有个深切的体会,大师的炼成不仅需要天分,还需对职业的喜爱甚至敬畏的精神。
今天我以访谈的形式和罗楷经对话,由于从小就认识,所以没有任何客套。我说:“50年代的全国四大名厨含金量更高,那时没那么多名目繁多的评选而且很纯净。你的书确实对整个行业的从业者会有启发。您父亲真是从底层通过不懈努力达到川菜圣手的境界的。
罗楷经说:“父亲是一个乡坝头(川话:农村)的贫穷农家子弟上世纪20年代只有123独自一人走向成都,先拜师学艺,出师后又拜师。川菜界时很讲究从师的,家父的启蒙老师是当年四川顶尖级的被人尊称为大王的王海泉。王海泉是在现代川菜处于酝酿孕育期向创始定型期时与蓝光鉴、黄敬临并列并称的人物。他身为清朝的封疆大吏锡良的家厨,并随锡良去过云南、北京、东三省和贵州等地,是一位走南闯北,眼界开阔,久经沙场、见多识广、经验丰富、技艺精湛的厨行高手。无论京广苏鲁菜肴,红白两案无不精通,本事十分了得。以家父的天赋、敬业勤奋,拜在这样一个高师门下,又因聪慧、懂事格外受到师父的喜欢,厨艺生涯一开始就处在当年川菜行业的高层次。由此我们不难理解,在家父从厨的起步阶段他会打下怎样坚实的基础。
我说:“看起来拜什么样的师傅对成长太重要了!”
罗楷经说:“绝对的!父亲勤奋好学未止于此。从王海泉处学了四年之后(因无钱办出师酒,比一般人学徒时间长),他竟然不怕别人议论和被世人看得很重的所谓丢面子,坚决要拜早已出徒自立门户的大师兄黄绍卿为师。并且在征得王海泉同意之后,又拜在这位曾经的师兄门下。这个现象在厨界及其它行业都是很少见的。黄绍卿是什么人?开国四大名厨有两个人罗国荣、范俊康都是他的学生。1960年代全北京、全中国三个中餐特级技师有两个都是黄绍卿的徒弟,还是罗国荣和范俊康。黄绍卿其它几位弟子陈海清、刘少安、张汉文、李荣隆等个个都是烹坛上响当当的人物。黄绍卿是个什么水平,不言而喻了。罗国荣有这样的师父,起点当然就高人一筹。
(50年代全国四大名出,右2为罗国荣大师)
罗楷经说:“父亲就是学无止境,他正式拜过王海泉、黄绍卿二位大师从19241934年整整十年在两个顶尖高手的教导下成长,以父亲勤奋和领悟力,加上勤学善思,可以想见他打下多么深厚的基础。他一生从厨四十余载,竟然有四分之一的时间是在两位大咖的门下习学,这在厨行也好,其它行业也好,应该说都是罕见的。更为传奇和罕见的是在师从两大名家十年之后,他又到了文化川菜的灵魂人物,具有仙品之称的黄敬临开的姑姑筵接受黄大师的指导,并且一个出主意,一个搞实践,珠联璧合,相得益彰。虽仅仅是四个年头的光景(19341937两人却上演了现代川菜在创始定型期向发展繁荣期演变时最精彩的一幕。
两位高师、一位导师,罗国荣从厨四十余载的生涯,竟然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他们的教导和指导下工作。如此得天独厚地获得了如此人生之大幸。成千上万的厨行精英有如此经历者,当是凤毛麒角。
罗楷经继续说:“父亲的从师之奇还远不止此。在追随王、黄、黄三位大咖时,他已然深刻地认识到烹饪是一种文化,是一门艺术。离开三位大师开了颐之时餐厅之后,他更是主动地、如饥似渴地向当年的文化大家林山腴、谢无量、张大千、盛光伟、杨啸谷等人学习、请教。恭恭敬敬地学,老老实实地学,从中获得了很大的教益。成渝两地的颐之时,他前后一共经营了12年(十年是私营,两年是国营)又占了他厨艺生涯的四分之一。加上19241937年的积累,他一生中竟然是从19241954年用了30年才到北京。有这样雄厚的底蕴,先称雄巴蜀,后誉满京华,成为顶尖级的国宴大厨就不是偶然的了。进京之后的父亲已具备了相当的水平了,然而他仍在不断地学习,继续从师。到北京饭店后,北京饭店的中餐当年主要是四大方菜:川菜、粤菜、淮阳菜、谭家菜,其它还有北方菜(鲁菜、豫菜)、湘菜、素菜、清真菜等等。他都虚心向他们学习。以他当时的身份和处的地位,如此以同行为师也是难能可贵的。北京饭店有一位彭晓东先生上世纪七十年代到北京饭店工作,并未见过罗国荣,那时罗国荣已经去世了,但他听过很多老职工给他讲过罗国荣的事情。其中就有罗国荣向北京饭店的法式西餐大师储礼藻请教、学习、切磋的事。
从以上罗楷经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窥见罗国荣大师的从师之广、之奇之虚心
此文可以算“大师是这样炼成的”第一部分吧。(待续)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