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星标电影杂志MOVIE
深度专访
FEATRUE INTERVIEWS
作者:周舟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 副研究员
2018年开始历时三年的扫黑行动也催生了大银幕上一批以“扫黑”为主题的影片,这些影片都在努力融合政法宣传与警匪类型两种叙述话语与电影表达,其融合的合理、自然、圆融、流畅程度直接决定了影片最后呈现出来的完成度,《扫黑行动》中这两者的融合显然还处于分层或者说分离的状态,诚然,这种融合是不易的,事实上,现阶段中国所有的主旋律大片都在探索、开拓这样一条融合之路。
广义地理解“扫黑”即为官方力量扫灭黑社会,电影史上关于“扫黑”主题的电影,美国、中国香港电影中都有高相关的类型。美国电影史上20世纪20、30年代的黑帮电影,都是讲述黑帮枭雄崛起又覆灭的故事,这些黑帮影片都有美国禁酒时代的嚣张暴徒为原型。因为暴徒的事迹早就通过当时美国新兴的小报业而广为人知,所以这类影片有很浓重的人物传记色彩,用颇多的笔墨描述了主人公迥异于常人的生平与个性,而对导致其覆灭的官方剿黑行动着墨不多,更多的是从反面主人公性格内含的缺陷而导致的必然的覆灭来解释他的败亡。

香港影史上的“扫黑”故事则建立在20世纪70年代香港廉政公署剿灭当时猖獗的黑社会的史实基础之上。这类“扫黑”影片是警匪片类型模式,最大的看点则是建构了一组亦敌亦友、互相钳制的三角人物关系:正方廉政公署官员,反方黑帮头目,和看似正方实则与反方狼狈为奸的腐败警长。越到后期对于腐败警长的着墨越多,他甚至取代了廉政公署官员和黑帮头目,成为独霸一方黑白通吃的“香港王”,以香港贪腐探长吕乐为原型打造的“雷洛”探长的影片直到21世纪导演王晶还在拍。
另外欧洲在70年代也拍摄过一些扫黑影片,比如铲除黑手党、清除高度关涉政坛人物的黑帮头目等,这类影片其实是70年代非常时髦的政坛黑幕影片的一种变体,它更多的沿用的是政治黑幕片的类型模式。
电影《疤面人》剧照
美国及香港地区的“扫黑”片打的是明牌,也就是说直接呈现反面人物,而且在影片中高度渲染负面能量,用大篇幅去表现黑帮人物的无法无天、肆意作恶,尤其是在美国黑帮片中,这种高扬的恶其实是影片主要表现的内容,而对恶之制服与约束,只占影片中非常少的比重。
70年代的欧洲扫黑片因为用了政治黑幕片的类型模式,所以不再是明晃晃的明牌,而开始有一些解密式的暗牌,开始走烧脑路线,需要结合一些线索和证据来洞悉某些道貌岸然的政治人物的真实面目及他们与地下黑帮勾结的事实真相。但它也不是完全的暗牌,到了中部揭晓后,其实就开始了另一种政治筹谋的交换与斡旋。有点像儿时玩的暗翻军棋,前半段是翻牌阶段,一边翻一边下,辨明敌我,摸清实力,到所有棋子都从暗牌翻成了明牌,就开始了真正的下棋,两军对垒,排兵布阵,用棋子们的杀伐来获取最终的胜利。
以上这些电影史上关于“扫黑”故事的叙述方式,我们当然都可以用,但又都不能完全意义上的拿来我用,因为我们国家的扫黑片跟它们的意识形态要求和价值观都不同,这根本的不同决定了我们无法完全采用它们的叙述话语与表现方式。
以上所列三种电影史上常见的“扫黑”故事,无论是哪一种,从根本上说,都是对官方主流力量的存疑,美国黑帮片里的警察孱弱无力,香港扫黑片中的腐败警长与黑帮沆瀣一气,甚至比黑帮更黑,而欧洲黑幕片中的政府官员所追求的不是正义,不是民之福祉,只是他的个人利益。类型片的叙述话语与表现形式不是无根之水,而是生长于特定的意识形态与社会认知土壤上的产物。
中国的“扫黑片”的意识形态要求就是要大力彰显国家力量的强大正义,这从根本上决定了我们的“扫黑片”无法机械照搬电影史常见的这些“扫黑”故事的叙述方式,有时甚至连更具体层面的影像表达都很难照搬。
回到《扫黑行动》,影片一开始,用画外音、一组会议、集体出警的镜头来显示国家扫黑行动摧枯拉朽的强大力量,而同时它穿插了湾海市非法借贷、暴力催收的某公司涉黑人员对借贷者拳打脚踢的暴力镜头。这种让人联想到《教父》中的平行蒙太奇的并列,个人觉得并不适宜,它既容易让观众产生对影片传达的意义的混淆,也让影片一开始就处于两种不同的叙述话语体系的建构与相互消解之中。
实际上,《扫黑行动》全片也确实一直处于政法宣传话语与香港黑帮片类型话语的分立并行之中,在讲述中央巡查组与警方部署等工作内容时,叙述话语、人物刻画、演员阵容、镜头风格都是内地政法剧风格,而在讲述涉黑公司的非法行径时,就完全切换到香港黑帮片模式。
当然,所有先进的电影经验我们都应该从善如流地学习与运用。近年来一些赢得观众好评的扫黑题材影视剧,其实都是调和了一定的类型经验,大部分此类成功作品都赢在尺度上,对地方保护伞的暴露尺度与对黑社会势力之恶行的呈现尺度。
笔者认为其实还有一条路径值得创作者们更多探索,就是叙事的曲折与呈现的丰富性。以《扫黑行动》为例,涉黑公司是一家金融行业的明星公司,而它骄人的业绩是由于它把非法借贷包装成合法的金融产品,既拿到银行的投资,也赢得了政府的青睐,并在股票资本市场上也能搅动风云。显然这是一家能把黑钱洗成白钱的公司,扫黑行动的难点就在于如何找到暴力催收逼人致死的肇事方与这家看起来非常干净的金融公司的深度关联。
影片的案例选择很好,非常有时代代表性,这样一个故事其实是一个抽丝剥茧、层层深入的高智商的故事,非常可惜的是影片把它讲简单了,金融公司和坠楼而死的借贷者之间的关系从一开始就昭然若揭,而只要警方抓到了几个暴力催收者马上就关联上了幕后的金融公司。一个本该动脑的故事,完全只动用了体力。
另外,影片其实有一个内涵的时间结构,就是十五年前和十五年后的勾连。这家公司用了十五年慢慢做大并且洗白,而前来调查的干警的父亲十五年前就是因为调查这家公司的前身不幸牺牲的,而且引发这家公司覆灭的直接导火索是十五年前入狱的前老大刑满出狱与现老大争夺利益。这些非常好的设置在片中都只作为一些偶被提及的细节散落于各处,而没有把它们联结成一个内在的结构来架起这个故事,也很可惜。如果建构起一个历时十五年的时间结构,讲述一个企业前世今生的原罪与因果循环、报应不爽,讲述一对父子相隔十五年的不懈追凶,还挺史诗感的。
《扫黑行动》最后说“历时三年的扫黑行动不会结束,而是转入常态”。如果中国的“扫黑片”还要继续拍下去,那么在尺度上的拓展终有限度,唯有从叙事的复杂与技巧方面进益才是发展的长计,而在这个层面上,我们能从影史中学习的还有很多。
· THE END ·
喜欢《电影》的宝宝们,
别忘了“星标”电影杂志MOVIE公号,
我们的每日最新电影推送就会被置顶,
还有各种赠票赠礼物活动,
不要错过哦!
爱你们的,电影君!
往期精彩
▼▼▼
阅读量:4.6W+
阅读量:1.7W+
阅读量:1.7W+
阅读量:1.1W+
阅读量:1.1W+
扫描二维码关注《电影》
微信号 : dianying2001
新浪微博:电影杂志MOVIE
“在看”给电影君一朵小黄花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