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概况
2022年11月7日,第十三届全球建筑大师论坛在厦门国际会议中心·1G白鹭厅成功召开。论坛以“光之隧”为主题,试图探索人、光与建筑空间的关系。中国建筑师、MAD建筑事务所创始合伙人马岩松、法国国际灯光设计师、艺术家Georges BERNE应邀作为本届论坛主讲嘉宾。
全球建筑大师论坛创办于2014年,论坛立足于全球化的语境,以多元化和人本主义为总原则,先后邀请到藤本壮介(Sou Fujimoto)、本纳道·霍(Bernardo Fort)、刘家琨、谢英俊、罗伯特·特拉达斯(Robert Terradas)、小岛一浩(Kazuhiro Kojima)、西泽立卫(Ryue Nishizawa)、承孝相(Seung H-sang)、马岩松、张永和、姚仁喜、黄声远、朱锫、Carlo Ratti、徐卫国、Vincente Guallart 、何镜堂、丹尼尔斯坦森(Daniel Statham)等十八位建筑大师作为主讲嘉宾出席论坛。
本场活动由中国建筑装饰协会、厦门市自然资源与规划局、厦门市建设局主办,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厦门市规划协会、厦门市勘察设计协会协办,西部人居环境学刊、AC建筑创作、海峡城市、新建筑、规划师、建筑学院等媒体单位支持。
嘉宾演讲
01
马岩松
Ma Yansong
MAD建筑事务所创始合伙人
马岩松是首位在海外赢得重要标志性建筑的中国建筑师,同时也是最具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建筑师之一。由马岩松创立的MAD建筑事务所以充满想象力的作品,在世界范围内实践着这一未来人居理想的宣言。他致力于探寻建筑的未来之路,倡导把城市的密度、功能和山水意境结合起来,通过重新建立人与自然的情感联系,走向一个全新的、以人的精神为核心的城市文明时代。

马岩松丨建筑,应该让每个人都有想象力。“离开现在”,探索永恒。

图:论坛现场·演讲嘉宾马岩松
马岩松用“Surreal Land”(超现实的土地)一词开启了他的“光之隧”主题演讲。他认为空间、光线都是建筑语言,自带对话心灵的感染力,他的很多的作品都是用光去讲述空间和时间
从北京2050、胡同泡泡32号——源于一场对传统文化与环境的独立探索,选择摆脱传统与现代自带明确指向的文化隐喻、以形成一种拥有激发人内心情感变化能量的超现实感,到以倒挂的埃菲尔铁塔开启既浪漫又刺激的“叛离”;
从朝阳公园的中国水墨画境——让自然成为精神空间,到给人以无限想象的云洞图书馆——如诗歌般开启一段心灵之旅,海天之间,对话自然;
从百年嘉兴火车站尝试构建一个历史与未来同在的时空,到卢卡斯叙事艺术博物馆对永恒的探索……再到“空”的精神性追求。
图:梦露大厦
他提出不复制工业时代的辉煌。第一个海外作品“梦露大厦”既是对全球工业化时代“更高、更快、更强”价值观发出的质疑和挑战。
图:论坛现场·演讲嘉宾马岩松
他提出不复制传统,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他面对建筑遗产的态度,是拆除建筑“假古董”,拒绝真假不分的现实,让新建筑与老建筑建立内在联系,以一种共生关系展开对话。他认为在这样一个空间里,人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去看待历史,去体验和感受,而不是强调建筑体。
他说:“我想去建立起来这么一个自信,我们当代的人可以去创造现在的语言,和我们的语法、我们的世界,我们想象的世界,而这个世界是和传统有一定的内在关系的。”
图:论坛现场·演讲嘉宾马岩松
他认为,建筑应该让每个人都有想象力,这是比功能更重要的东西。
建筑、诗歌、音乐、文学,都是能让人感受到自身内心的东西。一个建筑就像一本书,但一定不是一本说明书。建筑可以没有内与外的界线,人进入与发现的过程,是一场心灵对话。
图:论坛现场·演讲嘉宾马岩松
传统建筑追求的人与自然的诗情画意,能否在现代城市、现代建筑里也有所追求?
他大胆地将建筑环境变成大地艺术,模糊自然与人工的界线,赋予建筑和环境超现实的气质,让人在这里对话天地。他主张让公共空间具有开放的品质,营造更加生活化的场景和气氛。
图:衢州体育公园
“让自然成为精神空间。与自然对话。”
在现代城市建筑所呈现的人与自然的对抗关系面前,他以中国水墨画为创意之源,融合文化意境,追求建筑的精神属性,让建筑成为自然向城市的延伸。他也非常谨慎于建筑在追求传统意境和哲学的同时又显现出传统符号的样子,而是更加追求建筑应有自己的语言。
图:朝阳公园
他让建筑与环境呈现出一种戏剧化的关系。在自然里,让建筑以一种“匍匐”的姿态融入环境,变成大地的一部分,人可以以一种旅程的心境步行而至,甚至觉得可能自己是一个表演者。
图:论坛现场·演讲嘉宾马岩松
他也用建筑探讨历史和未来。他似一个理性的、略带感伤的、却又乐观的未来主义者,选择用“离开现在”的方式,离开当下阶段人们比较熟悉的东西,与现实拉开距离,与那些快速城市化时期产生的东西拉开距离,在建筑里探索永恒。
图:光之隧道
最后来到“空”的空间里。
他分享到,天空、树、人,这些自然的因素,会产生一种精神性,精神性也让建筑成为了文化。在模糊人和自然的边界之后,让人有一种要出发的感觉。在“空”的空间里追求的这种精神性,或可能成为建筑最终的追求。
图:光之隧道
他坦言:“最终,城市需要给每一个人提供的不仅是能用的东西,还能开启每一个人想象的空间。这是我认为建筑师非常重要的一个任务。”
02
Georges BERNE
乔治·贝纳
灯光设计师
8’18” Concepteurs & Plasticiens Lumière 创始人 
法兰西艺术与文学骑士勋章获得者 
法国国家图书馆 Golden Hand 荣誉获得者 
乔治·贝纳1956年生于法国马赛,国际著名灯光设计师、艺术家。乔治·贝纳对建筑灯光设计有着独到见解与丰富实践,其创建的8'18”机构总部位于马赛,在巴黎、上海设有分支。他在照明领域拥有40多年的国际项目创作经历,以其独有的设计理念与建筑师,城市规划师,博物馆学者,艺术家、景观设计师等领域专家完成跨界合作,作品遍布全球。他曾合作过的建筑师有:贝聿铭、奥斯卡·尼迈耶罗伯特·文丘里,克里斯蒂安·德·波赞帕克、安藤忠雄,伦佐·皮亚诺,雷姆·库哈斯,让努维尔和坂茂等。

乔治·贝纳丨光可以创造可能性,同时也能成为可能性本身
图:论坛现场·演讲嘉宾乔治贝纳
乔治·贝纳通过自己过去四十几年在全球的灯光设计实践,分享了自己对博物馆建筑的光影艺术,以及光和艺术品之间关系、光和建筑之间的关系的独到见解。
在他的眼里,光意味着可能性:光可以创造可能性,同时也能成为可能性本身,使艺术作品被完整呈现和正确理解,也成为建筑表达的可能性。他特别提出,在博物馆建筑中,他们所做的设计是要表达光与建筑的永久性对话,以及灯光本身具有的灵动性。
图:阿布扎比卢浮宫(LOUVRE MUSEUM ABU DHABI)
基于上述逻辑原点,乔治·贝纳用阿布扎比卢浮宫(LOUVRE MUSEUM ABU DHABI)、斯特拉·马图蒂纳博物馆(STELLA MATUTINA MUSEUM )、曼萨特·盖利国家图书馆(MANSART GALERY NATIONAL LIBRARY)、法布博物馆(FABRE MUSEUM)、拉斯科洞穴岩画博物馆(LASCAUX CAVES)、博克斯艺术博物馆(BEAUX ARTS MUSEUM)等博物馆项目的灯光设计作品,简述了光对艺术品以及博物馆建筑气氛的烘托效果。
图:博克斯艺术博物馆(BEAUX ARTS MUSEUM)
图:曼萨特·盖利国家图书馆(MANSART GALERY NATIONAL LIBRARY)
乔治·贝纳分享到,在建筑和光之间的关系,他们设计团队所做的就是进行光照技术的研发,并把它完全的融入到建筑身体之中。例如可移动的光源如何让灯光适用于建筑的构造。在博物馆照明设计项目中,光不仅是要和建筑相适应,同样也要和艺术品相配合。
图:拉斯科洞穴岩画博物馆(LASCAUX CAVES)
他还特别分享到,怎么让光线在视觉当中消失,让它完美的融入到古建筑天花板中,让人们感觉不到它的存在。消失,就是意味着在视觉上看不到,我们让光线本身来进行说话。例如,在法布博物馆里面,空间的维度是通过光线来进行体现的,照明使得空间具有四维感。
图:法布博物馆(FABRE MUSEUM)
他认为,要把灯光照明设计和建筑本身结合起来,不是简单的放置和重叠,而是超越光线本身进行绘画。比如一些天然材料的应用能让建筑与灯光形成一个延续感,看不到任何技术的痕迹,最终呈现的是隐藏起来的效果。
光线、建筑,是一个长期的工作,需要像城市规划一样来做灯光设计。例如巴黎大皇宫,就是一个为期12年的项目,也唯有经历这个漫长的过程才能使得这个博物馆能够成为一个精美的艺术品。
图:巴黎大皇宫(Grand Palais Paris)
乔治·贝纳借由他在中国的几个灯光设计作品进一步阐述光与建筑之间的关系,包括北京英蓝国际金融中心大漆壁画《今夜无人入睡》如何解决照明设计与艺术品的完美配合问题,以及杭州英蓝中心大楼照明设计对空间体块关系的巧妙处理、厦门英蓝国际金融中心楼体泛光的设计及”凤凰之翼”布局等。
图:英蓝集团项目
他在演讲尾声提到:“作为照明设计师,我们应该去挖掘如何用灯光展示建筑本身的特质,并且通过不断的尝试去创新和拓展我们所在领域的边界。”
“他对灯光设计的独到见解和丰富的实践让我们更深入的体会到艺术和技术的完美结合,把光融入到建筑中,并且把光消失在建筑中。”本场论坛的学术主持人、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张若曦老师如此总结。
嘉宾对话
图:论坛现场·嘉宾对话
论坛最后,主持人对话马岩松、乔治·贝纳。
马岩松回忆说到,他上一次作为演讲嘉宾来厦门参加全球建筑大师论坛还是疫情之前。在现场,他分享了这几年来个人的一些变化:“我处在一个从表达自己,到为很多人代言的这么一个转变过程中”。以及,他给年轻人的寄语:所有人都要想办法了解自己的兴趣,考虑自己与众不同的价值所在,你的个人的价值,就是全世界都需要的那个部分。热情很重要。
乔治·贝纳先生很直爽地表达了自己对马岩松及其作品的欣赏,以及对与中国建筑师合作的期待,包括跟建筑相关、跟灯光相关的项目,以及一些跟艺术品照明相关的项目。最后,他还与观众分享了他们团队正在进行的北京故宫照明设计项目的一些小故事:
我们不光需要去设计故宫入口的灯光,还需要去设计故宫旁边的这些小的建筑的,除了三大殿的灯光,还有其他小的建筑的灯光。主要是在故宫西边的小的建筑,设计的关键,就是当人们在参观这些建筑的时候,在可以不进入这些大殿的同时可以欣赏到大殿内部的样貌。由于中国的传统建筑的梁都很长,人们在参观的时候很难通过很窄小的门看到建筑中内部的状况的。我们所做的就是去特别制定了一些跟这个大殿尺寸特别相匹配的玻璃和镜子,把自然光引入到大殿里面。
在疫情之前,我有幸去到了故宫的内部,我们当时提出了7版的方案,现在这个方案还是原型的一个阶段。其实这个计划我们已经进行了4-5年了,我们还一直在完成它。目前来看,我们想要采取的办法,就是用一种看不见的,就是一般的参观者看不到的方式,能够把射灯和自然光引入到故宫的室内,可以让外部的参观者看到更多的故宫内部的细节。
滑动查看更多论坛现场图
------- 论  坛  简  介 -------

滑动查看历届论坛现场
文字表述
滑动查看历届论坛海报
滑动查看历届论坛现场
图文来源丨全球建筑大师论坛组委会
编辑丨zy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