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炒股拌饭”,关注了解更多精彩
这两天有人问了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说以前我们曾经聊过,对多数普通人而言,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投资。
如果投资没啥回报,或者说投资回报率很低,那基本就等同于投资失败了。
比如现在很多年轻人,花了很多时间和金钱去读书,但是毕业以后找不到啥好的工作就是这样。
从下面左边这张统计图里,我们其实也可以看出来,教育的总投资回报率其实是在下降的。
他的问题是:为啥改革开放以后很长时间,通过教育投资迁越的概率很高。
现在生产力发展了,国家的经济也越来越繁荣,教育投资成功的概率反而越来越低了呢。
这个阶段很多学历不错的孩子985毕业之后,也找不到啥比较满意的工作。
不少人最终只能选择考公、考教,或者跑去县里面去做选调生。
他们也常常觉得很迷茫,为啥经济发展了,大家学历提高了,感觉反而更卷了。
其实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或者说从经济学的角度很简单,无非就是供需两个字。
01
如果你看过近代史里面关于教育的部分,会发现一个挺有意思的规律。
那就是二战以后发展起来的这些国家,通常教育投资回报率最高的阶段,是在战争结束以后的五六十年时间里。
从统计数据看的话,通常这个阶段的教育投资回报率是最高的。
在教育上下功夫投资的人,也是在这个阶段最容易出现命运的改变。
为啥会普遍出现这个现象呢?从经济学的角度讲,还是个供需的问题罢了。

二战以后,世界各国都开始步入工业时代。工业时代的特点,就是生产力发展日新月异。
伴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升级,生产工具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以前的手工业变成了机器大生产。
机器大生产时代意味着,操作机器需要掌握的知识会更多,分工也会更精细化。
有人从事生产,也要有人从事机械维护。学会这些东西,是需要一定的知识水平的。
然而在战争刚刚结束的时候,通常一个国家已经被炸成了废墟,到处是一片百废待兴的景象。
这个阶段伴随着整个国家到处都在搞重建,对相关人才的需求就会变得很大。
通常重建是从重工业开始的,如果这个国家还没有完成工业化,那么这个阶段优先发展的更是重工业。
重工业这玩意既是资金密集型产业,也是人才密集型产业,需要的配套人才很多。
在刚刚打完仗百废待兴的年代里,懂相关知识的人又比较少,我们甚至可以说大多数人都是文盲。
所以那些受过一定教育的人,就会成为其中的佼佼者,能在这个过程中脱颖而出。
我们国家就有很典型的例子。在新中国建国以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们接受了苏联那边的156个援助项目。
这些项目都是重工业,伴随着项目来到中国的,还有1.6万名苏联专家指导技术和建设。
巨量的资源和人才的输入,使得新中国在短时间内,就完成了从落后农业国到工业国的初步转变。
工业化的快速推进,也使得新中国对相关工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出现了井喷,可以说当时的需求远大于供给。
这个阶段我们看到,大学和各类高等院校主要培养的,是国家工业化初期需要的工业技术人才。
国家按照需求来培养相关人才,大家步入高等院校以后,要做的事情也很简单。
那就是在四年大学期间好好读书,完成工科相关知识的培训,成为合格的工业技术人才。
毕业以后也不用担心就业的问题,因为国家是按需培养的人才,所以毕业以后会统一分配到需要的岗位。
这个阶段读书,只要你把数理化这类相关的基础知识学扎实,能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那就是优秀人才了。
可以看到在工业化初期,我们的高等教育一直保持了这样的定向培养模式,以培养传统工科和重工业技术人才为主。
所以当时有一句话非常流行,可能很多人现在都知道。这句话叫做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不过后面因为中苏关系破裂各种风波不断,导致很多工业项目在半中间被迫停了下来。
这个变化对城市知识青年的就业岗位影响很大,所以在这期间我们才看到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事情。
实际上也是因为短时间内,一下子没有了足够的工作岗位,可以安排这些城市知识青年就业。
02
这个情况一直维持到1977年国家重新开始恢复高考,1978年之后的改革开放和中美正式建交。
恢复高考以后,不少读书好的孩子通过高考去读了大学,步入政府机关和国企工作。
对农村的孩子来说,这无疑算是逆天改命了。从过去的土里刨食,变成了拿国家的铁饭碗。
这一切都是这些孩子们通过读书考试得来的,那时候主要考察的科目,就是数理化。
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上世纪50年代流行的那句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又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恢复高考之后流行起来了。
这个阶段考上大学的那批孩子,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的是非常幸运的。
因为等他们八十年代初大学毕业,开始工作以后发现。自己的上升通道,是非常顺畅的。
之前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导致了,多数人所在单位的领导年龄,是存在断层的。
很多领导干部的年纪已经超过了50岁,后面再干几年就要面临退休了。
这些新进来的大学生们,只要甩开膀子干十年,就可以顺利的再升一级。
因为十年时间,已经足够等到自己头上那批50岁左右的领导退休,腾出相应的位置来。
就算是混的再差一点也不要紧,随着自己上一级领导位置的更替也会渐渐升上去。
等二十年之后,该升迁的也完成了升迁,人到中年基本能混个处长的位置。
这批人基本上就是广大的六零后和少部分七零初里面,那批刚刚恢复高考以后考上大学的人。
其实就算没怎么上学的那批人,只要脑子足够灵活敢想敢做,很多也能抓住市场商机,获得不错的收益。
不少年长的人应该记得,八九十年代中学的政治课本里有句话,是这么说的。
“目前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因为市场上的需求远比产能要大的多,所以只要手里有货就能卖的出去。
这个阶段不少人下海经商,通过倒买倒卖,很快赚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
那时候有句话叫做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反应的就是当时的实际状况。
之前王首富不是说过句话嘛,清华北大,不如胆大。这句话深刻反应了一个时代,在王首富脑子里的烙印。
从这个年代成长起来的人,他们看到的是,只要你敢闯敢干,遍地都是机会。
就是因为改革开放初期,他们的这段亲身经历,让这代人对这一点深信不疑。
只要你胆大敢拼肯努力,就能像他们一样,在奋斗中完成阶级迁越,过上衣食无忧的日子。
03

在国家的工业化进程中,通常重工业发展的差不多了,后面就要发展轻工业了。
二战以后多数国家选择的路径,是利用人口红利和劳动力成本优势,发展出口导向型的轻工业。
在这个阶段往往会遇到全球化背景下,西方发达国家进行的产业转移。
把劳动密集型的中低端制造业,从本土转移到劳动力成本低廉的发展中国家去。
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天量的资金和外部需求涌入,带来被转移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
外部需求进来以后,为满足这部分需求需要大量建厂吧,需要大规模搞基础设施建设吧。
在这个过程中,各行各业都需要更多的配套人才,新的相关岗位也在不断被创造出来。
这时候可以说学历是唯一的门槛,只要你跨过学历的门槛,上面就有各种机会等着你。
可以说在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教育是投资回报率最高的一个行业。
各行各业都有大量坑位在等着你,你受过良好的教育就能填到这些坑里面,一级一级也很容易升上去。
因为从供需的角度,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对人才的需求是远大于供给的。
这个阶段的企业也愿意培养新人,新人没过几年成了老人,上升空间依然很大。
因为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你有经验以后可以到新的地方去做领导,再去带一波新人。
从我们国家的发展也遵循了类似的轨迹,不过不同年代的人面临的机遇可能不太一样。
如果说60后到70初赶上的历史机遇,是改革开放初期的大量岗位空缺。
那么70中到85前这一代,见证的就是我们国家入世以后,带来的经济高速发展。
加入WTO的二十年,是我们飞速发展的二十年。不光海外订单和需求大量涌入,国内建设也是如火如荼。
在2000年的时候,我们的城镇化率是36.22%,高速公路里程只有16000公里,发电装机只有31932万千瓦。
到2020年底,中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超过60%,过去19年平均每年提高1.2%左右
高速公路里程已经达到15万公里,平均每年新增7000公里。
发电装机容量已经达到201066万千瓦,差不多翻了7倍。
可以说在这短短十几年时间里,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工业国横空出世。
短时间内快速发展就意味着,国家在大力投入搞建设,搞建设必然需要相关的人才。
所以在这个阶段,土木、电气这类传统工科专业,获得了巨大的财富机会和上升空间。
这就是国家快速发展赋予它们的红利,很多在98年扩招前后进入大学深造的人都赶上了。
他们毕业时候正好是01年我们入世,这是国家开始搞大规模建设和飞速发展的起点。
这也是为啥土木、电气这类专业的黄金岁月,基本上停留在2001年之后的十年时间里。
04
海外天量订单不断涌入,国内的发展也是如火如荼,史无前例的高速发展,带来了天量的人才需求。
在扩招之前,我们国家不管是全社会高等教育人口的存量,还是对相关人才的需求量都比较小。
甚至在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国企大下岗之后,我们还采用了扩招的方式来延缓年轻人就业。
这个事情我们在《为啥现在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里面,也曾经讲到过。
融入世界贸易体系之后,我们的面对的市场规模和需求,突然扩大了很多。
面对这部分汹涌澎湃的需求,我们想要承接下来,必然的操作就是快速扩大规模。
快速扩大规模意味着大量的增量需求涌现,很多部门都是新设立的。很多新增的岗位,乃至领导岗位也会给这些新人。
在这些新单位新部门里面,这批新人想要上升的话,遇到的阻碍是非常小的。
很典型的就是建筑设计行业,很多人应该记得,建筑设计行业在千禧年之初是非常好的工作。
因为设计是开发建设的前端,天量的的建设需求涌入,也使得设计这个行业无比繁荣。
2001年刚刚入世那几年,很多大型设计院每年新进单位的人员数量,是前面八九十年代的七八倍。
因为这个阶段的中国发展速度实在太快了,对应的建设和设计需求的增长自然也就很快。
所以零几年的时候只要你在好点的设计院工作,自己又有点水平肯干的话,每年就有三四十万收入。
现在名牌大学的建筑和工程专业都在说提桶跑路,那时候还没毕业就有公司找上门预付薪水。
有女朋友的,甚至帮安排工作解决后顾之忧。没干几年就能做个小头目,大笔的项目经费手上过。
那时候房价也不高,在这种单位苦干一年,就能赚出一套房的比比皆是。
项目设计好了,需要各种搞建设吧。建设不就需要大量的钢筋水泥,这类建材么。
每年高速增长的建材需求,又带动了大量资金投入建厂,随之而来的是更多新增工作岗位的增长。
类似的情况还发生在外贸行业,入世以后天量的外部需求涌入,导致外贸工厂和公司在01年之后,度过了几年黄金岁月。
项目和工厂建设好了,想要在短时间内投入运转,还需要相关的人员运营维护,这又带来工作机会的增长。
再加上这些设施都是新的,所以大家进去以后,在里面的升职机会也非常多。
不少技术人员进去以后短短几年,就成为核心业务骨干。之后再干几年就可以去新开的同类公司,直接走上领导岗位。
这类故事在那个年代屡见不鲜,可以说这批人不光因为市场需求带来的增量,上升空间非常通畅。
这个阶段一直持续到08全球金融危机发生,我们为拯救危机的那次四万亿大放水之后。

为啥就突然过剩了呢?一方面是四万亿以后我们新增了大量产能,另一方面是海外市场购买力因为贫富差距不断扩大也在减弱。
所以在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我们看到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变成不断加速的城镇化。
05
通常我们认为,二战以后崛起的后发国家,高速发展期通常会分为两个阶段。
前一个阶段是在二战以后中低端制造业转移的背景下,融入到世界贸易体系里面去。
这个阶段发展最快的是外贸相关的制造业和基建,以及这两个行业的相关配套产业。
在产业转移的背景下,天量的外部需求订单转移,给制造业和基建带来了天量的增量需求。

在增量需求的推动下,制造业不断扩大自己的产能,制造业上下游配套厂商也在随之扩产。
在扩产过程中,自然就需要大量的相关从业者。从最基础的打螺丝工人到中高级管理人员,满足要求的合格供给都是不足的。
在这个阶段,其实最缺的不是岗位,而是符合生产需要的相关从业者。
因为岗位是生产订单带来的,有需求的情况下扩大生产规模,这时候并不是啥难事。
但是符合生产需要的相关从业者,是需要知识和经验积累的,没办法一蹴而就。
所以在这个阶段,我们看到外需订单和海外需求高速增长的同时,就业情况也非常的好。
第二个阶段是通过外贸出口积累了原始资本以后,国内就要开始通过城镇化拉动内需。
这个阶段主要发力的,其实是房地产。房地产除了汽车以外是最大的消费,可以拉动下游上百个产业的需求。
老百姓也只有买房的时候,才愿意付出自己攒下的三成首付,之后再贷款三十年。
在这个过程中,之前积累的原始资本通过房地产这个信用放大器,通过居民部门放大。
用金融跨时空借款的方式,把居民部门未来30年的现金流,一次性拿到今天来搞建设。
这个发展过程在二战以后,只要是那些通过产业转移和出口导向发展起来的国家,其实都是一样的。
不管是中国日本韩国这类相对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还是亚洲四小龙四小虎这类相对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大家都是这么过来的。
第一阶段在我们国家,是从2001年入世以后,一直持续到2008年全球发生了金融危机之后。
在2008年金融危机的时候,美国人不是来找我们求援嘛,那时候有人曾经说过一句话。
说这个阶段我们的外贸依存度很高,外贸工厂和就业关系很大,所以救美国就是救自己。
为啥会这么说呢?因为当时我们的主要订单来自海外,也就是外需订单占据了主导地位。
这些外需订单是不是能够持续,在当时外贸依存度很高的背景下,关系着我们国内农民工的就业。
所以当时的美国财长鲍尔森来求援的时候,我们给了很大的支持,也买了美国的国债。
第二阶段在我们国家,是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不过正式明确提出转向城镇化,时间已经到了2010年左右了。
从2010年全面推进城镇化至今,已经过去了十几年,城镇化也已经走到了尾声。
如果算算时间的话,差不多从建国到现在,刚好过去了五六十年时间左右。
国内的经济发展速度,也逐步降了下来。从过去的高速发展,步入到现在的中高速发展阶段。
06

这几年大家觉得越来越卷,教育回报率越来越低,无非就是因为之前高速发展的时间段过去了。

高速发展的阶段过去以后,意味着增量变得越来越少,每个人能分到的部分自然就变少了,个人的升迁空间也变小了。
这时候教育的投资回报率,就会看起来越来越低,变成了一个只能给你提供下限的东西。
因为你的上限从来都不是学历带来的,而是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机会。
当经济高速发展的时候,因为需求增量不断,所以你会看到各种机会层出不穷。
但是当经济发展变缓了,时代红利过去了,这样的机会就很少会看到了。
你只会看到各行各业的门槛都越来越高,更高的原因不是因为需要更优秀的人才,而是因为增速下来以后岗位少了。
岗位少了来竞争这个岗位的人多,那么就只能通过各种手段拔高岗位的门槛了。
很典型的例子就是,以前经济高速发展的年代,清华北大毕业就算专业一般,也可以去很多非常好的岗位。
因为岗位的需求远比这些名校的毕业生大,名校毕业的学生一毕业就有的选。
现在好多清华北大文科毕业的博士,能去个不错城市的好中学当老师,都算不错的出路了
你说是因为这些孩子没有过去那批人优秀么?其实并不是这样的,他们也都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
虽然这些名校的学生一样优秀,每年毕业的学生数量还是那么多,或者说稍微扩招了一点。
但是经济发展的增速慢下来以后,能提供的岗位没那么多了,坑位少了要求自然就提高了。
从经济学的角度说就是,伴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放缓,存量人才数量的增多。
新增的岗位需求,已经没有学校输送人才的速度快了,也就是供需开始逆转了。
这就是经济从某种意义上为啥只能往前走,持续向前发展才是硬道理。
当经济增速放缓或者渐渐停下来的时候,之前看不到的各种情况就悄然出现了。
名校处境都没以前好了,普通学校的处境可能就更惨一点,就业难度更大一点了。
在加上这些年大学扩招以后,除了之前的985和211,还培养了大量的一二三本的毕业生。
在这种情况下,供需就更加不平衡了,大家毕业以后的就业难度也就更大了。
以前有位老人说:一个人的命运啊,固然要考虑个人努力,但更重要的是历史的进程。其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07
很多人不明白为啥GDP是增加的,经济是增长的。但是感觉生活却越来越卷,竞争压力越来越大。
主要是因为经济每年的增量少了,但是存量分蛋糕的人数,却比以前要多了。
简单说就是蛋糕的生产速度,在经济增速放缓以后,赶不上分蛋糕的人增加的速度。
从GDP增速的角度看就很容易理解,过去每年GDP增速都在6%以上,那时候每年毕业的大学生数量是多少。
现在先不说存量的大学生,我们单看看每年新增的大学生又增加了多少。
GDP增速放缓意味着好的就业岗位数量少了,新毕业的大学生越来越多,代表需要好工作的人越来越多。
这样供需矛盾不就出来了么,好岗位供给少但是需求多,就业不卷才怪呢。
全球任何一个国家,在步入成熟社会经济增速放缓以后其实都是这样,增速放缓以后就业岗位少了呗。
人口少的国家这时候对卷的感受没那么明显,我们这种人口大国感受会尤其明显。
因为岗位少了,所以你要用更高的学历和能力去竞争更少的岗位,门槛自然就越来越高。
然而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增速逐步慢下来甚至停滞是客观规律,毕竟树不能长到天上去。
未来伴随着我们国家经济从高速增长步入中高速增长,我们可能会看到更卷。
很多人以为自己大学毕业招不到工作,是因为学历不够,所以跑去拼命深造提高学历。

因此我们看到,现在考研的人数是年年攀升,考研这个赛道也是越来越卷。
今年大学生毕业才1000万人,考研的人数就有快500万,这个数字不能说不惊人了。
现在从某种意义上说,不断读书深造也变成了就业的一种形式。大学生读书的那几年,也是在为国家创造就业岗位。
因为不少大学城众多的城市的经济,就是一两百万大学生的吃喝拉撒撑着。
但其实你找不到工作,本质上和学历其实关系不大。还是因为经济增速慢下来以后,能提供的就业岗位少了。
不光是就业岗位少了,肉眼能够看到机会也少了很多,这点是成熟社会的典型特征。
在成熟社会有个规律,那就是如果从事的是传统行业,会更依赖家庭的资源积累。
除非孩子是天才,不然单枪匹马靠一己之力闯出来很难,混的咋样更多是取决于父辈能有多少资源和多少积累。
家庭积累不够,资质又普通的孩子,可能会更多的选择灵活就业自谋生路,其实还是挺不容易的。
因为看看发展多年的国外就会知道,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很多东西出生有就有了,出生没有也就没了。
等到了这个阶段,大家也就死心了,赚点钱过开心日子,不做改变阶层的梦了
08
很多年轻人人觉得,那既然这样我也不折腾了,躺平就好了。
但其实对多数年轻人来说,家底不够想要躺平也是没那么容易的。
对多数年轻人来说,想要躺平的前提是你要能养活自己,或者说你家境不错,能啃老养活自己。
一个人只要生活在城市里面,生活一天就要花一天的钱。房租水电通信伙食,哪样不要钱?
只要你在城市生活还能喘气,那么就需要花钱。有家底的可以躺平啃老,没有家底的怎么可能躺平。
要知道2021年全国在校大学生数量是4430万人,比上一年还增加了247万人。
今年大家已经觉得,大学生一年毕业1000万数量已经很多了,找工作已经很卷了。
但是如果你看看未来几年时间的话,可以说竞争的激烈程度并不会变低。
起码从大学生在校人数看的话,大学生毕业以后新增的供给,还会持续增加好几年。
至少未来连续4年,从新增大学生毕业人数上看的话,找工作一样会很卷。
所以短期内只可能看到越来越卷,就像我们在《内卷可能还会加剧》里面说过的一样。
因为经济增速从高速降到中高速的时候,从某种意义上表示从增量时代步入存量。
当经济是增量为主的时候,因为经济增速快大家好歹都能从里面分到点东西,只是分到多少的问题。
当经济以存量为主的时候,大家只能争取那些仅有的资源,这时候压力会变得更大。
因为存量资源就这么多,停下来是不可能的,想多分一点就只能互相卷。
到时候你一天工作10小时,要300的工资。他就能一天工作14小时,还只要300的工资。
这时候之前已经占据资源的人,和手里没啥资源积累的人,差异拉开也会越来越明显。
你是这个城市的土著,早年家里买下了两三套房,这时候你就没啥供房压力。
虽然大家赚钱都比较难比较辛苦,但是你赚的钱可以只用在吃喝玩乐。
后来进入这个城市的人就不一样了,除非家境很好能帮你在大城市买房,这种就不说了。
不然家里没啥家底自己要攒首付,有点家底能付首付的就需要你还月供。
现在大城市资产价格又比较高,月供压力就能压得很多年轻人喘不过气来。
这样的年轻人占据了新进城人口的大多数,所以躺平是不可能躺平的。
如果从未来几年时间短期看的话,所谓的内卷情况只可能会越来越严重。
一方面在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新增岗位的数量是变少的,就业的情况大概率不会太理想。
这期间新毕业的大学生数量还会继续创新高,这意味着更多的新增就业人口需要去竞争更为有限的岗位。
另一方面大城市里面除了增量的年轻人,还有存量的就业人口,这些人大概率已经背上了房贷、车贷、装修贷。
他们这些人是没办法停下来的,就算他们想停下来不卷,这些贷款都压着他们必须要卷。
在就业形势转弱的背景下,这些有房贷的人迫于压力卷起来,那些没房贷想买房的人也要跟着卷起来,人人都变成了卷王。
大家都加班你不加班,就显得你不努力。大家都拍领导马屁你不拍,就显得你不怎么上进。
未来我们看到整体职场不是很卷,可能要等到人口负增长比较明显的时候。
这个时间点,可能要到2020后甚至2030后这批年轻人,开始工作的时候。
尾声:
当然了,我们写了这么多不是说教育投资没用,大家就不要去努力了。
读书这东西当然是有用的,但读书到目前的阶段,真的只决定你的下限。
读完书以后的生活好坏,还是得看时代机遇、个人品性和家族积累这些因素。
不过对普通人来说,读书起码能提高你找工作的下限。不至于因为没啥学历,出来以后只能找到打螺丝的工作。
当然我们不是说打螺丝不好,自食其力都是光荣的,但起码发展空间会小很多。
事实上在社会步入成熟,经济步入中高速增长阶段以后,大多数家长还是应该想开点。
只要做到因材施教,让孩子身心保持健康的成长,其实就已经算是优秀了。
现在所谓鸡娃,很大程度上就是逼着孩子,学一堆莫名其妙的应试知识。
大部分孩子也就是普通资质,又鸡不成天才。天才靠的是天赋,这是与生俱来的东西。
鸡娃不过是通过重复练习,提高孩子的应试水平。让孩子在18岁时候跨过基础的门槛考个985学校,之后找个很普通的工作。
如果一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就是从小到大被鸡的,那还是很难受的。
如果人生在世,从小就始终保持高压状态,不能好好的看看世界。
最终努力半天,也没办法获得一个很好的结果,那么折腾半天又为了啥?
与其这样还不如仔细想想,自己能给孩子传承点啥,还有怎么让孩子40岁后不惧失业。
比如事业上教一个谋生技能,生活里培养一个健全人格,财务上留一些财产继承,学会一些投资方法就很好。
我们之前写过篇《未来传承会变得越来越重要》,说得就是这个事情。
这里面可能更重要的,是科学的让自家娃保持一个健康的心态和身体,学会和异性交往的技巧,有能力的话再提高下投资能力。
至于其他的东西,在自己努力过以后想明白就完了,还能有多大点事啊。
不过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家长有不错的收入和家底,才能真做到心平气和还有客观理性。
全文完,感谢阅读!!如果觉得写的不错,那就点个赞或者“在看”吧。
点击关注下方账号,获取最有用财经信息和投资趣闻,每篇文章都有彩蛋或者惊喜!!
延伸阅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