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只有根植于市场,才能获取源源不断的动力。
前几天,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完善政策环境加大力度支持民间投资发展的意见》,把“支持民间投资参与科技创新项目建设”列为重中之重任务之一,指出:“鼓励民间资本积极参与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能源研发创新平台、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支持民营企业承担国家重大科技战略任务”。这消息出来,颇让市场感受到暖意;《新京报》专门为此刊发的社论《在重大科技战略任务中释放民营企业价值》,更让人倍觉振奋。
现在中国在科技上遇到的卡脖子问题越来越多,大家都在呼吁搞好科技攻关,实施重大战略突围,这无疑是必须的。在具体实施上,社会上的认识盲区却不少,集中表现在,一想到国家科技战略,就不自觉想起计划经济时代,那种关起门来搞科研的模式,把科技创新简单想象成为科研院所或国企的事情,认为只要国家拨款尽量充足,只要科研人员爱国热情高,我们就可以客服一切难题,仿佛科技战略成败与市场力量无关
这个文件无疑是对这个倾向的一种矫正,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提出:“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这里所说的企业,当然也值法人数量占比多达近90%的民营企业。为什么在国家重大科技战略中,必须发挥民营企业的作用呢?我想民企的以下几个特征,以及以往大国科技竞争的经验教训,决定了民企对于国家重大科技战略具有非常关键的意义。
第一, 民营企业更具有科技创新的意愿。由于民企的市场竞争压力,融资压力,运营成本压力均大于国企,因此,民企更具有科技创新的动力。根据全国工商联今年公布的数据,2021年,仅仅是研发投入前1000家民营企业,其研发费用总额就达到1.08万亿元,占全国企业研发经费支出的50.16%,大约是所有国企研发费用的1.3倍。全国研发投入最多的20家A股上市企业20家中,有14家是民营企业。
科技部的有关报告,也支撑了这个观点,2019年中国规模以上国有工业企业R&D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0.41%,而同期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R&D支出占比为1.25%,民企的科研投入比是国企的三倍以上。
第二, 民营企业科研创新效率更高。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的统计,2021年全国80%以上的发明专利是由民营企业申请的,2017年—2021年专利累计申请最多的10家企业中有8家是民营企业,福布斯公布的2022年50家最有创造力的中国企业中,47家是民营企业。
第三,民企具有成熟的科研组织管理经验,更具备冲击世界先进水平的能力。由于民企的科研管理组织方式,有效克服了官僚化、低效率等问题,更能随时根据市场需求,灵活组织科研。波士顿咨询(BCG)公布的2021年全球最具有创新力的50家企业中,中国企业占5家,它们都是民企;2022年上半年全球科技公司市值最高的50家企业中,中国企业有7家,它们无一例外也都是民企。
如今华为、腾讯等每个领头羊企业的科研产出量堪比一个中等以上的国家,比如2021年度华为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申请成功的专利数量达到6123份,如果是一个国家的话排名第七,位居英国之前,腾讯的国际专利数量也与俄罗斯不相上下。这些大型民营企业,实质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个分布式发动机,他们的运行状态,实际上已经深刻影响到中国经济这条大船的航速。
第四,一个国家最有效率的科研组织体系,一定是面向市场、与市场紧密结合的,这方面,民企更占有天然优势。我们通过冷战中美苏科技创新效率比较,就可以看出面向市场的关键意义。1980年苏联R&D支出在国民经济中比重达到3.0%,同期美国仅为2.38%;当年苏联拥有高校870多个、科研院所5000多个,科研人员137万,而同期美国科研人员只有80万左右。
但是在科技竞争中,苏联依然远远落在美国后面。由于苏联奉行计划体制,科研与生产应用是两个隔离的系统,导致科研成果转化速度特别特别慢,比如,其科技发明的利用率1980年仅为0.8%,四分之一的技术从研发到应用周期在10年以上。苏联的半导体、通讯、新材料等在全球都是领先的,最起码是仅次于美国的,但是由于计划体制的阻碍,导致只有科技,没有科技产业,只有发明创造,没有持久的升级创新。反而美国依托IMB、英特尔、摩托罗拉这些根植于市场企业,不断加速创新,在技术研发竞争和商业竞争中,把苏联远远甩在后面。
因此,未来的中美科技竞争,一定要吸取苏联的教训,一定要发挥好企业的中坚作用,一定要重视民企。科技是否与市场相结合,这是苏式创新与美式创新的根本区别,科技与市场的紧密程度,决定了科技创新能走多远,能跑多快,能攀多高
总之,民企可以说在未来国家科技创新中,扮演了非常关键的角色。民企参与度不仅会影响5G、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的创新速度,还会影响基础研发、硬科技等传统领域的创新效率。搞好科技创新,既要发挥政府、国有院所、国企不可或缺的基础引导性作用,也要发挥好民企的活化剂的作用,——一定要遵循世界的、市场的规则,平衡把握好二者的角色。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