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有关著名科学家颜宁女士从普林斯顿辞职归来出任深圳医学科学院首任院长的消息引起了广泛热议,颜宁本人在深圳做的演讲也一时流传。
不愧是才女,演讲题目取得非常有诗意——《归去来兮》(There and back again)。
按照公开资料显示,颜宁1977年生,200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生物系,之后赴普林斯顿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导师是大家熟悉的中科院院士、前清华大学副校长、现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
之所以演讲题目中用了“back again”,是因为2007年颜宁回来过一次。
当时她受聘成为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最年轻的教授和博导,导师施一公则从2008年开始长期担任该学院院长,有点像清华大学一挖挖了普林斯顿一个学术团队。
不过在2017年,颜宁和施一公双双离开清华。
颜宁以“换个科研环境”为理由重新赴普林斯顿大学工作,担任终身讲席教授,并于2021年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外籍院士。
施一公辞去了清华大学副校长,仅保留名义上的教授职务,然后全职投身到西湖大学的筹建工作中。
西湖大学是一所位于杭州的民办高校,办学路线走的“小而精”,主要吸引一些博士生去做研究。
细细探究,施一公和颜宁在这一时间节点处的思路其实差不多——都希望获得更大的“自主权”。
只不过一个回到美国发展,路径相对简单成熟;另一个离开体制拿企业家们的捐款自办学术机构,另辟蹊径。
颜宁此次归来之所以惹人注目、成为媒体报道的焦点,原因相信大家都清楚。
2018、2019年以来,随着美方情报机构对中国某计划的全面干涉彻查和污名化,使得在美华人科学家成为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
颜宁所在的生物学领域还算好,要是涉及航空航天、计算机科学、半导体芯片、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华人科学家的研究工作往往会受到极大限制;稍有不慎,更有可能面临被FBI指控的风险。
可以预料,未来美国对于高科技领域的保护主义倾向将持续加剧,科技战线会成为大国竞争的核心赛道,“科学无国界”已变为遥远的过去时。
在这种形势之下,早些年间奔波于太平洋两岸、每逢暑期便回国从事兼职教学的华人教授们,正不得不面临艰难的二选一抉择。
其实不止他们,任何于中美之间有利益纠葛的个人,未来几年间都会面临这一问题——10月初拜登签署的禁止美籍公民为中国半导体企业服务,仅仅是一个开始。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与其等到局面不可收拾之时做出慌乱的选择,不如未雨绸缪早当先。
从这个角度去看的话,颜宁挑的时机,刚刚好。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