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曾提到,面对青少年的各种奇形怪状,有智慧的家长应该懂得“管大放小”,也就是,只管大事,放过小事。对大事要踩好底线,坚守原则;对于小事,则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别太在意。
青少年虽然还没完全成熟,但却渴望被当作成人看待;他们会透过各种“自以为”的方式,来展现自我价值,并争取独立自主的空间。
当家长对他们的生活干涉过多,不断提醒、碎念,只会让青少年感到很烦;要不是消极配合,就是积极对抗。这些都只会让亲子之间的相处品质,不断走下坡。
管大放小、减少干涉的目的有二:
(一)避免过多的亲子冲突,在重要时刻能与孩子保持顺畅沟通。
(二)传递出对孩子的信任,让孩子被视为是能自我管理的个体。
然而,令家长头痛的,是什么算“大事”,什么算“小事”?
说真的,没有标准答案。若真要有定义的话,我认为是:“凡会对自己、他人或众人造成妨碍或伤害的”就算大事,其他的,都是小事。
还是很模糊吗?事实上,决定大事小事、要管不管,你必须掌握几个原则:
(一)让孩子参与规范建立的过程
家长需要先想清楚:“绝对不能接受的是什么?”,厘清你的底线,把原则和孩子说清楚、讲明白。同时,也邀请孩子共同讨论规范订立的过程。
例如,也许你无法接受孩子每天玩手机超过两小时,这是底线。然而,玩手机的时段、如何使用手机、手机使用的内容,则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让孩子感受到自己也拥有些主导权,而非只是被迫遵守规定而已。
(二)自我探问:“我在担心什么?”
家长常纠结于一些琐碎的事情上,常见的包括:起床要折棉被、房间要自己打扫、吃饭的时候手要放在桌上、看到长辈要打招呼、穿着不能过度暴露……等。
老实说,孩子大了,很多事情,他可以决定要怎么做。如果你每件事都要管认真盯,会很累的。问题是,不管不盯,心里很不安。
那么,你得问问自己:“如果孩子没有……,我担心的是什么?”再思考一下,这些担心是合理的吗?必要的吗?以及,为什么我会如此担心?现在若没要求,以后真的就会完蛋了吗?
(三)在限制要求与亲子关系间取得平衡
有时候,我们得在限制孩子言行与亲子关系之间,找到一个平衡。青少年不喜欢大人管太多,干涉过多,常会引发亲子冲突,长期下来,关系紧绷。
于是,孩子渐渐不愿意和我们分享心事,遇到困难了也不愿意求助。在关键时刻,家长无从发挥自己的影响力,孩子也得不到大人的协助。
(四)青少年更需要的是正向鼓励
比起不断提醒与限制:“你不要……”、“不可以……”、“拜托你别……”,青少年更想得到的是肯定与赞赏。
你需要善用正向聚焦的技巧,观察孩子那些有做到、做得到或有进步的细微之处,具体地说出来,表达肯定与欣赏。
这有助于提升孩子的自我价,同时感觉到被接纳,而更愿意选择做出正确的决定。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