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
新书《打开心智》上市一个多月,得到了非常多读者朋友的喜爱和支持,无比感动。
也由于大家的支持,取得了一点小小的成绩,迫不及待跟大家分享一下。
入选微信读书10月月度推荐书单:
入选得到10月月度推荐书单:
以及,连续三周蝉联豆瓣「科学新知图书周榜」第一名:
非常感谢大家的喜爱、支持和推荐。正是因为大家的支持,才赋予了这本书价值,它的存在也才有了意义。
大家应该知道,我在书里放了一条「答疑通道」。这一个多月以来,每天我都会在答疑通道收到好几条提问。不少读者的提问都非常精辟,令我感到有必要把它们整理出来,分享给所有读者。
因此,就有了这么一期推送。
这是《打开心智》内容更新及补遗的第一期,汇总了我从9月底到11月初收集的重要问题,以及需要更新和补充的地方。希望能够解答你的疑惑,让这本书更好地帮到你。
接下去,每隔一段时间,我都会不定期汇总一期内容更新。希望能够让这本书永远保持生命力,成为一棵不断生长的大树。

————  第一章:大脑的底层原理  ————

【第一章第一节“节能”】
第3页 “为了在竞争中存活下来,生命体的简单感官开始向着更复杂的方向进化”。
注意:此处是为了通俗起见才这样写的,是一种修辞手法。实际上生物的演化是没有方向,也没有目的的,它们只是随机出现了各种不同的变异性状,并通过自然选择优胜劣汰。
【第一章第一节“节能”】
第9页 “如果配上一张无关的图片”:
有读者问:此处是否应为“有关的图片”?不是的,是无关。此处想表达的就是:即使配上一张无关的图片,逻辑上不应该增加这个观点的说服力,但大脑就是会增强对它的信任程度。如果是有关,就不存在这个效应了,因为有关的图片本就可以增强其说服力。
【第一章第二节“稳定”】
第17页第11行 “追求和行为一致”,应为“追求认知和行为一致”。
(此处在新版本中已修正)
【第一章第三节“预测”】
第22、27页 “大脑有860亿个神经元”。
此处应为“人脑”。虽然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用“大脑”来指代我们的整个脑,但从学术意义上来说,人脑分为大脑和小脑,大脑约有160亿个神经元,小脑约有700亿个神经元,它们加起来即为860亿个神经元。
本书中若无特殊说明,所说的“大脑”均为日常含义,亦即等同于“脑”和“人脑”。
另外,人脑有860亿个神经元是比较经典的研究结论,不过近些年来,有些研究认为人脑的神经元数量在1200亿左右。此处补充给读者。
【第一章第四节“反馈”】
第31-39页 关于多巴胺“奖赏预测误差”的图示:
这是对这个理论的补充和图解,希望帮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理论。
  • 情况1:当我们不知道会得到奖励,突然得到一个奖励时,这个奖励会激发多巴胺的分泌,形成一个波峰,令我们产生动力。
  • 情况2:当我们知道会得到奖励,而实际得到的奖励跟我们预期的相同时,这部分奖励会在预期被预支掉,成为推动我们去行动的动力,在实际得到奖励时则不会产生多巴胺。
  • 情况3:当我们认为会得到奖励,但实际上并没有得到奖励时,由于我们已经预支了一部分奖励,所以这里产生了一个奖励的亏空。这个亏空会减少多巴胺,让我们体验到负面的感受,比如被骗、沮丧、失望……从而降低动力。

————  第二章:掌控情绪  ————

【第二章第三节“掌控情绪的四种武器”】
第60页第10行 “相对应的画面”,应为“想对应的画面”。
(此处在新版本中已修正)
————  第三章:自我驱动  ————
【第三章第二节“意志力真的存在吗?”】
第81页第8行 “自我存在效应”,应为“自我损耗效应”。
(此处在新版本中已修正)
【第三章第二节“意志力真的存在吗?”】
第81页倒数第5行 “德韦克让A组和B组共同先回答一系列困难题目”:
此处写得不够清楚,应为:
“德韦克让A1和A2组回答困难题目,让B组回答没那么困难的题目”。此处德韦克的实验是复刻了前文鲍迈斯特的实验(除了把A组细分为A1和A2组之外),因此也可以参见前文鲍迈斯特的原实验(第78页,“鲍迈斯特是如何总结出这个结论的呢?”一段)。
【第三章第二节“意志力真的存在吗?”】
有读者问:如何理解“意志力无限”和疲劳的关系?
这里要区分两种情况,一是不疲劳、而是自己觉得“需要休息了”;二是真的疲劳,包括脑力和身体疲劳。
如果是后者,其实是能够感觉出来的,你会感到明显的困倦、烦躁、走神……这个时候当然就需要休息。意志力无限绝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无限地使用我们的身体,因为身体是会疲劳和透支精力的。
不过,这种大脑的疲劳(包括谷氨酸的堆积、腺苷的堆积等等)是可以通过有效的休息来恢复的,具体可以参看第七章第五节“有效休息”,这一节就是为了解答这个问题。
另外,公众号里也写过一些关于如何有效休息、消除大脑疲劳的文章,可参看:
【第三章第三节“系统优化法”】
有读者问:为什么说不要量化目标?
答:量化目标主要是用在工作中的。因为老板不清楚员工的工作绩效,所以才需要用量化的方式来考核。如文中所说,它的本质是一种降维,把复杂的问题降维成简单的问题,这个过程必然会丢失信息,所以它只能是一种“模拟”。

但生活中,我们是完全可以知道自己的表现,知道自己做得好不好、有没有用心的,所以我们不需要用数量来代替质量,自己为自己设定KPI。这是没有必要且会造成反效果的。

————  第四章:果断行动  ————

【第四章第一节“四个原因”】
这一章的四维度图,有读者表示不太理解,这里详细解释一下:
这四个维度的意思分别是:“外界造成阻力过大”“外界造成动力不足”“自己造成阻力过大”“自己造成动力不足”。
  • 反馈缺失,就是“外界造成动力不足”。因为反馈是由外界给你的,你做一件事情,外界给你一个反馈,这个反馈就成为你的动力。但是有时外界给予的反馈的强度不够,就会导致我们缺乏动力。因此它属于外因-动力。

  • 威胁敏感:外界的危险所产生的恐惧过大,从而使得阻力大于动力。这种阻力是由外界导致的,因此属于外因-阻力。
  • 状态导向:自身习惯于先准备再行动,导致动力天然地、常态地不足。这种不足并不是由外界造成的,而是我们自己的性格使然。因此属于内因-动力。
  • 稳定需求:大脑保持稳定的需求太强,导致这种需求成为了一种阻力,阻碍我们去行动。同样,这种阻力也不是由外界带来的,而是源于我们大脑本身的天性。因此属于内因-阻力。
【第四章第二节“威胁敏感”】
第119页第11行 “转移到别的事情面”,应为“转移到别的事情里面”

————  第五章:高效学习  ————

【第五章第一节“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有读者问:学到的知识如何内化到生活中?
可以有4种方式:
  1. 基于自己实践中的需求有目的性、针对性地去学习(现在似乎有种说法叫做「插件式学习」),这样就可以很好地把知识跟场景匹配起来。
  2. 拓展和探索自己生活的边界,在这个过程中利用知识作为桥梁,去帮助自己理解未知。
  3. 把知识串联起来,连成网,再尝试着用它们去解释现实中的现象,构建起一条逻辑链条,把这个逻辑链条内化成自己的思维方式。
  4. 从学到的知识中拎出一个知识点(一般来说是方法),再主动地、有意识地去寻求跟它相对应的场景,或者创造场景,反复去练习它、训练它,直到把它内化,成为本能;再拎出下一个知识点,依此循环。
【第五章第一节“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第153页第6-7行,两处“如果我会发现”中,“会”字应删去。
【第五章第四节“INKP知识管理法”】
有读者问:能否分享几款好用的知识管理工具/笔记软件?
我之前用过OneNote、印象笔记、为知笔记、有道云笔记,现在主要在用obsidian,这些都不错。还有logseq、Notion、wolai,都不错。

如果你用电脑比较多,喜欢折腾,希望文件储存在本地,看重安全和隐私,推荐
obsidian
。它是我现在的主力。

如果你喜欢搭建模板和数据库,喜欢大而全(所谓的 All in one),推荐Notion和wolai。

如果你用手机比较多,轻度使用,可以用印象笔记、为知笔记、有道云笔记。

如果你喜欢用大纲组织信息,推荐Logseq。
【第五章第四节“INKP知识管理法”】
第194页倒数第二行,“应用的”应为“应用时”。
【第五章第四节“INKP知识管理法”】
有读者问:传统的卡片笔记法提倡把卡片做得短而多,INKP提倡笔记概念化,这样做的目的和好处是什么?
答:这样的好处主要是:
  • 可以让我们更方便地了解一个概念相关的所有知识,不需要费劲地去搜索或寻找。比如我做了一张概念笔记“SMART法则”,那么当我想了解SMART法则的内涵、使用SMART法则的技巧、有哪些SMART法则的实际案例时,我打开这页笔记就可以。
  • 方便我们在其他场合引用这页概念笔记,而无需费劲去想它的具体内容。
  • 方便我们储存信息,你无需费劲去想这条信息应该放到具体哪个位置、跟其他信息的关系是什么,直接把它丢进对应的概念笔记,后面再去整理就好。
  • 精简笔记本里面的笔记数量。使用INKP一段时间之后,N可能会稳定在数百到两三千,K可能会稳定在数十到上百。这样可以使得我们的笔记系统不会过于冗余、繁琐,减轻我们搜寻和整理的负担。
【第五章第四节“INKP知识管理法”】
有读者问:信息收集的速度远大于整理内化的速度,如何平衡?

  1. 安排好输入和整理的时间比例。比如1:1。这个时间比例可以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调整,但整理的时间一定不能太短,要培养起重视整理的习惯。
  2. 整理时先纵览一遍收集箱,让思绪游动,充分去发散,看有没有能够触动、碰撞、联系起来的事物。
  3. 整理N和K时,按一定的框架结构去梳理,会事半功倍。比如我自己一般采用金字塔结合What-Why-How的模式。
  4. 在这个基础上,如果收集箱里面的信息还是很多,那就让它们堆积着吧,不用过度在意。如果有些信息点一直停留在收集箱里面,没有被我们分发和整理,那么可能意味着我们现阶段并不太需要它。因此,放下对“清空收集箱”的执念,我们要做的不是去清空它,而是从外界信息中获取、提炼我们想要的知识点。

———— 第六章:深度思考  ————

【第六章第二节“实验心态”】
有读者问:第216页“复盘与提炼”中,“行动-反馈”和“行动-成果”两个链条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要区分?
答:“行动-反馈”是指行动引起的结果,不论好坏;“行动-成果”是指从前面的“行动-反馈”里面总结、提炼出来的规律和方法论。之所以要区分这两者,主要是因为两点:

1)对它们分别做复盘的时间是不同的。“行动-反馈”通常是在你做完一个小的任务和行动之后,而“行动-结果”通常是在你完成整个大项目、或者完成一系列任务之后。

2)“行动-成果”是一个方法论,那么它必须有较多的检验,不能说只奏效一次。因此总结“行动-反馈”,是为了把它作为原材料,从大量的“行动-反馈”中提炼出有效的、经得起检验的“行动-成果”。

————  第七章:积极创造  ————

【第七章本章复盘】
第298页第8行,“奋斗和能力的方向”中,“能力”应为“努力”。
以上所有更新内容,我也放在了更新通道里面。详见:
这条更新通道会实时更新。大家扫描上图二维码,即可进入。
也可以从公众号菜单栏-书的答疑里面进入。当你对书里的内容有任何疑惑时,不妨先进来看看,也许里面已经有相应的解答了喔。
如果没有找到你要的解答,可以到提问通道提问:

我每天都会在提问通道里面答疑,任何跟书相关的问题都欢迎在里面提出。
其他一些读者问得多的问题:

问:还会有签名版售卖吗?
答:签名版是之前做的独家限时活动,应该不会再销售了。不过,后面我会持续做一些活动(比如现在正在举办的「书店打卡征集」和「读书心得征集」),参与活动会有机会获得签名版。所以欢迎大家踊跃参与喔。

问:买到的书印刷和纸质很低劣,怎么回事?
答:这种情况应该是买到盗版了。编辑老师告诉我:这本书标价是59,正规网店一般是40元左右,如果价格低于30元那极大概率是盗版。为了防止买到盗版,请大家到京东、天猫、当当自营平台购买,或到线下正规书店购买。
问:会有读书会/交流群吗?
答:我也在考虑,也欢迎大家告诉我你的想法。
现正举办「书店打卡征集」和「读书笔记征集」,每周抽奖,欢迎参与!
————
《打开心智》双十一在天猫有个五折活动。
活动时间:11月10日20:00 - 11月11日。
大家可以扫描下图二维码,提前放入购物车,10日20:00以后结账即可。

也可以复制下面淘口令,打开淘宝粘贴即可:

1:/《bnuvdZqGb2n₴
谢谢大家的支持!
最近比较受欢迎的文章:

THE END
-  晚  安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