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的碰撞   民声的回鸣
有品格  有良知  有深度  有温度
《无人知晓》剧照  图源网络
生活就是这样:即使在千疮百孔之中,也会有美丽和温情的瞬间
----观是枝裕和的电影有感
文/云淡风轻
知道是枝裕和是从一部叫做《无人知晓》的电影开始。这部电影取材于一个真实事件:一位年轻的母亲遗弃了跟不同的男人生的四个孩子,她给十一岁的大儿子留下二十万日元,自己不告而别,这些孩子没有户籍不能上学也不能打工,就这样在繁华的东京过着很悲惨的生活,最终被政府发现并救助时,其中两个小孩已经死亡,这件事被称为“西巢鸭弃子事件”,当时轰动全日本。
《无人知晓》剧照  图源网络
当所有人都在指责母亲时,是枝裕和却产生了疑问:为什么大儿子没有抛下弟弟妹妹们一走了之?他想:孩子们应该从母亲那里获得过爱和温暖,母子间也许拥有外人无法窥知的亲密过往。于是,他在这部叫做《无人知晓》的电影中淡化了事件的残酷情节,只是平静描述了哥哥抚养弟妹的日常,还有浅薄虚荣但实在无力抚养孩子的母亲;凄凉伤感却又充满温情,是那种发自内心的无比洁净的人性的温情。
结尾,柳乐优弥饰演的小哥哥拉着装有妹妹遗体的行李箱,搭电车来到机场,他坐在跑道边,把粉色的箱子平放在身边,默默无语,和妹妹一起看飞机。音乐响起,电影基本上没有音乐,只有影片结束时的片尾曲,台词也很少,平平淡淡,波澜不惊。可你却无法无动于衷,你长久的注视着,倾听者,深深感受到这平静之下的东西:深沉的绝望和恐惧,强烈的情感和像普通人一样生活的渴望。种种情感互相牵扯,继而被碾碎、蒸腾、翻滚,又重归平静。
《无人知晓》剧照  图源网络
生活正是如此,即使在千疮百孔之中,也会有美丽和温情的瞬间。而在是枝裕和的作品中,让人难以忘怀的正是这些瞬间。
日本的艺术家似乎都具备这样的能力,比如川端康成,比如太宰治,他们勇于凝视深渊,甚至不惜跃入其中,他们的作品,冰冷而赤裸。虽然写的是苦难说的是颓丧,却总让人从中体会到人性的温暖和生命的力量,还有那种久远而盛大的艺术美感。
是枝裕和的作品,从《无人知晓》的孩童们独自生活、《步履不停》中的家庭聚会、《如父如子》中的孩子错抱、《比海更深》的离婚家庭重聚,到《海街日记》中的四姐妹、《小偷家族》中的无血缘家庭,......。全没有宏大的叙事,尽是细细碎碎的家庭生活,他笔下的和他电影里的都是社会最底层的普通人家,是由犄角旮旯里的底层人物组成的、各种跳脱常规有缺憾不完整的家庭。他从生活化的片段里,捕捉充满烟火气的细节。他的电影很慢,人物对话很慢,走路很慢,节奏很慢,一切都是那么慢,平静,温馨,朴素;简单到单调,波澜不惊,不修饰不做作。甚至在最跌宕起伏的《无人知晓》里,那悲伤到极点的结尾,也没有嚎啕大哭,没有煽情,没有动情的音乐,只有静止的镜头,小男孩呆呆地说:“真可怕呐,明明早上还是好好的,现在她的身体已经冰凉了。”
《步履不停》讲述了一个普通家庭中的儿子回到久别的老家团聚的故事。他用毫无冷场的绝妙架构,藉由孩子们返家与年迈的父母共度的一日时光,让人细细品味跨越三代,属于每个家庭共有的悸动,关于误会与谅解,亲情与宽恕——人生路上,步履不停,总有那么一点来不及。《比海更深》则是以父亲为视角创作的作品,与《步履不停》相比,是人生不同阶段的感悟:他写失败的父亲、不成器的儿子,却有着熟悉的诙谐和感动,面对失意的人生,或许哪天我们也能中个彩票。这就是属于是枝裕和的温柔,他总是给人一盏归家的暖灯。
他的电影都很平静,没有转折也没有高潮,有时一小时的场景就在几叠榻榻米的房间里什么也不做,说些家长里短,柴米油盐。讲邻居小孩什么样了,讲孙子上学怎么样了;讲奶奶的咳嗽爷爷的藏书,妹妹的玩具和去年全家人在沙滩边的相片;母亲教儿媳妇做拿手菜,父亲陪着孩子练钢琴;坐在台阶上吃西瓜。这些平淡到所有人习以为常的场面和细节,却让观众从中体察到感人的温情、动人的爱、和隐藏在一切日常生活下的亲人的羁绊。就是这些平淡到极致的意象组成了是枝裕和独特的印痕。
那些平淡又安静的场景:乡下的老式和屋,下着雨,坐在榻榻米上,泡着茶,风铃响着,讨论天妇罗的做法;或者在一个晴天与父亲一起去登山,看着山下的城镇,听着蝉鸣,聊起儿时往事;抑或是全家人在海边追逐嬉戏,又或是围坐一起啃西瓜.....。就这样安安静静娓娓道来。那是一种禅意,平静、细腻、幽寂之美,是枝裕和把这种风格发挥到了极致,以至于你不会觉得是在看一部由演员饰演的电影。
《无人知晓》剧照  图源网络
他几乎每部电影都有很多与饮食相关的场景,《无人知晓》里面的拉面,《比海更深》里妈妈和女儿絮絮叨叨地谈牛腩的做法和咖喱乌冬面,《海街日记》的炸南瓜天妇罗和炸竹荚鱼,《如父如子》的饺子和土豆沙拉,....。母亲的一蔬一饭,人物之间的日常唠嗑。这些平凡琐碎的日常细节,有趣又生动。其细节铺垫和情感表达,已经达到了与周围万物细节浑然一体的程度。是枝裕和说:无法取代的珍贵之物不在日常生活之外,而蕴藏在日常的细枝末节里。角色中的人生,在四季轮回中无声地呼吸,在岁月流转中沉默地前行,带着素朴、温和、悲怆和无奈。吃尽了人间的苦,却也尝到了一点点的甜。那种温暖,抵得过世间寒凉。
与川端康成和太宰治一样,是枝裕和总有一份难得的克制和定力,让他的作品呈现出独特的美感。故事本身可以很残酷,但却哀而不伤,残酷背后总能找到治愈的温情。
是枝裕和说:每当有人问:片子的主题是什么啊?传达的讯息是什么啊?我就觉得不快!没有这些东西,电影难道就不能成立了吗?他的作品从不预设主题,也不会站在道德高处审判谁,即使再悲惨再颓丧的故事,他关注的也是人性的幽微之处。
我很喜欢这样的电影,安安静静的,没有刻意的悲伤或者喜悦。影片中的镜头都是很平常的事件,那么真,又那么近。那种美感,缓缓的流淌,深入内心,滋润了我们急躁不安的灵魂。
或许,那种安静平和是身处物欲时代的我们可望不可及的;或许,那种生命的张力是我们渴望却做不到的;或许,我们都忙啊忙啊,却忽略了平常生活中那些不经意间的自然情感;那么,是枝裕和通过他的温和,向我们柔柔地展现出了我们从未失去却难以发现的爱的物之细腻,正因如此,他的电影才会引起全世界这么多人灵魂深处的共鸣吧。
人类短暂的一生能够经历太多太多的或悲或喜。但是,比起那些轰轰烈烈抛洒热血的人生,简简单单,平平淡淡,未必不是生命的另一种幸福啊。
作者简介
云淡风轻,六零后理工女,现居深圳。退休后闲适散淡。喜爱美食美景兼顾读书与瑜伽。
平台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授权微信首发,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平台无关。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