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疫情再传来坏消息,11月5日0至24时,广州市新增1325例新冠病毒本土感染者,其中确诊病例66例,其中无症状感染者1259例。
11月6日,广州市新闻办召开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广州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新闻发言人张屹在会上介绍,海珠区新增感染者数量创新高,很大程度上因为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播速度快、隐蔽性强,而且病毒在楼栋密集、巷道狭窄的环境中,极易于造成气溶胶传播,同时,极高的人口密度也就为病毒的快速传播创造了适合环境。
这波疫情,三甲一直在关注,有几点看法和大家交流分享一下:
广州疫情三级跳,数据背后让人担忧。广州从10月2日新增本土确诊5例、无症状感染者3例后,在一个多月的时间内,大的波动有三次:10月28日起感染人数开始放量增长,直接飙升至27日的2倍多,10月30日更是飙升至27日的8倍多、29日的3倍,直至11月5日单日新增过千再创新高。
按照既往国内处置疫情经验,这样的规模早该进入扫尾清零阶段,但广州的发展曲线却极不符合常理,基本上就是“按下葫芦浮起瓢”。特别是从11月5日新增看,1325例感染者中有1253例是珠海区新增的,这意味着广州先前的重灾区刚控制住、马上就要发起总攻进入扫尾清零时,偏偏这个时候其他区(珠海区)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暴发了。而且这样的现象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在广州这波疫情中多次出现过。
总体就是,感染没完没了,封控无休无止,就是迟迟不能清零。
这样的情况不止广州独有,郑州、新疆、呼和浩特......国内很多地方皆是如此。
为什么会这样?通过多地疫情新闻发布会透露出的信息看,专家给出的答案是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播力更强了,“先传播后出阳”已经成为普遍现象,防控难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大。
乍一听,似乎有道理。但细细一想,把“先传播后出阳”的责任全部推给奥密克戎变异株,三甲觉得奥密克戎可能有点冤。
确实,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播力比以前更强了,感染后大都是无症状,等发现阳性后已经在人群中传播N圈了。但这并不能成为核酸检测不出来的理由啊,因为迄今为止,在任何官方文件和通报中都没有说过国内的核酸试剂灵敏度已经下降。既然灵敏度没有下降,如今又是常态化定期全民核酸检测,为什么就发现不了阳性呢?为什么等发现阳性后,很多人早已开始传播了。“先传播后出阳”的结论真的科学、依据充分吗?
核酸检测一直是确诊感染的金标准,是疫情快速处置的第一关,如果连核酸检测都不能及时发现感染者,那这仗还怎么打?在对抗新冠的战场上,情报系统发生故障经常失灵,就成了瞎子和聋子,动态清零还如何清下去?
更耐人寻味的是广东湛江市旅游局、广东揭阳市葵潭火车站、安徽合肥新桥机场等多地先后宣布,自11月1日起,旅客(进京除外)不再需要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真的是越来越看不懂了。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不查验?难道真的是核酸检测已经失灵、失去效果了吗?
基于此,今天三甲不得不说说可能被我们所忽视的另一面。

最近有不少读者给三甲发来留言说“核酸采样人员应付采样、蜻蜓点水、扎扎实实走形式,被采群众心照不宣、张开嘴巴、认认真真陪演戏”。更有甚者,有的地方一些人连演戏也懒得演了,直接找人代做代测核酸,让别人去演戏。

这些话可能有些过激和片面了。但却真实反映出当前核酸检测所面临的困境和不可持续,足以让人“头痛”。
这也让人不得不质疑、不得不反思:多地官宣的奥密克戎变异株“先传播后出阳”的普遍现象,到底是由病毒的特性决定的,还是我们在核酸采样时根本就没采到位、没测准所造成的。

其实静下心来想一想,如果核酸检测人员对常态化下的每一个被采样的群众都严格按照技术规范,“捅”到位、“摩擦”到位、“刮”到位、“采”到位,采样人员可能要被一些不理解的群众骂死不说,这样的采样如果日复一日,一天一次或三两天一次,那我们恐怕早就变成咽炎大国了,到处咳声一片,此起彼伏了。
能不能集中力量只对重点人群进行常态化的核酸检测,认认真真采到位,而对绝大多数非重点人群不检测?恐怕不行,一旦非重点人群中混入阳性而发现不了,后果不堪设想。再者,长期对重点人群认真一“捅”到底采到位,迟早会变成侵入性伤害。

说到底还是检测手段跟不上动态清零的矛盾。新冠疫情已快三年了,各种药品的研发不断推陈出新,但唯独检测手段却一成不变。国家鼓励各地探索,各地更应对检测手段进行创新,如果还是现有的“捅嗓子”核酸采样模式,又能持续多久呢?
最后,三甲回应一下本文的标题,在广州新增的1325名感染者中,有95%以上都是无症状感染者。按照2022年10月12日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的研究人员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 "期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 Outcomes among confirmed cases and a matched comparison group in the Long-COVID in Scotland study "的研究论文认为,无症状感染者不会发生持续后遗症。这可能意味着广州新增1325名感染者中,有95%以上都有一共同特点,几乎不会有后遗症。
为什么说是可能,因为迄今为止,我们看到的和专家经常谈起的后遗症几乎全部出自国外的研究,人种、肤色、疫苗的差异不能被忽略。希望能早日看到国内大陆的新冠后遗症研究数据,而不是至今几乎零统计零研究,特别是对奥密克戎的统计和研究更不能照搬国外。在与新冠这场战争中,只有我们自己的数据才最有说服力,只有我们自己的数据对国家、民族、家庭、老人、孩子、对每个人才最有意义。
请把这篇文章转给所有人看到

醒大家,健康人生拒绝悲剧,请长按下方二维码,点击关注三甲传真,每天早定这里,从阅读一篇有温度的医学科普开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