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们↓↓↓
本周,朋友圈被两篇报道刷屏:《我们的天才儿子》和《对话“流调中最辛苦的中国人”:来北京找儿子,凌晨打零工补贴家用》。很多人读完落泪。两篇报道分别来自《杭州日报》和《中国新闻周刊》。
《杭州日报》报纸版面《我们的天才儿子》
《中国新闻周刊》微信公众号文章《对话“流调中最辛苦的中国人”:来北京找儿子,凌晨打零工补贴家用》截图
两篇报道的主角都是普通人,有着各自深重的不幸:“天才”译者金晓宇6岁左眼失明,身患躁狂抑郁症;不幸感染新冠的岳某,在北京的寒风里,几乎每个凌晨都在出苦力打零工,18天辗转20多个地点,为的是赚钱寻找失踪的儿子,赡养瘫痪在床的父亲和骨折的母亲。
麻绳专挑细处断,厄运总找苦命人。两篇文章的留言区、朋友圈里,不少网友留下这样的感慨,“我们似乎很久没有对着一篇报道,为一个陌生人、一个陌生的家庭如此动牵动心情”。
这两篇文字平淡如白开水的文章,为何却有着穿透人心的强大力量?
两篇文章的主人公毫无疑问都是弱势群体,靠着艰难的挣扎过活。但让公众被感动、产生共情的并不是他们的“惨”,而是媒体在报道中挖掘并展现出了他们面对苦厄命运时的强大生命力和人性不屈的韧劲。
金晓宇一家不向命运低头,在父母的培养下,金晓宇自学英、日、德等多门外语,10年翻译22本书700万字,成为翻译“天才”;岳某面对深重的苦难,顽强不屈,那句“我也不觉得自己可怜。我只是好好干活,我不偷不抢,靠自己的力气,靠自己的双手,挣点钱,挣了钱找孩子。就是为了生活,为了照顾这个家。”更是让人泪眼滂沱。
从经济基础上看,金晓宇和岳某他们都属于弱势群体,但从内心的精神世界来看,他们却是强于我们很多人的强者。社会各界从外部给他们解决问题的力量,他们给了我们内心深处的力量。
因为这两篇文章,《杭州日报》和《中国新闻周刊》收获了无数点赞。大家赞的是媒体的责任感,而责任感的背后是价值判断——关注弱势,汇聚社会力量,传递人性光芒,促进问题解决。
通过媒体的报道,金晓宇和岳某一家的生活正在被改变:出版社、杭州市翻译协会向金晓宇发出邀请,很多社会公众想为他们提供无偿援助;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着我》栏目、央视频联合公安部发起媒体公益行动“寻找岳跃仝”,威海公安回应正在对岳某儿子失踪一事开展核实处置…… 
两篇报道能为两个不幸的家庭带来这么多的助力,无疑是成功的。与此同时,还有更多的弱势群体需要被看见。
给那些弱者以关注,为那些伤心者拭去泪珠,让绝望者心中有希望,使这个社会到处充满阳光!早在1999年,《南方周末》就在新年献词中发出这样的呐喊。
我们建议媒体加大对弱势群体的关照,深入其中,打捞他们的声音,记录他们的生活,反映他们的困难,让他们被看见,并通过长期性的报道凝聚社会各方面的磅礴力量,推动社会各项体制机制的完善,让社会的善意和力量能够持续流淌汇聚,润泽有需要的人。
媒体究竟该如何关注弱势群体?两点或许值得大家参考:
第一,真实记录,摒弃炫技煽情。两篇报道都采取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整个文章没有华丽辞藻的堆砌,更没有矫情刻意的煽情,有的只是朴实无华不加修饰的叙述,通过一个个故事串起两个悲苦而不屈的家庭的奋斗故事。
第二,关注精神世界,挖掘人性的闪光点。媒体没有将笔墨过多用在“卖惨”上,而是充分展现他们的精神力量,弘扬他们身上勤劳、质朴、坚韧、不屈、向上的美好品德。他们身处黑暗,却一路追光;他们深陷困顿,却保持希望。这种强大的生命力和精神力量给予了公众最深层的震撼与感动。
弱势群体不能因为“弱势”而被媒体“弱视”。用新闻报道让弱势群体发出自己的声音,让他们坚韧的生命、不屈的精神被看见,凝聚社会的磅礴之力助力他们改变命运,共同富裕,共同幸福,每一个个体都应该被看见,这是媒体的担当,更是好报道的力量。
编辑|大松鼠
近期热门文章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传媒茶话会,点击“阅读原文”或访问yuanben.io查询【2EG84RJ2】获取授权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