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们↓↓↓
对于新闻媒体来说,舆论监督报道既是热点,也是难点,有时甚而可能成为痛点。
2021年,每日经济新闻推出监督报道《海南整治人工岛调查:保护海洋生态风暴中拆改两难》,文章履职尽责、知难而进,较好地体现了新闻采写的“四力”与“四能”,获评第33届中国经济新闻奖监督报道类一等奖。

今天,《传媒茶话会》特邀中国经济传媒协会副会长、经济参考报原总编辑杜跃进,点评这篇获奖作品。
作品原文
点击图片阅读作品全文

作品点评
临近2021年岁末,海南省儋州市发布的一纸行政处罚决定,成为当日新闻热点。处罚决定直指该市海花岛2号岛2-14-1地块建设的39栋楼宇,责令相关开发商限期10日内拆除。一时间,海南填海造岛开发房地产破坏生态环境的问题,再度引发舆论广泛关注。
其实,早在2021年2月,由每日经济新闻报记者黄婉银采写的 《海南整治人工岛调查:保护海洋生态风暴中拆改两难》(以下简称《人工岛调查》)一稿,即已触及这一中央环保督察组督办的老大难问题。
对于新闻媒体来说,舆论监督报道既是热点,也是难点,有时甚而可能成为痛点。
谓其热,在于每有重要监督报道发出,都会引起公众关注,掀起一波舆论热潮,或遭致监督对象强烈反弹,或招来上级主管部门追查,媒体自身往往也因此而被推上风口浪尖,以至监督者与被监督者同被聚光灯所追踪。成功的报道,或推进社会公平正义,或助力难点问题的解决,记者一战成名,媒体影响力显著提升。反之,则可能功败垂成,前功尽弃。
谓其难,在于从策划到采访、编辑、审核以至发稿,必须慎之又慎——新闻线索是否可靠?举报人与被举报人有无利益纠葛?关键事实有没有两个以上信息源互相印证?重要证据能不能经得起推敲?选题的典型意义怎么样?标题做得是否既醒目又准确?报道以后社会效果会怎么样?面对监督对象的反击和上级部门的质询,记者编辑有没有做好充分准备?
凡此种种表明,较之于一般新闻报道,舆论监督报道需要付出更多的心血和努力,要求做得更加专业和敬业。其间,固然要有一马当先冲锋在前的记者,更要有整个编辑团队的配合、支持、把关和担当。
谓其痛,则在于“得罪了人”的风险及代价。现实生活中,不是有记者因揭露事件真相,冒犯了既得利益者,屡遭威胁甚至被迫“辞职”的吗?自然,那些以监督之名行敲诈之实的报道不在本文探讨之列。
由此可见,做好舆论监督报道实属不易。然而,唯其不易则更显可贵。有识于此,为勉励新闻界同仁履行舆论监督的神圣职责,中国经济新闻大赛专门设立了“舆论监督报道”这一奖项。
《人工岛调查》就是一篇履职尽责、知难而进的报道,且因较好地体现了新闻采写的“四力”与“四能”而获评第33届中国经济新闻奖一等奖。
勇于直面重大难题,勤于深入事发现场,善于客观平实叙事,是这一报道的主要特色。
先说“勇于”。
进入21世纪,海南掀起一浪高过一浪的填海、造岛和大规模房地产开发热潮,在唯GDP、唯招商引资的扭曲政绩观驱动下,一些地方政府与各路资本合谋,采取种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变通手法,把这一热潮推向无度甚至极致。
于是,伴随着一座座人工岛的涌现,相关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被打破,导致近海珊瑚礁萎缩、物种衰退、泥沙淤积、水质恶化。为此,中央先后派出两轮环保督察组,调查问题,责令整改。
然而,正如报道中所描述的,虽然海南下令各市县对违规违法人工岛项目实施“双暂停”(暂停建设、暂停营业)已逾两年,但在实际推进中却是步履维艰。不难想见,其背后利益之博弈、权责之纠葛、矛盾之尖锐、困难之重大,何其错综繁杂!
面对如此超级难题,是避重就轻, “只报好消息,只说好听话”还是“见义勇为”,越是困难越向前,甚而“费心费力不讨好”?
令人欣慰的是,《人工岛调查》一文的记者和媒体毅然选择了后者,从而将海南大规模填海造岛的危害,中央督察组明令整改却迟迟难见明显成效的困局,曝光于光天化日之下。
再说“勤于”。
驾驭这样一个时空跨度大、牵扯问题既深且广的新闻题材,同样有“巧”与“拙”两个选项。“巧”者,走捷径也——听会议、跑机关、访专家、搜网页,叙他人所述,引他人所言,摘摘抄抄,拼拼凑凑,加之构思精妙,笔底生花,或许也能成就一篇有模有样的“深度报道”。
“拙”者,即本文作者的选择——不满足于他人提供的现成资料,一个岛一个岛地跑,一个人一个人地访,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地追根寻底。
于是,读者听到了,喜欢下海游泳的海口人老陈说,“现在我周围的本地人基本不会在假日海滩下海了,因为跟(人工造岛)以前比起来,海水确实更浑浊了”;读者看到了,万宁市日月岛项目的日岛正在实施生态修复,建起了拦沙堤,相邻的月岛已经停工封闭,正待全部拆除;读者同时了解到,三亚凤凰岛一期工程原本规划的国际游艇会、奥运广场、商业街等商业和旅游项目均未建设,二期工程“已被围起来,什么都没有,就是码头,现在也不准建了”。
值得点赞的是,记者一路走来,既用文字记录,又用相机拍照,包括用无人机航拍。那一幅幅或初具规模、或不上不下、或一片荒芜的工程现场图片,让人们痛心于填海造岛为害生态环境的同时,亦真切感受到 “拆改两难”的“难”字!
最后说“善于”。
海南大规模填海造岛开发房地产,给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了怎样的伤害?省政府“双暂停”禁止令发布两年来,各地政府和相关企业执行进展如何?中央督察组批评的“整改工作不力”,背后都有哪些原因?对已投入巨资的诸多人工岛项目,是快刀斩乱麻乱一拆了之,还是权衡利弊,区别对待,有拆除、有补偿修复?
显然,记者是带着问题调研,并在调研中又有了新问题、新思考。可在成品稿件中,却看不到对这些问题的直接回答与评说,有的只是与这些问题相关的事实的描述。
也许,有人读了会觉得“不解渴”“不过瘾”,但在笔者看来,这恰恰表明,记者摆正了自己的位置,做了自己该做的事情。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客观、平实地叙述事实,用事实说话,是新闻记者的本分和基本功。《人工岛调查》一文在这方面拿捏得十分到位,正因如此,看似没有回答,答案已在其中;看似没有评说,评说已在叙事之中。
这一点,在对复杂问题的舆论监督报道中尤为重要。
点评嘉宾
杜跃进
中国经济传媒协会副会长,新华社高级编辑,经济参考报原总编辑。    
1986年加入新华社,先后在新华社新闻研究所、瞭望周刊社、中国证券报社、经济参考报社工作,历任编辑、副主编、编辑室副主任、副总编辑、总编辑等职。1999年被新华社评聘为高级编辑。曾获得包括中国新闻奖在内的数十项奖励。
编辑|大松鼠
  END  
近期热门文章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传媒茶话会,点击“阅读原文”或访问yuanben.io查询【34M1LNIM】获取授权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