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们↓↓↓
记者编辑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尴尬场景,辛辛苦苦采写的稿件,领导却说:唉!好好的一个选题让你给糟蹋了!
记者一脸蒙圈不知如何是好,请领导指点一二还是不得要领,往往一直在“好选题做不好,一般选题不可能做好”的死循环里周而复始。
今天茶茶分享一种简单、实用、称手的好方法,叫“选题四问”。
如果能回答这四问,从选择选题,到选题采访,再到选题写作就会八九不离十了。
选题四问!哪四问呢?
1.他是什么?
2.有何不同?
3.何以见得?
4.与我(受众)何干?
先解释一下,选题四问是怎么来的。
“品牌升级定位理论”中有一个品牌投资和管理的概念叫“品牌三问”:
第一问“你是什么”:就是明确品类,高效地对接顾客需求。
对投资人来讲,投资一个企业首先要看趋势、然后看赛道、再后看品类,看他是不是符合国家宏观发展政策、是不是符合行业发展趋势、是不是有爆发式增长的潜质、是不是可以发展到一个很大的规模、是不是有新的商业模式、是不是一个能拔得头筹品类。
第二问“有何不同”:就是明确定位。定位不仅是定位品类,还有在品类中的位置,即差异化。
差异化体现在它的物理特性和市场特性。比如新能源汽车、扫地机器人、新能源电池是物理特性;美团外卖、滴滴打车是市场特性。就是看它未来能否占领用户心智地图的一个重要位置。
第三问“何以见得”:提供信任状,让品牌定位显得可信的事实和行为。
就是你行不行拿事实说话,事实就是用各种数据、各种成绩来证明你的不同、证明你的差异化。包括你的有效承诺、用户体验、可信的第三方证明。
把这三问弄明白了,大致可以决定投与不投,当然投资决策很复杂,但大的方向跑不出这三问。
对照升级定位理论,许多企业进行了品牌定位升级调整,有了很多成功的案列。
看过几个企业成功案例后,觉得这么有用的工具,能不能迁移到新闻采访当中呢?新闻作品也是一种产品,也要打造品牌,对选题选择和选题采访有没有帮助呢?
经过再思考,在品牌三问的基础上,就有了“选题四问”。
下面结合实例讲一下:

一、如何理解——他是什么?
投资研究趋势、赛道、品类;新闻选题研究形势、行业、行当。
它是一个“体—面—线—点”聚焦的过程。
选题对象无非是典型的人和事,是一个从大到小的筛选过程。
典型的人和事,就是它有传播价值,筛选是一个传播价值筛选的过程。
举个例子:春节期间,各新闻单位都搞新春走基层。我单位一位记者采写了一篇体验滑雪教练一天的稿件。大致意思是,记者在山西大同某滑雪场采访一位教练、教练很忙、滑雪的人很多,记者体验滑雪很爽、一片人们参与冰雪运动的热闹场面....
我看了稿件后,遗憾地说,好好的选题让你们糟蹋了!为什么这么说呢?
第一,迎接冬奥、让3亿人上冰雪。这是形势,大方向选对了。
第二,地方媒体,选择本地最大的滑雪场。行业选对了。
第三,采访对象选择了非本地东北籍教练,上关联企业下关联用户。所以人也选对了。
形势、行业、行当都选对了,选题价值就有了,就基本上成立了。
为什么说这名记者把选题糟蹋了呢?
主要是因为第二问,“有何不同”,没问好!没问到位。
二、如何理解——有何不同
对于新闻选题来说,就是追求差异化,相同就不是新闻、不同的程度越大新闻价值越大。
主要看三点不同:一是人不同;二是事不同;三是瞬间不同(神奇时刻)。
如何体现有何不同呢?

就是要从“点—线—面—体”进行反向回问,对于新闻选题来说就是从“行当—行业—形势”进行反向采访,这就是我们行业常讲的那句话“小切口、大主题”。
还拿滑雪场的稿件举例:
你要问滑雪教练:你是哪里人?为啥要来这里工作?雪场有多少教练?非本地教练有多少?都从哪里来?教练课时每天多长时间?课时费多少?每天能挣多少钱?学员身份构成是怎样?春节回家吗?原意在这里工作下去吗?
你要问雪场负责人:客流量如何?营收如何?接待能力如何?滑雪爱好者非本地的多吗?他们主要来自哪里?今年比往年如何?如何看待冰雪经济?
你要问滑雪爱好者:你从哪里来?为什么来这里?和谁一起来的?玩的怎么样?
我们的记者没有问怎么多?通过与记者私下交流,如果问了以上问题,会得到以下新闻素材。
滑雪教练:我是东北人,由于冬奥加新冠肺炎疫情河北雪场封闭了,因为大同离河北近,并且这个雪场规模大就来到这里,我们有20个教练,近一半是东北、内蒙过来的,每天工作大约10个小时,两个小时课时费200多元,收入不错,春节不回家了。感谢冬奥!
雪场负责人:客源爆满,接待量超负荷,外地客源占比30%,今年的收入比往年强多了,感谢冬奥!
滑雪爱好者:广东、云南等最南方。感谢冬奥!
如果把这些问题都问到位了,你的事实陈述部分就基本完成了。
但关键的部分是记者要得出结论,就是要看出其中的不同、看出差异化:
1.全民参与冰雪运动的热情空前高涨。
2.冰雪运动产业方兴未艾。
3.冰雪教练北下、滑雪爱好者南上。
4.山西或大同在纬度、海拔、气候方面是否有发展冰雪产业的地域优势。
得出的以上结论才可以说你大致认识到了不同和差异化,也就有了些深度。
以上说的是人不同和事不同,那什么是瞬间不同呢?
举个例子:去年五一劳动节,我们的记者去体验不同岗位上的劳动者的工作状态,有一位记者去动物园体验了大象饲养员的工作。起的标题是“体验大象饲养员的一天”,大致内容是,打扫大象房间,喂大象吃东西,给大象洗澡,剪指甲等等.....
看了记者的稿件后,我又说……你猜对了!“好好的选题让你给糟蹋了”!
为什么有这么说呢?我发现在各个体验环节中“给大象剪指甲”一定是一个神奇时刻,它牵住了我的神经!哇!大象有指甲吗?指甲有多大?指甲剪长什么样?大象会配合你吗?剪指甲的过程中有意外吗?一连串的问题顿时涌入脑中,想看看结果怎么样,结果非常失望,稿件中一笔带过了!
如果你把稿件的标题改成“五一体验:我给大象剪指甲!”,如果你把以上的问题回答了,那将是多么神奇的一条新闻呀!
就别说这条新闻神奇了,给大象剪指甲时,你拍个照,发个朋友圈,把照片放大装框挂在家里,这都是值得炫耀一辈子的美好瞬间。
三、如何理解——何以见得
这一问好理解,就是用事实和旁证证明一下,为你的结论提供背书。
四、如何理解——与我(受众)何干
就是我采访的这条新闻与受众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我要加上这一问呢?
因为,新闻产品和其他产品不同,它是非标产品,每个产品差异化非常大,与受众的关联方式千差万别,就需要我们找到一个关联度最大化地切口,吸引受众的注意力。
举个例子:我看到一篇稿件,标题是“××派出所抓获一名连砸14辆车玻璃的盗贼”,大致意思是,派出所民警火眼金睛抓获盗贼,以及盗贼交代的偷盗细节。
这样的标题和叙述方式和受众关联度不大,那怎么关联呢?
标题改为“各位车主注意,砸车盗贼专盯什么样的车?”
导语应该这么写:大家经常能看到有车辆玻璃被砸、车内贵重物品被盗的新闻,近日××派出所抓获了一名连砸14辆车的盗贼,盗贼现身说法,他专盯什么样的车,什么时间作案,听一听,或许能防止你的爱车被砸、被盗。
你看,这样是不是就和受众关联起来了。同样一件事,你去主动关联和观众去被动关联效果差下十万八千里。
就和接待客人一样,要有迎来送往。
这就是我为什么要加第四问“与我何干?”的原因。
最后总结一下,选题四问:
1.他是什么?
2.有何不同?
3.何以见得?
4.与我(受众)何干?
操作要领:
1.选题时,要按形势、行业、行当由大到小聚焦思考。
2.采访时,要按行当、行业、形势由小到大发散思考。
3.抓住人、事、神奇瞬间的最大差异进行叙述,深度思考,得出结论,加以论证。
4.根据不同选题,最大化地与受众关联。
5.四问不分先后,第四问优先考虑。
每做一条新闻,都拿这四问套一下,多套几回,你的新闻作品质量一定会大大提高。它一定是你工具箱里的好工具。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大国说媒”
原标题:没有这样一个好工具,许多好选题就让你给糟蹋了! 
作者:郭大国
编辑|大松鼠
  END  
近期热门文章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